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三组合一!低空经济国家领导小组首次亮相,万亿产业起飞进入倒计时
- 2025-07-22 07:00:00

一杯无人机送达的咖啡,一次跨江的“空中出租车”之旅,一架穿越城市楼宇的物流无人机,这些曾属于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已在中国低空加速上演。
2025年7月初的北京,一场静悄悄的治理变革正在中国民航局内部发生。运行超十年的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六年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领导小组、以及2024年初设立的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三个独立运行多年的机构正式撤销,整合为全新的“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这一消息通过民航函〔2025〕481号文件正式发布。民航局局长宋志勇亲自挂帅担任组长,五位副局长全部出任副组长,成员涵盖空管、适航、安全等12个核心部门负责人,同时抽调20名业务骨干组建常驻专班。
01 管理变革:从“九龙治水”到“铁拳出击”
我国低空经济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年增速超15%,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能。然而在繁荣背后,原有管理体系逐渐显露结构性矛盾。
“随着低空经济加速崛起,原有‘分领域管理’模式逐渐暴露三大矛盾:政策衔接不畅、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动能受限。”民航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改革背景。
在过去的治理框架下,通航企业申请一条新航线可能需要跨越三个部门壁垒,每个部门各有标准,审批流程冗长复杂。一位无人机物流企业高管曾感叹:“有时感觉像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办事。”
多头管理导致监管标准不统一,创新企业无所适从。当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融合型产品出现时,竟找不到明确的适航审定标准归属部门。
资源整合困境同样突出。空域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平台开发等需要跨部门协调的事务,往往因缺乏统一指挥而进展缓慢。某地建设的无人机监控系统无法与民航原有系统兼容,导致数千万投资打了水漂。
“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通过制度重构,为低空经济注入‘安全基因’与‘创新动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强调。

02 战略升维:国家级的“空中指挥部”
新成立的领导小组架构彰显国家发展低空经济的决心。决策层由民航局“一把手”和所有核心副局长组成;执行层设立6个专项工作组;支撑层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常驻专班。
6个专项工作组各司其职:
适航管理组:加速新型航空器安全认证
市场管理组:制定准入政策,推广商业场景
飞行运行组:规范人员资质与运营安全
飞行服务保障组:建设低空调度平台
安全管理组:构建联合监管体系
规划法规组:完善法律法规框架
领导小组同步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规划明确路线图:
基础设施攻坚:2024Q3-2025Q2期间新建50个通用机场,改扩建80个既有机场,在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建设低空智联网示范区,释放100万平方公里低空资源。
监管体系重构:2024Q4-2025Q4发布《民用无人机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对亿航EH216-S、峰飞V2000CG等10款新型航空器完成适航审定,推行“黑飞”智能预警系统。
应用场景拓展:2025年开通100条以上无人机物流航线,覆盖50个重点城市;在20个城市开展eVTOL商业化试点;建立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实现地级市15分钟应急响应全覆盖。

03 万亿蓝海:数据背后的产业爆发力
低空经济正以惊人速度扩张。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据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企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通用航空运营企业从2018年的422家增至2023年的690家;无人机运营企业从2018年的4402家猛增至2023年的19825家,五年增长超4倍。
低空经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研发成熟
中游载荷、低空产品制造能力持续提升
下游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中国民用无人机产品常年占据全球市场70%左右的份额,在电动航空器、5G-A通感一体等领域已形成技术优势。
“通用航空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低空经济为通航转型提供空间。”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学习时报》署名文章中强调两者的共生关系。

04 场景革命:即将改变生活的“空中网络”
顺丰无人机物流负责人透露:“统一监管将降低合规成本,我们计划将无人机配送网络从300个乡镇扩展至2000个。”
在深圳,美团无人机配送已覆盖15% 的商圈,一杯咖啡从下单到送达仅需7分钟;在浙江横店,游客花费498元即可体验10分钟的直升机观光,将影视城全景尽收眼底;在湖北,“中移凌云” 低空运营平台实时监控全省低空飞行物状态。
这些只是低空经济应用的冰山一角。领导小组规划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将落地:
空中物流网络:100条无人机航线将编织成全国性配送网络。海南已实现无人机配送离岛免税品,浙江开通常态化低空载人航线。
城市空中交通:20个城市的eVTOL商业化试点将让 “空中出租车” 成为现实。峰飞航空的2吨级eVTOL已完成跨城跨海演示飞行。
应急救援体系: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建成后,地级市将实现15分钟应急响应全覆盖。吉林省长白山景区已部署直升机救援,为游客安全保驾护航。

05 挑战与突破:低空经济的最后一道关卡
尽管前景光明,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电池技术成为关键瓶颈,飞行器在空中难以通过简单增加电池提高续航能力,突破新的电池技术迫在眉睫。
关键技术短板制约产业发展。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精准感知等技术尚待突破,飞行控制等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安全监管体系也需完善。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激增,建立高效可靠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领导小组计划建设全国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实现 “一网通办、全域监管” 。
“培育新产业是场长跑。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资本、政府部门有耐心,也要给产业界、科研人员更多时间,深耕技术、做强产业链、完善体系,稳健前行。”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提醒道。
人才培养同样关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陆化普指出:“此次改革将加速中国低空经济从‘应用跟随’向‘规则引领’转变。”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