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手赛道最猛玩家新品发布,全年出货冲万台
- 2025-07-27 18:32:15
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具身智能的供应链基本已经Ready了。”——这句话,近期在多个机器人企业CEO口中频繁出现。
确实,在这轮产业热潮中,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几乎每一个关键部件都开始走向技术共识,硬件供应链也正加速成型,进入可预期的迭代轨道。
这或许正是资本持续下注的底气所在: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披露融资高达95起,已超2024年全年;仅7月单月融资金额就突破65亿元,刷新行业纪录。
但在这片看似逐步成型的拼图中,灵巧手——这一关乎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干活”的末端执行器,却仍是最难拼上的一块。
当前,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性能评估标准模糊,稳定量产能力稀缺,灵巧手成为具身智能产业中少数几个尚未形成共识的“灰区”。正如一位行业技术负责人所说:“夹爪能够覆盖50%-60%的工业任务,但真正复杂、有附加值的工作,仍然要靠灵巧手来完成。”
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兼顾可用性、工程化与规模交付的产品仍然凤毛麟角。产品不够稳定、落地难度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因时机器人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因时正式发布第五代产品RH56F1系列仿人五指灵巧手(以下简称F1系列)。这款新品,不靠堆参数博眼球,也不陷入噱头叠加的怪圈,而是凭借真实交付与工程能力,重新定义“更懂机器人的灵巧手”。
面向交付的工程能力:F1系列亮点拆解
在灵巧手这一细分赛道中,性能参数长期以来被视为最直观的比拼指标。但对因时机器人而言,性能参数只是起点,而非最终评价标准。
毕竟,对于真正面向落地的客户来说,决定购买的关键,从来不是抓握力15N还是20N、自由度6个还是12个,而是这只手装上去后,能否持续稳定地执行任务、是否能顺畅对接现有系统,以及,在持续长期工作后,是否依旧精准灵活。
因时机器人在梳理大量客户数据中发现,在实际应用,真正决定口碑的,是两件事:灵巧手能不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产品能否快速、低成本地上手使用。也正是这两点,成为许多看似性能强劲的灵巧手产品在交付环节的最大软肋。
正因如此,F1系列的产品逻辑始终聚焦在两个最具现实挑战的维度:运行稳定性与部署便利性——不是炫技式的堆料,而是面向交付的工程能力。
在结构层面,F1采用全金属一体化骨架设计,具备出色的刚性与抗冲击性能,具备30kg静态载荷能力。因时机器人还自研隐秘式内走线方案,彻底解决传统灵巧手线缆外露导致的易磨损、易干涉的问题,显著提升整机寿命与运维友好度。
控制链路方面,F1支持1KHz高速实时通讯协议,指令与反馈几乎零延迟。配合毫秒级响应的电气保护机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即便在复杂工况下也能保持稳定运行。同时,该系列已通过跌落、震动、高低温、腐蚀等20项工业级测试,具备高度工程可靠性。
在抓取表现上,F1也不止于“能抓得住”,更强调“抓得稳、抓得细”。其指尖重复定位精度达±0.2mm,响应速度快至3.5ms,最小抓取直径可至3~4mm,既能夹起黄豆,也能从桌面精准拿起手机。15N拇指抓力与0.1N抓握力分辨率,让力量与柔性兼具,尤其契合人形机器人在现实任务中的精细化操作需求。
在感知维度,F1集成4类共24组传感器,实现对触觉、力觉、位置与温度的全域感知闭环。其软件算法深度融合多维传感器信号(包括力度、三维接触信息、非接触距离感知等),构建稳定、冗余的环境认知能力,确保动作执行过程更自适应、更安全。
同时,为提升部署效率,F1全系支持EtherCAT与RS485通讯协议,并配套提供完整SDK、URDF模型、仿真接口与ROS开发包,开发者无需从零适配,即可快速接入系统,大幅降低集成门槛与开发成本。
从设计逻辑到成品测试,F1系列相对于因时上几代产品看似并未有跨越式迭代,但是每个细节却好像是过去的集大成者,把“更懂机器人的灵巧手”真正做成现实。
“像手”还是“能用”:
国产灵巧手的下一步在哪里?
在近半年灵巧手赛道愈发火热的进程中,一个问题愈发突出——不是“做出一只灵巧手有多难”,而是“现在的机器人真正需要怎样的手”。
什么是“更懂机器人的灵巧手”?
公允地说,很难形成共识。就连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旗手特斯拉,在要做什么样的灵巧手上也仍未定论。近期有媒体曝光,Optimus的灵巧手仍面临负载能力不足、传动装置寿命短、续航表现差等关键问题,目前正尝试至少三种技术路线并行送样,持续寻找第三方供应商补位。
这说明:灵巧手的难,不止难在“做得出”,更难在“用得上”。过去一段时间,整个赛道将能不能做出“像人手”一样的灵巧手demo当成最高评价标准,而真正进入工程环节,才发现“像”只是表面,更关键的是——稳不稳、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当行业还在观望犹疑时,因时机器人已经先走了出去。
对产品的理解,来自对技术的全栈掌控。早在设计之初,因时机器人就攻破了灵巧手最关键部件——微型伺服电缸的自研并实现量产;接着又突破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生产工艺实现批量应用,这些微型伺服电缸在灵巧手行业起量前,就已经规模化应用在了工业及医疗领域。这些底层零部件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与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形成了因时机器人独有的优势与壁垒。
正是对关键零部件的长期掌控与量产实践,让因时率先打通了灵巧手从零部件到整机的交付闭环,这一能力,在国内并不多见。
据透露,2024年,因时灵巧手出货接近2000台;2025年上半年,销量已突破4000台,全年目标冲刺万台。这不仅让因时稳居国内灵巧手出货龙头,市占率一骑绝尘,更意味着——它是目前唯一真正穿越从0到1、从1到10完整路径的玩家。
这条路并不好走。许多问题在10台、100台时根本暴露不出来。只有上千台部署之后,才会遇到:哪处结构更易受力疲劳,需要换成金属结构件?哪类Bug必须通过软件修正……而F1系列,正是在这些真实场景的“踩坑—修正—再部署”中,迭代出来的。
所以,它不是一个“性能爆点”的新品,而是一个对目前灵巧手真实瓶颈的系统回应。
从结构设计到感知融合,从标准化走线到量产一致性,F1系列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解题”。它解决的是行业共识中尚未形成的问题:真正要落地的人形机器人,需要一只什么样的手?
这也是因时此轮新品发布的真正意义,不是在炫技,而是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为未来探索一条现实的路径:灵巧手的第一性原则,不是“像不像人类”,而是稳定、能用、好用。
产业不信Demo,只看谁能交付。技术不靠声量,只问谁能落地。
从更高的视角看,灵巧手的工程化成熟度,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商用的关键晴雨表。它是执行系统中最具复杂性、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环,是所有主机厂口中“最不成熟的核心部件”之一。但也正因为它最难,谁先把“手”做对,谁就最先拥有打开具身智能时代的钥匙。
最终行业是否形成标准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灵巧手的这场突围战,因时不是看客,而是破题者。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