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城管”来了!无人机点亮智慧城市新图景
- 2025-07-21 07:00:00

晨光熹微,一架无人机从广州白云区楼顶的自动机场悄然起飞,开始扫描这座城市的“健康状态”。高清摄像头下,隐蔽的楼顶违建、偷倒的建筑垃圾、占道经营的摊点一一现形,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AI系统自动生成处置工单。
在安徽合肥瑶海区大兴镇的街头,综合执法队员王上官抬头看向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对讲机里传来最新指令:“广乐邻里中心发现两处占道经营,请立即处置!”不到十分钟,执法队员便抵达现场完成劝导清理。曾经需要两小时步行巡查的区域,如今十分钟内就能完成精准处置。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演。从广州白云区的“无人机机场+AI”闭环管理,到上海崇明区的“鹰眼”空地联动系统,再到泰州姜堰区的三维建模查违建,无人机技术正重塑城市治理的边界与效率。
01 城市治理的痛点,如何被科技破解?
传统城市管理长期面临人力不足、盲区众多、响应迟缓等困境。步行巡查效率低下,背街小巷和屋顶平台成为监管盲区;违法建设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规模,拆除成本高昂;占道经营、偷倒垃圾等行为流动性强,执法人员常常疲于奔命。
科技成为破局关键。2023年,安阳市创新推出微信“随手拍”平台,市民拍照上传城市管理问题,案件直达管理部门。平台上线一年间,接收上报案件21498件,办结率高达95.39%。
而无人机技术将城市治理提升到全新维度。在广州白云区,城管部门已建成4座无人机自动机场,具备自动放飞、收纳、充电功能,24小时待命。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下达指令,无人机即按照预设航线起飞作业,巡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2倍以上。
一个无人机机场一天可监测约15平方千米,巡查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查模式提高2倍以上。无人机空中航拍让隐蔽性较强的楼顶违法加建等行为无处遁形,可以早发现、早介入、快处理。
02 空中哨兵,违建无处遁形
在江苏泰州姜堰区,一次针对小区屋顶违建的整治行动中,无人机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原本需要3天时间的人工测绘任务。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精准锁定5处隐蔽违建,累计发现违法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自应用无人机技术以来,姜堰全区违建类案件主动发现率提升至92%,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47%,执法成本降低60%以上。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单次作业可覆盖10倍于人工的巡查范围,建筑形态变化识别准确率达到惊人的98%。

广州白云区城管部门研发的专题AI算法表现同样亮眼。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测算,其识别准确率位居全国前列。该区正在试点无人机巡检建筑废弃物功能,仅用一周多时间标注逾600个样本,识别准确率达81%。
无人机夜间执法同样高效。在一次夜间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利用配备红外成像技术的无人机巡查,发现某工地存在雇请“野鸡车”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立即拍照取证并赶赴现场查处。“以前夜间工地巡查要开车几个小时,现在操作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实现全覆盖。”一位飞手介绍道。
03 交通监测,空地协同新范式
无人机在交通管理领域同样大显身手。上海崇明区创新推出的“鹰眼”空地联动系统,构建了“空中+路面”、“远程+近端”的立体化执法平台,有效破解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发现难、查处难、管理难”的顽疾。
在崇明区城桥镇,指挥中心通过“鹰眼”系统发现一辆红色电动自行车闯红灯后,立即指令路面执勤民警在前方路段拦截。无人机完整记录违法过程,民警成功拦截并进行现场教育处罚,形成 “空中发现、地面查处”的高效执法闭环。
新空安低空数智平台进一步拓展了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边界。通过“一飞多算”技术,无人机一次飞行就能执行多种低空算法任务:识别街面违停车辆,记录车辆信息、违停时间和地点;捕捉驾驶摩托车、电动车未戴头盔行为;
发现路面障碍物如石块、掉落杂物等,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04 技术底座,支撑低空智能网
无人机安全有序运行,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无人机机场、专题AI算法、飞控平台等共同构成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白云区,城管部门已建成4座无人机自动机场,同步开发“无人机飞控通用中台”,实现无人机远程实时控制。技术人员在系统上设定航迹、航点、角度等巡飞信息后,无人机即可按既定航线自动作业,巡检完成后自动返航,精准降落并下载数据。
更前沿的技术探索正在进行。白云区引入中国移动5G-A通感一体化技术,探索低空飞行的探测和管控方法。同时开发智慧城管三维“一张图”,汇聚影像、电子地图、建筑白模等数据,实现城市部件上图、人员轨迹实时监测等功能,为无人机航线设定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飞手队伍的建设同样关键。白云区城管部门选派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目前已有18人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确保无人机执法规范专业。
05 共治共享,构建城市治理新生态
无人机智慧城管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各地实践表明,科技赋能必须与公众参与、部门协同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安阳市的微信“随手拍”平台是公众参与的典范。该平台以市民高频使用的微信为入口,搭建“指尖上的治理桥梁”,累计吸引3726人次参与问题上报,231人次获得话费奖励。这种模式有效激发了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无锡市则探索了“车路云一体化”的创新模式。鼋头渚景区的智能无人巡查车配备高清摄像头,可动态识别占道经营、乱停车等13类城市管理问题,识别后1分钟内完成派单。同时,梁溪区城管局使用方舱无人机,每天执行三四次巡航任务,填补人力巡查盲区。
在武汉渡江节期间,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采用“无人机+AI大模型”技术守护2000余名游泳爱好者。无人机通过智能识别实时监测选手情况,动态掌握江面人员分布,自动监测救生衣穿戴情况和水面漂浮物,为大型活动提供全新安全保障方案。
06 未来已来,低空经济赋能城市新图景
随着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视野,无人机智慧城管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各地正持续拓展无人机低空应用场景,从违法建设监管延伸至建废乱堆放、占道经营、环卫垃圾、工地夜间施工、余泥偷倒等多方面执法监管事项。
姜堰区正在完善“1+4+N”智慧查违体系,以1个无人机指挥中心为中枢,构建日常巡查、智能分析、快速处置、长效管控4大机制,精准对接规划审批、不动产登记等N个数据系统,实现新增违建48小时内识别处置。
白云区计划对全区无人机群进行复用,赋能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领域,构建全区可复用的低空遥感智能监测网。该区城管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构建‘空地一体’格局,实现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监管,为城市治理插上‘智慧的翅膀’。”

广州某小区楼顶,一架无人机正在执行例行巡检。高清镜头捕捉到一处新出现的钢架结构,AI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指挥中心迅速调取该建筑三个月内的航拍图像进行比对,确认属于新增违建。
处置指令下达后两小时,城管执法人员已出现在现场。此时,钢架结构仅搭建不到五分之一,施工人员惊讶地看着执法人员:“我们昨天才开始动工,你们怎么发现的?”
无人机群在云端编织起看不见的智能网络,将城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当空中城管与传统执法力量紧密协同,当AI算法与公众参与相互赋能,智慧城市正从概念变为可感知的日常体验。
低空经济时代,城市治理的边界已被重新定义。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