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2026届校招吹来什么风
- 2025-07-28 17:00:00


对于2026届高校毕业生而言,2025年的暑假既漫长又短暂,考研、读博还是找工作,这是个艰难的选择。不过,大厂、名企最新发布的校招信息,则为毕业生做出人生选择指引了方向。与此同时,2025届毕业生刚刚入职不久,2026届毕业生们便已踏上漫漫秋招路。
近段时间以来,面向2025年9月~2026年8月期间毕业的高校学生,蔚来、零跑汽车等车企相继开启了2026届实习生招募工作,而小鹏汽车、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等企业更是抢先开通2026届秋季校园招聘通道,车企们求贤若渴之心有目共睹。
智电人才仍是“香饽饽”

“如今,汽车行业不仅产品卷,人才更卷。”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一语道破行业内卷的现实。卷产品、缺技术、拼营销的背后,实则都是对人才的渴望。在电力成为汽车驱动力、人工智能重构汽车大脑的当下,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无疑成为车企“抢人大战”的主战场。
以小鹏为例,前不久启动的2026届“探索者计划”全球校园招聘便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AI人才招募”。据了解,小鹏2026届校招面向15大岗位类别设置了300多个岗位方向,招聘人数更是从年初的6000人扩大至8000人。其中,大量岗位都集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机器人等与AI高度相关的前沿方向上。
日前,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启动的2026届顶尖校园人才专项计划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成为热门需求方向。小米集团2026届全球顶尖人才校园招聘中,更是把自动驾驶领域的招聘细化到L3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超大模型强化学习及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自动驾驶VLA大模型预研、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等前沿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也成为车企校招的重点对象。东风汽车研发总院聚焦充放电技术、车载电源设计、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广纳人才,小鹏、小米同样将动力三电板块作为重点招聘板块之一。此外,长安汽车方面也透露,企业现已制定完成2026届校招计划,将持续增加智能化、新能源、软件等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招聘规模预计提升30%以上,拓展20所以上相关专业高校。
即便是招聘实习生,智电人才也是炙手可热的存在。2026届零跑汽车校招实习生招聘便主要围绕电子与信息、电池、电驱三大产品线展开,涉及端到端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智能座舱系统测试工程师、BMS算法工程师等热门岗位。
不久前,在关于“5年后车企更愿意招啥专业”的讨论中,一众车企高管表达了对智电人才的极大期望。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直言,选AI准保错不了;智己汽车首席营销官李微萌也表示,人工智能类、软件工程类、新能源科学类在未来5年里仍是相对能拿高薪的岗位;smart品牌全球公司首席营销官张明霞也推荐了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及电池与能源材料等专业,足见各大车企对智电人才的欣赏与偏爱。
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待解


智电人才备受推崇的背后,是车企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壮志雄心。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曾表示,未来10年,小鹏将专注于AI技术与大制造的结合,致力于成为AI汽车公司的领军者。长安汽车则是于今年全面提速新能源“香格里拉”、智能化“北斗天枢”、全球化“海纳百川”三大计划,更喊出“无AI不创新,无AI不长安”的口号。
企业发展、技术进步、产业转型无一不依靠人才的力量,可以说,行业对智电人才的需求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同频共进。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便曾预测,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高达103万。对此,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徐磊告诉记者:“近1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神速,按照当前的发展形势,这一缺口数据已不适用。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这一缺口有所缩小,不会太大。”
缺口在缩小,并不意味着当下对智电人才的需求在减弱。徐磊强调,具体来看,与营销等领域相比,目前汽车企业对新能源三电、智能驾驶等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类人才需求较大。他表示,为培养更多智电人才,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产业转型,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各高校积极响应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向教育部申请备案或调整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专业。第二,多所高校在原有专业的培养大纲中新增了符合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特征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如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便开设了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相关课程。第三,各高校积极拓展和车企的合作,开启诸如“双导师制”等模式的联合培养模式。此外,还有部分高校以开设微专业的方式,补齐相关教学短板。“尽管如此,车企的研发周期一再缩减,高校的调整速度短时间内依然无法跟上企业的用人变化节奏。”徐磊称。
研发类人才短缺的同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维修人才“有岗无人”的困境也颇为突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从事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对此,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阜阳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贾亮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仍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践教学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三大痛点。
“在一些职业院校的汽车专业课程中,智能网联相关课程占比甚至不足10%。不少职业院校仍侧重于传统汽车技术,对于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新兴领域要么涉及少,要么更新慢。”贾亮直言,加之部分院校缺少相关实训场地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导致学生在校所学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车企的工作要求。
以系统性工程培育复合型人才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十余年前的电影道出了当下所有中国汽车人的心声。面对汹涌的产业转型浪潮,行业需要更多智电人才投身于汽车强国的建设之中。在张永伟看来,汽车的关联性、带动性不断增强,“汽车+”对产业经济带动作用巨大,汽车人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因此汽车行业需要更多懂硬件、软件、数据、管理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这需要高校、企业共同构建汽车行业人才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在跨领域人才的培养上,张永伟提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打破专业分割。此外,可以设立企业教授岗或产业教授岗,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创造空间。
针对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多年来持续呼吁建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据悉,我国现有超过380余所学校开办汽车工程领域相关专业,而其中300余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尚无一级学科作为抓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便建议,超常规布局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以智能、低碳、多域汽车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缓解“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匹配不佳”等核心问题,为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引领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复合型汽车技能人才培养,贾亮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职业院校要密切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其次,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打造与车企实际生产环境高度相似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拆解与组装实训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实训区等实训场地。第三,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第四,定期选派教师到车企进行实践培训,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和生产过程。第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第六,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
人才培养不能止于校园,步入工作岗位,也要保持学习方能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正如何小鹏在公司内部讲话中谈到持续推进“探索者计划”时表示,培养内部年轻人才,助力年轻员工在企业内部成长孵化。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由院校培养到企业实操,惟有校企联合、学科融合,才能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文:张奕雯 编辑:焦玥 版式:李沛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