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与市监数据共享合作的政策解读:疏通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堵点
- 2025-07-20 11:56:21
2025
低空产研记录
欢迎关注
编者导读
7月18日,民航局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合作协议签署,可视为是两部门数据共享、飞行器准入与企业管理合作的开端。其背后,直指我国低空经济与通用航空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监管协同不足、数据孤岛、信用体系维护、市场准入审核慢等深层痛点,这次会议的签署成果旨在以数据融通驱动监管效能跃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跑道。

一、 行业发展痛点:行业监管壁垒下的低空发展难题
资质核验效率低下,新业态准入遇阻: 当前我国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等新兴业态企业数量激增,但民航局在审批通用航空企业(包括无人机运营企业)经营许可与运行合格证时,常需反复向市场监管总局人工核实企业登记、股东信息、经营范围等基础数据。耗时费力,严重拖慢市场准入速度。例如,某知名农业无人机服务企业在申请扩大运营范围时,仅因跨部门核实股东变更信息就额外耗费近两周时间,延误了农时服务窗口。
信用监管“两张皮”,失信成本低廉: 民航领域发现的严重违规企业(如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屡次违反运行规章),其失信信息难以实时、全面地与市场监管部门共享。这导致市场监管部门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约束工具无法及时、精准地作用于航空领域失信主体,削弱了联合惩戒的威慑力。曾有机场周边屡次“黑飞”干扰航班的无人机公司,虽被民航处罚,但因信用信息未有效联动,其仍在其他地区正常注册接单。
数据封闭阻碍精准施策,安全与发展失衡:民航部门掌握航空器运行、安全记录等专业数据,市场监管部门拥有企业全生命周期登记、年报、抽查、处罚等海量信息。两者长期割裂,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风险评估和画像。这既不利于精准识别高风险主体实施重点监管(影响安全),也不利于为信用良好的创新企业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制约活力)。部分地方在规划低空空域开放和航线时,因缺乏对区域内相关企业信用与安全状况的整合分析,决策科学性受到制约。
二、协议对低空经济的关键影响:数据赋能,破壁立新
此次合作的核心在于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数据共享与信用监管协同管道,对低空经济形成系统性支撑:
显著提升行业准入与监管效率:协议打通了关键数据链路。民航局在审批通航/无人机企业资质、实施日常监管时,可实时、在线调取市场监管总局的企业登记、股东、主要人员、信用状况等权威数据。这将大幅压缩信息核验时间,加速合规企业进入市场。例如,未来无人机初创公司的许可申请周期有望缩短前期审批时间,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5月24日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相关审批纳入清单
强化全链条信用约束,净化市场环境:通过数据共享,民航领域的行政处罚、严重失信名单等信息将有效融入市场监管部门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这意味着,在低空领域违规失信的企业,将在市场监管的各个领域(如招投标、贷款审批、荣誉评选)同步受到限制,真正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这为打击“黑飞”、保障合法合规运营者权益提供了坚实制度基础。
支撑精准化、差异化监管与服务:融合民航运行安全数据与市场监管的企业信用、经营风险等数据,监管部门能够构建更完善的企业综合风险分类模型。对高风险企业(如信用差、有违规记录)实施更频繁、更严格的检查;对信用良好、安全记录优秀的创新企业,则可在监管频次、审批流程上给予便利,释放政策善意。市场监管总局亦可利用民航提供的特定企业运行数据,深化对其经营状况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涉企指数研究和宏观决策水平。
为低空新业态创新松绑: 高效的数据共享是包容审慎监管的前提。协议为无人机城市物流、空中交通(eVTOL)、低空旅游等高度依赖跨部门协调的新业态扫清了基础信息障碍。监管部门能更快掌握新主体的合规底数,企业也能减少重复提交材料的负担,从而加速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落地。例如,在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城市内开展无人机商业化试点运营项目,将因主体资质互认效率提升而显著加速商业化进程。
三、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行动启示: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地方政府的发力方向:

主动融入国家数据协同网络: 积极响应国家部署,加速建设地方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区域内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公安、应急、低空经济运营主体等的数据资源整合,打造地方性“低空经济数据中心”。参考“XXX市级智慧低空管理平台”经验,集成空域、企业、飞行器、人员等多源数据,为精准监管与服务提供底层支撑。
深化场景应用与政策配套: 基于共享数据基础,优化地方低空经济产业政策。重点在于:
简化地方审批流程: 在省级通航/无人机管理审批中,直接利用民航地方管理局、国家级共享数据,减少企业重复提交材料。
打造应用示范场景: 围绕数据支撑下的高效监管,在城市物流、医疗急救、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等领域加快开放更多低空空域和应用场景,针对常态化开展的飞行场景,可实现备案制申请手续,依赖地方多部门数据联动,为创新企业提供试验田。
构建地方信用奖惩机制: 将国家层面的信用信息深度融入地方低空经济企业评价体系,在地方财政补贴、项目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强化区域风险监测与预警: 利用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低空经济活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时掌握辖区内企业运行状况、安全记录、信用变化,对潜在风险(如企业资金链异常、安全事故苗头)早发现、早干预,提升地方治理韧性与安全水平。
相关企业的应对之策:

将信用管理置于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到在数据互联互通时代,企业的合规记录与信用评级已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应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体系,确保在民航安全运行、市场监管合规(如登记、年报、广告、产品质量)等方面不留隐患。主动公示信用信息,积累良好信用资产。
拥抱数字化合规: 积极适应监管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实施的在线核验、非现场监管等新模式。提升企业自身数据管理能力,确保向监管部门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一致性。主动利用政府数据共享成果,优化自身资质申请、合规申报流程。
聚焦创新与安全双轮驱动: 在政策红利下,企业应更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安全性能提升及商业模式的务实创新。例如:
物流企业(如顺丰、美团、京东物流)可加速推进无人机支线物流网络建设,推进运输服务标准化探索;
eVTOL制造商(如亿航、峰飞)需紧密配合民航适航审定,利用更高效的监管环境加快认证进程;
无人机服务提供商应持续投入安全技术(如UTM避障、反劫持),以优质安全记录赢得监管信任和市场份额。
积极参与标准与生态构建: 龙头企业应主动参与低空经济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安全认证等行业规则的研究制定,比如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航认证过程中加快企业自主适航,构建企业认证标准体系,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在塑造有利的产业生态中掌握主动权。
结尾的话——

(全文终)
丨声明:本文示例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与AI,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