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7月14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观察产业布局、指出发展症结:“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这段话引起汽车行业广泛关注。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新能源汽车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由此也带来了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相关地方政府更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既要讲究投资效益,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浪费,这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地方招商引资热情不减    


资讯配图

近年来,一直处于“风口期”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各地新兴产业竞争的高地,招商引资热潮持续居高不下。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各地(省区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情况是,安徽73.09万辆;江苏69.06万辆;陕西65.9万辆;浙江50.98万辆;重庆48.93万辆;湖南47.91万辆;上海47.78万辆;山东43.56万辆;广东43.1万辆;河南33.31万辆……

“这一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新能源汽车招商引资的成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表示,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热情高涨,并且通过“税收优惠”“奖补”等各种方式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的确,税收优惠是一些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能招得来、立得住、增得快的“秘诀”之一。在陕西,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年均160%左右的增长,产量持续保持在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占陕西省汽车产量的7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值40%。今年上半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3%。

“地方税务部门经常主动了解公司服务诉求,及时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排忧解难。”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公司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1亿余元,支持公司向更智能、节能、高端的全球市场进军。陕西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陕西持续推出“税惠政策包+精准服务包”,助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服务打造百万辆汽车高地、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更好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河南,以“1+3+4”(即1个省级统筹平台“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3级联动;基金、土地、人才、数据4大保障支撑)联合招商体系为引擎,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据介绍,在当地的多重政策支持下,比亚迪郑州基地的建设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37天,从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仅耗时17个月。投产后的比亚迪基地,更是在短短7个月内,迎来了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同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68.1万辆,同比增长117.3%。

借助优惠政策招徕汽车相关企业已经成为全国多地的共同做法,近年来,“刷新招商新纪录”“引入X项目,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越跑越宽”“业务骨干组成服务专班”……各地类似这样的宣传屡见不鲜。尤其是这几年,各地更是借助各类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相关论坛、会议等方式为招商引资铺路搭桥。“行业论坛是一些地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新舞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说。

“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现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在具备相关的资源、条件、能力基础上进行招商引资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内需要地方资金、资源的支持,双向奔赴达成的是“双赢”的成效。但也不能忽视个别地方仅仅是为了地方GDP(地方生产总值)和业绩盲目跟风的现象,这些地方靠奖励、补贴的方法招商引资,吸引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但又缺少规划,造成项目落地“半死不活”的情况,最终导致资金的巨大浪费,对于这些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予以制止。

对于为招商引资铺路的各类行业论坛,王瑞强调也要一分为二看待,像合肥、武汉等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良好集聚效应的地方,举办相应的论坛有助于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投资效益,也可搭建进一步合作的桥梁。但更多地方本身不具备相关的产业资源和发展条件,跟风举办行业论坛,大行招商引资之举,实际效果却背道而驰,且造成了地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事与愿违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正如安庆衡所言,近年来地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投资,既有思路明确的成功案例,也不乏盲目跟风最终带来一片狼藉的失败案例。事实上,在很多地方,一哄而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并不少见,招商引资也并不是基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而是盲目攀比,大搞形式主义,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复建设、同质化建设和行业“内卷”。

“近年来,不少造车新势力企业都曾经获得地方的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中也有不少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走向破产,使得地方的投资血本无归,值得引以为戒。”在韦福雷看来,一些造车新势力企业的破产,正是地方盲目投资带来不良后果的表现。比如日前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哪吒汽车,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其累计净亏损达183亿元,平均每售一辆车亏损超8万元。哪吒汽车成立以来的228亿元融资中,地方国资占据绝大部分。不少于3个省,6个以上市、县的地方国资,合计向哪吒汽车投资约137亿元。而随着哪吒汽车的破产,这些投资基本难以追回。

此前,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潮中,一些地方的“运动式”思维和盲目投资,也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走向了过热和膨胀的境地,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一度超过300个,拜腾、博郡、威马等破产新势力企业的融资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地方国有资本的投资。更令行业印象深刻的是,赛麟汽车在没有成熟产品的情况下,竟然能骗取地方信任,获得地方支持资金数十亿元,最终创始人跑路留下一地鸡毛,给行业带来深刻教训。

由于前期的盲目投资,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地方还在为“旧账”埋单。但这并没有打消地方投资的热情,新能源汽车仍然是当下地方招商引资的重头戏,这从各地规划中可见一斑。

