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一年,他做出了一台订单破千台的中国人形机器人
- 2025-07-26 20:36:42
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上,特斯拉无疑是公认的领跑者。无论是造型外表的设计,还是落地场景的选择,都已成为业内默认的对标模板。
越来越多企业明牌承认:“我们就在看特斯拉怎么做,然后跟上。”从关节结构到控制系统,从舞台动作到展示节奏,一场看似全球角逐的竞赛,逐渐演变成对马斯克路线的集体追随。
但复制从来不是出路。2025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家中国初创公司以一台Matrix-1人形机器人,正式对这场“亦步亦趋”的行业格局发起挑战。
这家名为矩阵超智的初创公司,由前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负责人张海星创办。与其说他们是在“对标”Optimus,不如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重新解题。他们的目标不是展示一台“会跳舞的机器人”,而是打造一个真正能够走入现实世界、承载通用智能的工程体。
Matrix-1的首次公开亮相没有炫技表演、没有预设舞台,而是带来了一套完整的、可验证的软硬件系统:从本体设计到灵巧手控制,从认知大脑到运动小脑,从自然语言理解到动作生成执行,一切都指向一个更高维的问题——我们是否已经有能力,造出自己的Optimus?
不是Demo,是对标特斯拉的产品
Matrix-1是一台标准全尺寸、全栈自研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75cm,配备双足拟人步态、22自由度灵巧手和完整的“大脑-小脑-本体”闭环操作系统。它最大的特点不是外观拟人,而是可控、可调、可复用的“通用执行架构”——这是机器人从秀场走向工厂与家庭的关键。
在WAIC的现场演示中,矩阵超智选择以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能力亮相:拟人步态行走与基础导览交互。Matrix-1在展区中以稳定的步伐行走,并在固定工位完成语音响应与导览任务。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矩阵超智自研的Matrix Brain系统。该架构参考人类神经结构设计,将认知层(大脑)与运动控制层(小脑)解耦并协同运作,在复杂场景中保持推理精度(空间推理精度达98.7%)和动态响应(全身平衡响应时间<0.1秒)。
与此同时,Matrix-1的五指灵巧手通过第三代末端控制算法,已能完成包括抓取、旋转、递物、拧瓶盖、接抛球等细致操作,具备多任务适应能力。
不仅如此,Matrix-1在硬件上也做出了高难度突破。其关节模组采用自研的高扭矩密度行星滚柱丝杠驱动系统,实现了52.68%的密度提升和35%的能耗降低。整机支持复杂地形下的步态稳定、抗扰恢复以及抗疲劳的连续作业,是目前极少数完成“工程化验证+动态演示”双重标准的国产机型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矩阵超智并不把Matrix-1当成一台孤立的“整机”,而是构建为“平台型机器人”:即将开放MATRIX Core开发者平台,提供MATRIX首个具身智能API接口集、多模态数据训练沙箱环境与仿真-实机联调测试工具链鼓励客户在本体基础上进行场景开发。这种“本体+平台”的组合,既提升了泛化能力,也为商业化落地留足了柔性空间。
从特斯拉出走,张海星选择了“难而正确”的路
Matrix-1的产品理念、架构设计与控制体系,处处可见特斯拉的技术脉络。这并不令人意外——其创始人张海星曾是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的创建者,直接参与了Optimus的研发,深知这场人形竞赛的门槛在哪里,也清楚哪些路走得快但走不远。
“我们要做的,不是另一个‘跳舞机器人’,而是一台真正对标Optimus、Figure的产品。”张海星在采访中坦言,“事实上,我相信Matrix-1在硬件层面已经大于等于Figure 02。”

有趣的是,在具身智能赛道,矩阵超智始终选择一条“反共识”的道路。
相比那些以“发布即热搜”为目标的行业明星,矩阵超智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不发布融资声明、不参加高频展演、不制造宣传话题。自2024年成立以来,他们几乎从未主动曝光。
张海星对此的解释异常坚定:“在基础没做好的时候,所有的宣传,都是对工程的不尊重。”
