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从“浙”里出发
- 2025-07-28 14:12:26

重走“两山”理念指引下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康庄大道,体悟“两山”理念蕴含的深厚理论内涵和丰富理论价值,谋划“两山”理念指引下电力与民生、能源与未来的发展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质朴生动又富含哲理的10个字,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道’。”
“这一科学论断和重要理念宛如一粒宝贵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已成为全社会的坚定共识和自觉行动。”
“讲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背后的浙江故事、能源故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能源贡献、展现新闻力量!”
…………
盛夏时节,浙江安吉余村迎来一批特殊客人——来自9家中央媒体的记者编辑们与浙江省能源局、浙江能监办和国网浙江电力、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的代表们一同重走“两山”理念指引下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康庄大道,一同体悟“两山”理念蕴含的深厚理论内涵和丰富理论价值,一同谋划“两山”理念指引下电力与民生、能源与未来的发展画卷。
绿水青山“高颜值”
经济发展“高质量”
当记者们踏入余村,眼前是一幅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美丽画卷,特色民宿错落有致,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昔日依赖矿山开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踪影早已不见。余村,仅用不到20年,完成了蜕变。

▲安吉绿电服务中心。该中心以高标准电碳服务助力余村高质量建设“全要素零碳乡村”。吴梦璐/摄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到如今正好走过20年。从余村破题,到浙江实践,在全国扎根,为世界赞誉,“两山”理念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世界高高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板。“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小小余村的转变,恰是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将生态优势化作发展优势,以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飞跃的体现。
高质量发展要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首先是绿色发展。在余村,记者们不仅看到满眼葱绿,更为无处不在的绿色能源所包围。一棵棵“光伏树”、密织的“储能+”微电网、便利的充电基础设施、强大稳定的输配电网,构建起零碳生活的基础支撑。国网安吉余山供电所副所长张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介绍:“我们与浙江电力交易中心合作,推行绿电绿证交易,使余村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域绿电供应的乡村,助力35家民宿转型为绿电民宿,将余村打造成零碳未来乡村的典范。”
绿色稳定的电力供给,为余村发挥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葛军是一位回乡创业的青年人,2015年回到余村后,他最先开设了文创阁,展示安吉竹工艺品、安吉白茶等地方特色产品。随着游客的增加,葛军将文创阁升级为集民宿、私厨、书画工作室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营业额实现了超10倍的增长。“乡村旅游的红火带来用电需求不断攀升,余村稳定的供电系统,为我们的创业梦插上了电的翅膀。”

