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航线补贴引爆低空经济,荆门“通航+X”模式落地开花
- 2025-07-21 07:00:00

7月15日,深圳蛇口邮轮母港,一架蓝银相间的空客H135直升机腾空而起,20分钟后平稳降落在珠海东澳岛停机坪。这条大湾区首条跨城海岛低空快线的开通,将原本数小时的海陆交通压缩到一杯咖啡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湖北荆门市政府办公室,一份《荆门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兑现流程》正式印发。文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赫然在目:新开城际间有人驾驶运输航线年飞行超300小时,最高年补500万元。
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政策补贴的精准落地,正推动“通航+X”模式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01 政策破冰,500万补贴点燃低空运营热
2025年7月中旬,荆门市发布的低空经济支持政策引发业界震动。这份名为《荆门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兑现流程》的文件,覆盖四大板块十三类支持措施,构建了完整的低空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明确:新开城际间有人驾驶运输航线年飞行超300小时,最高年补500万元;无人机物流航线按类型一次性奖20万至40万元。
“此次兑现流程的明确,将推动各项支持政策精准落地。”文件起草组成员在政策解读中强调。
荆门并非孤例。在山西,省政府出台21条措施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明确对短途运输、低空旅游等通航业务给予补贴。在河北衡水,工商银行创新推出“低空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服务方案”,为相关企业提供300万至1000万元的专属信用贷款。
这些政策直击行业痛点:高运营成本与低回报率。
中体飞行衡水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明坦言:“这几年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愈发强烈。”此前,这类“轻资产、高研发”的低空经济企业很难在传统信贷模式下获得融资。

02 “通航+X”模式,重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政策驱动下,“通航+X”创新模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这一模式通过通用航空与多元场景的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航+旅游模式已成标杆。深圳—珠海东澳岛低空快线选用空客H135直升机,每周六、日提供双向航班服务。乘客通过“飞易达”小程序即可获取票务信息,享受20分钟跨城海岛飞行的极致体验。
项目主导方广东飞易达负责人表示:“深圳至东澳岛低空快线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大湾区海岛旅游的便捷性和体验感。”团队下一步将推出深圳至横琴低空快线。
在川西高原,通航+生态探索开创先河。浙江南湖区对口支援的若尔盖县通航文旅项目实现全国首个高高原低空经济试点首飞。项目从今年3月深入调研到6月26日实现首飞,仅用100天便完成了从蓝图到实践的跨越。
“选择若尔盖,是基于其大草原洁净空域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若尔盖县通航文旅公司总经理钱阮富介绍。项目投入两架总价值超8000万元的贝尔407GXi高原直升机,串联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生态区等核心景区。
而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航+应急医疗展现价值。荆门政策明确支持开展飞艇驾驶执照培训等业务的企业按标准获得培训补贴。若尔盖项目则计划拓展应急救援、医疗转运、生态监测等多元化低空应用场景。
表:“通航+X”模式的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03 政策落地,低空经济产业链迎来全面激活
荆门的补贴政策正产生链式反应。文件明确:新建无人机起降点、智能起降柜机等设施,验收合格运行一年后,按实际固投50%补贴,单个起降点最高10万元;中型起降场等最高补200万元。
这一措施直接刺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本地机场开展业务的企业,2年内按机场服务费50%申领补贴。这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
在研发制造端,政策力度同样可观。新建固投2000万元及以上的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等项目,按实际固投12%获一次性补贴;产品获中国民航局认证且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依机型最大起飞重量分档奖励100万至1500万元。
入驻荆门航空产业园的企业,享受前3年办公用房和厂房租金全免,后2年减半的优惠。这些政策组合拳覆盖了从研发、制造到运营的全产业链。
政策落地的乘数效应已经显现。在山西,政策实施一年来,通航飞行小时数增长40%,低空旅游项目增加15个。在衡水,工行“低空经济发展支持贷”已与当地30余家企业达成授信意向。
04 突破瓶颈,低空经济商业化路径渐明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安全运营、空域管理、成本控制构成三大核心瓶颈。
若尔盖项目直面高原飞行的特殊挑战。“高原飞行充满挑战,安全是首要前提。”项目负责人钱阮富强调,“我们选用高功率发动机,机长必须具备丰富飞行经验,并严格执行‘老带新’等各项制度。”
1999年出生的浙江籍飞行员乐鲁杰已在若尔盖驻训月余,他深有体会:“高原飞行需要适应特殊环境,操作精度要求更高。”
空域管理创新成为破局关键。若尔盖项目取得四川省低空运行管理试点航线批文,为类似项目开辟了政策通道。荆门政策则鼓励企业培养引进低空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申报“荆门英才计划”。
在成本控制方面,规模化运营是核心路径。深圳—东澳岛航线选用可搭载6人的空客H135直升机,固定班期(每周六、日)运营,通过稳定客流摊薄运营成本。
同时,技术革新持续降低运营门槛。若尔盖项目计划引入更环保的低噪电动引擎,既降低噪音污染,又减少能源消耗。

05 未来已来,低空经济开启万亿市场空间
随着“通航+X”模式不断成熟,低空经济正进入黄金发展期。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下,产业空间全面打开。
多地政府已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荆门在政策中明确支持承办国际、国家级低空赛事,按实际费用40%补贴,最高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山西则对引进国际级、国家级航空体育运动赛事给予专项办会补贴。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荆门航空产业园、衡水桃城区航空飞行营地、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专业化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从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从大湾区海岛旅游到高原生态探索,从城市物流配送到应急救援,低空交通正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陈磊鑫指出:“本次快线重塑了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时空格局,通过产业联动,带动文旅、消费产业链升级。”
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随着更多“通航+X”创新模式涌现,一片属于低空的产业新蓝海正徐徐展开。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