资本市场一度频频敲门,但张海星透露,他们在2025年初就宣布不再接受新融资。他并不回避资本的价值,只是更在意开发节奏与控制权。“与资本互动会占用团队极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人形这个日新月异、需要极度专注的赛道里,我们必须坚定执行自己的时间表。”
在许多人都将“模型能力”视为评估人形机器人核心指标的时候,张海星却反其道而行,选择将重点放在最“重”、最“慢”、也最“不性感”的部分——硬件本体。
“硬件才是这个行业的真正门槛。”他说。
在他看来,软件可以通过开源模型奋起直追,但真正决定机器人能否落地的,是那些繁复枯燥却必须精益求精的部件设计与工程实现。从构型结构、驱动系统、执行器精度,到本体集成度与控制链路响应,每一个细节都无法跳跃,每一次迭代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硬件的研发,就像煲汤。”张海星说,“它需要火候,需要反复打样、验证、磨合。你可以花钱招100个算法工程师,却买不到一个成熟的关节模组。供应链的发育,是金钱买不来的。”
而软件呢?他毫不掩饰:“能复制。现在所有的抓取、导航、语言理解,开源社区都有非常成熟的模型,哪怕没有,也可以基于论文快速复现。”在他看来,“把代码从paper变成代码,再从代码变成实机,门槛远远低于硬件从图纸变成产品。”
他也不讳言对行业的质疑:“现在很多所谓的人形机器人,就是拼拼凑凑:一个轮式底盘接两个机械臂,再挂个摄像头就说是智能体了。这样的组合结构既撑不起通用智能,也承载不了真实世界的任务链条。”
而Matrix-1的选择,是从零开始构建一套真正“自洽”的硬件本体。他将这条路径称作“难而正确的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它慢、不吸睛、不容易融资,却是唯一通往真实世界的入口。
“Matrix不会只是一个风口上的概念机。”张海星说,“我想证明,我们有能力,做出与Optimus一样,能干活、能复制、能交付的真正机器人。”
量产还远,价格战毫无意义
截至WAIC首秀前,Matrix-1的意向订单已逼近1000台,客户来自海外AI公司、国内科研机构、制造场景集成商、地方产业园以及科教展馆等多个领域。预计在2025年底前,矩阵超智将完成首批700至800台的实质性交付,春节前后进入稳定出货节奏。
但在张海星看来,这还远未进入“量产”的定义。他直言:“我们目前产能做个小几千台没问题,真正称得上‘量产爬坡’,至少要达到万台到十万台级别。”
与当下许多依赖“科研供货+文旅展演”模式的同行不同,矩阵超智并不打算走“项目制”路线。他们将Matrix-1定位为一个可复用、可集成、可迭代的‘平台型产品’——本体出货、客户接入SDK自主开发、矩阵提供底层技术支持与售后体系。
这种模式更接近一块具身智能开发底座,具备高度扩展性,同时也为后续生态构建和功能堆叠留出了充足空间。
近期,宇树发布了定价仅3.99万元的双足机器人,引发行业对“价格战”的高度关注。但张海星并不急于跟进,他指出:只有当一家企业实现单品过万台出货,真正的成本摊销才会发生。
他并没有逃避价格问题,反而给出了极坚定的目标:在未来三年内,将Matrix-1的造价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与Optimus看齐。这既是对特斯拉的正面回应,也是一场国产通用机器人能力与效率的结构性突围。
在张海星的理解中,Matrix-1不是一款“爆点产品”,而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基础设施”——一个能够被不断优化、复用和部署的标准平台。

“它不会一夜之间解放劳动力,也不是通用具身智能乌托邦的形象代言人。”他说,“它只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在中国,真正做出一台能对标Optimus、能干活、能量产的人形机器人。”
“我们不想只是站在AI浪潮前讲故事,”张海星说,“我们要参与物理世界的变革。”
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比起堆参数、秀Demo的快感,他们选择了从本体出发,从结构、关节、电机、控制系统,一毫米一毫米地打磨出来的路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选择的是打 highball(高球)。”
那是高难度的击球路线,不为短期命中,而是奔着未来最远的落点。
Matrix-1,不只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他们向整个行业抛出的一个挑战——是否愿意,也敢不敢,打一记真正通向现实世界的高球。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