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由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雅各布·罗宾逊和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的彼得·坎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诊断、管理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技术,手术风险最小。该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

资讯配图

传统的连接神经系统的方法通常需要在头骨上开一个口来连接大脑,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被称为内泡神经接口(Endocisternal interfaces, ECI)的创新方法,允许通过脑脊液(CSF)通道连接大脑和脊髓,实现了无创电记录和电刺激。

罗宾逊教授表示:“使用ECI,我们可以同时进入大脑的多个部位和脊髓结构,而无需打开颅骨,从而降低了与传统手术技术相关的并发症风险。”

资讯配图

ECI利用神经系统周围的脑脊液作为输送靶向装置的途径。通过在腰部进行简单的腰椎穿刺,研究人员可以引导一根灵活的导管进入大脑和脊髓。

利用微型磁电驱动的生物电子设备,整个无线系统可通过小型经皮手术进行部署。柔性导管电极可以从脊髓蛛网膜下腔自由导航到脑室。

UTMB神经外科教授Robert L. Moody Sr. Kan说:“这是首次报道的通过简单的微创腰椎穿刺同时进入大脑和脊髓的神经接口技术。它为中风康复治疗、癫痫监测和其他神经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小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确定了内腔的特征,并测量了人类患者蛛网膜下腔或充满液体的空间的宽度。研究人员随后在大型动物模型(特别是绵羊)中进行了实验,以验证新神经接口的可行性。

资讯配图

实验结果表明,导管电极可以成功地输送和引导到脑室空间和大脑表面进行电刺激。通过使用磁电植入体,研究人员能够记录电生理信号,如肌肉激活和脊髓电位。

初步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设备长期植入大脑 30 天后,ECI 仍能正常工作,且损伤极小。

此外,研究还显示,血管内神经接口需要抗血栓药物,并受限于血管的小尺寸和位置,而ECI则不同,它无需药物就能更广泛地进入神经靶点。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开创了微创神经接口的新模式,可以降低植入式神经技术的风险,使更多的患者可以使用。”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资讯配图


合作咨询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