▲余村航拍图。吴梦璐/摄
在余村,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受益于用电优质可靠,2024年,余村村集体总收入2205万元,村民人均总收入74000元。未来,余村还规划把全村分为农业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通过一条绿道将整个村庄串联起来,有机整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时,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周边的山河村、马吉村、银坑村、横路村,共同发展,共建共享,致力于打造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理想生活之地。
“一片叶子、一把椅子、一根竹子、一个村子”,安吉业已形成的“四个一”产业,正探索打造“测碳、治碳、用碳”的新型低碳服务体系。面对余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理动情地表示,“两山”理念犹如启明星辰,指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为推动产业发展,我们在全国首创碳效码,为全省4.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出湖州生态身份证,为茶叶等产品贴上零碳标签,推动湖州市工业企业的低碳转型。从2005年至2024年,湖州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62%。通过绿电交易,我们实现了安吉余村全域的绿色电力供应。”
产业兴,生态美。在坚强电网支撑下,安吉向着推进“1+1+6”低碳输变电工程建设,建成全国首个全电压等级、全寿命周期电网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加速前进。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以“含绿量”撬动“含金量”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能源安全放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考虑,从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的长远角度来谋划。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110千伏城北变电站,作为支撑周边工业园区和城镇居民用电的重要枢纽,是全寿命周期“零碳”变电站,凭借光伏发电、余热回收系统、绿化碳汇和降碳设备等绿色科技手段,实现电网绿色发展。吴梦璐/摄
2005年7月27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考察指导救灾工作的报道文章。面对当年第5号超强台风“海棠”的汹涌来袭,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全力应战。在抢修进入冲刺阶段的7月26日,习近平同志来到220千伏飞云变电站现场,指导灾后恢复工作。他走到焕然一新的变压器旁,对电力员工的付出给予高度肯定,并深刻指出,“电力是重中之重,电网是生命之网”。
20年来,以国网浙江电力为代表的浙江能源战线始终将这份期望与使命扛在肩上、刻在心里。从成功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到敢为人先深入推动能源变革,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飞跃。如今的浙江,已建成“两交三直”特高压骨干网架,实现从20年前超高压变电站的零星布点,到今天总数超过55座,形成了“东西互供、南北贯通”的坚强环网。
为了确保新能源稳定接入和消纳,浙江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出力精准预测、储能抽蓄、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技术,让新能源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今,浙江已打造了一张“不怕台风的电网”。在舟山,2024年3月投运全国首个自愈式海岛智慧微电网;在温州、台州等地,国网浙江电力建设了基于风光储一体的微电网自愈系统;在丽水市,一张张智能配网与微电网集群在叠翠群峰间织网纵横……事实证明,电网这张“生命之网”,正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千家万户的温暖,也越来越从容地承载经济社会的脉动。
20年来,浙江能源结构越来越“绿”。浙江能源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电力装机总容量突破1.7亿千瓦,翻两番有余,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占比超过一半,提升约31.5个百分点。光伏、海上风电、储能从零起步,光伏已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装机电源。
20年来,浙江能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浙江省以年均5.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2%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8.4%,是全国能耗降低最快的省份之一;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近20个百分点,已降至40%以下。
20年来,浙江能源科技赋绿越来越“强”。浙江建成全球最大模块化海洋潮流能机组,以及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煤电碳捕集示范项目。白马湖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两破世界纪录,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光伏出口规模全国第一。
在能源变革的道路上蹄疾步稳,浙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实践的新故事还在书写。
透过绿色浙江
看见美丽中国
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在联合采访期间举办的座谈会上,一位记者回忆起进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现场的往事,与眼前浙江绿色发展、生态为民的生动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坚持能源安全,不只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水平安全的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
参会的埃及人吉娜也为浙江的电力能源发展成就所折服,在她看来,中东国家正在同中国开展越来越紧密的能源合作,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先进新能源产业,深深吸引着中东民众。
“两山”的故事,从来不止于一个村庄。宁波海曙李岙村的“整村光伏”模式、丽水遂昌的“小柜子大能量”新型储能消薄模式……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千万个“余村”在浙江、在全国各地涌现,奏响生态美与产业兴的交响乐。

▲余村印象,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南边的草地上,是集未来图书馆、文创中心、研学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低碳建筑,也是当地出名的文旅项目,为优化建筑整体能效管控措施,助力余村打造碳中和全生命周期建筑。 (吴梦璐 摄)
在世界舞台上,“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国网浙江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已多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被提及和推广,这一方案还荣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浙江的绿色技术产品加速走向全球市场,为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年,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以及所罗门群岛的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浙江学习,了解中国绿色发展经验,亲身体验建设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生活……
从“八八战略”,到“千万工程”,再到“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践行地,浙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行动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实践证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
从“浙”里出发,将笔墨对准浙江高质量发展,把镜头聚焦浙江能源和电力事业的创新实践,世界不仅能看到绿色浙江,更看到美丽中国。
从“浙”里出发,立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两山”理念为化解全球资源、能源和生态危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记者手记
从绿水青山间读懂辩证法发展观
■苏南
踏上“两山”理念的首倡地——余村,笔者仿佛走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在这里,可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发展观。
调研中,笔者最为直观的感受是生态环境的蝶变。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让大众看到了生态修复的深远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退”,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系统性治理的结果,使大自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往一吨石头卖几十元,现在的文创石头,一块就能卖到几万元,甚至成了国际游客的“心头好”。在与回乡创业者葛军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从矿山员工的儿子到文创石头的创业者,葛军的背后是政府、企业各层面的有力支撑,以及浙江电力营造的优秀营商环境。这一切,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钱袋子”。
“当年关水泥厂,有人哭着说砸了饭碗,现在看,是换了个金饭碗。”余村的蝶变表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遥望华北,河北正定的古城墙下,曾经被违建挤占的护城河,如今清水潺潺;眺望东南,厦门环岛路的椰林里,曾被工业废水侵蚀的滩涂,如今已成市民晨跑、孩童嬉戏的黄金海岸……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点点星光,正汇聚成璀璨星河,这些地方实践都在诠释同一个道理:发展与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两山”理念改变的不只是一个村庄的命运,更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坐标。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苏南 版式:李沛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