“一些地方看到其他地方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能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能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付于武谈到,在缺乏科学论证和可行性报告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盲目跟风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再加上像总书记所说的追求所谓“政绩”的“三拍”干部推波助澜,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主动为新能源汽车项目掏腰包,给钱、给地、给政策,形成了重复建设、同质化建设等问题,这些项目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

不仅整车企业,整个产业链的投资都存在过热现象。“还有的个别地方盲目投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韦福雷表示,个别地方大力度、超前、超量建设充电桩,建成后不仅使用率不高,而且缺乏相应的维护,导致出现了大量“僵尸桩”,使之成为不顾实际、盲目投资、追求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智能汽车相关的招商引资开始抬头,各地的投资热潮持续升温,智能汽车“竞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记者采访的行业专家对此表示,谨防新一轮投资冲动,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

警惕投资冲动

    带来局部产能过剩    


资讯配图

盲目投资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是汽车产能过剩的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2%,相较于上一年下降了2.4%,且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5.0%的利用率。2025年二季度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为71.3%,虽保持在70%的国际“健康线”之上,但较之前的产能利用情况下降幅度不小。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曾处于82.2%的高位。

资讯配图

对于当前汽车产业总体产能是否过剩虽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局部过剩、结构性过剩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整体良好,但局部由于投资过热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不能忽视。”刘瑞指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较高,其中有的企业仍处于产能扩张之中,但与此同时,个别地方投资过热带来的局部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也很明显。他告诉记者,调研显示,目前正常开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0%~80%左右,但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的企业所拥有的产能数量也不少,这部分产能在目前约200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统计数据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落后产能,与地方的投资冲动和地方保护不无关系。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政府人士王翔(化名)表示,当地政府明知某新能源汽车项目并不先进,但是为了跟风和业绩,还是匆忙投资了这一项目,投产后产能利用率始终在20%~30%的较低水平,在产品卖不动的情况下,要求本地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时必须优先选择这一品牌。不过,地方政府的采购容量毕竟有限,该投资项目最终走向破产。

其实,地方仓促投资上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因为缺乏“造血”能力而破产者并不是个例。安庆衡表示,从行业数据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数大于产销数,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客观地看,这些过剩产能基本都来自被淘汰的新势力企业,根源与地方的不辨优劣、盲目跟风、过度投资存在一定关联。他强调,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结构性的过剩,所以,要从根源上认识所谓的产能过剩,也要警惕后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更重要的是,上项目、扩产能带来了产业的非理性竞争,目前的价格战、低质竞争正蚕食利润、透支信任,破坏产业生态,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产能的盲目扩张。“近年来的一些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等‘内卷’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地方的投资过热、项目过多,超出行业容量有关。”付于武表示,这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问题。

健全制度

    规范投资行为    


资讯配图

“要从源头上规范地方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问题,就必须按照总书记所说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地方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投资规划体系。”在安庆衡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清晰地规划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目标,可以作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最大限度减少地方盲目投资行为。”付于武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国家统筹-省域协同-地市定位”的三级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层面不仅要精准衔接国家战略与地方规划,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还要健全地方刚性的准入标准,这也是规范地方新能源汽车投资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应从技术能力、环境影响、投入产出等多个维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提高新能源汽车投资门槛,并严格执行评估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度,从根源上解决地方盲目“圈地”投资等相关问题。

“破解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的双重困境,还是要靠制度建设。”王翔同样指出,针对地方存在投资风险监管及防控机制不够健全的现实问题,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投资风险监管及防控机制,还要利用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体系,实时跟踪地方投资及运行情况,包括对投资的事前评估、事后监督,以数字化形式监测已投资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产能利用率、研发投入强度、市场占有率等核心指标,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的运行状况。

让地方投资用在刀刃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要接受以往地方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野蛮生长的教训,切忌重蹈覆辙。”韦福雷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深刻认识到“大而全”“小而全”的“运动式”、野蛮生长思路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唯有聚焦自身特色和优势,着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链,方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地方政府需清醒认识到,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只是“催化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从地方实际出发,构建相应的创新生态,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此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规范地方投资、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付于武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强信心。他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质上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进化。地方政府必须跳出“GDP竞赛”思维,以特色产业链为导航,以要素配置为杠杆,在投资端把好准入关,唯有如此,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摆脱“成长的烦恼”,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跑出“中国速度”。

推荐阅读

中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测试国际标准发布,黄仁勋与雷军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软件 | 7月智驾热搜

9.5亿美元!意法半导体拟收购恩智浦MEMS传感器业务

文:赵建国 编辑:孙焕玉 版式:李沛洋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