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临床:植入式微型传感器的进展与挑战 | Annual Reviews 综述
- 2025-07-28 09:35:31

美国普渡大学Hyowon Lee课题组联合南加州大学Ellis Meng课题组与达特茅斯学院Hui Fang课题组,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期刊《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Lessons Learned and Challenges Ahead in the Translation of ImplantableMicroscale Sensors and Actuators”的综述文章。该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植入式微型传感器与执行器目前的发展机遇与未来挑战,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指引,并阐述出未来的攻克方向。
植入式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在推动医学植入设备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精准诊断、连续监测和个性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文章系统回顾了植入式微型传感器与执行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全球植入式医疗设备市场正持续增长。随着过去几十年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植入式传感器和执行器不断涌现,并在商业和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然而,成功的医疗器械转化不仅涉及技术创新,还包括严格的监管策略,以解决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本篇综中深入探讨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评估了过去几十年来的挑战和经验教训,展望了这些微创但功能强大的微型设备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前景。
综述首先简要概述监管要求,并重点介绍了与先进植入式设备相关的关键标准和要求。随后,探讨了各种微型植入式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颅内压(ICP)、血压、眼压(IOP)等关键生理参数的压力传感器和能够实现精准可控的药物释放的微型储液药物输送设备,以及神经接口:如脑机接口(BCI)和深部脑刺激(DBS)设备。(本文将着重讨论综述中神经接口技术的相关章节)
下图展示了一些商业化的植入式微型医疗器械的例子,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应用领域和技术方向。

图b 依次展示了以下商业化的植入式微型医疗器械:微芯片治疗设备 (Microchip Biotech): 用于药物输送或其他治疗应用,例如基因治疗等。nStrada (NanoMedical Systems): 一种纳米医疗系统,可能用于靶向药物输送或其他纳米技术应用。Hydrus 微型支架 (Alcon): 用于治疗青光眼,通过改善房水引流来降低眼内压。
图c 依次展示了以下商业化的植入式微型医疗器械:Stentrode 神经接口(Synchron): 一种微创脑机接口设备,通过血管植入,用于治疗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该设备通过血管植入大脑,采集神经信号,实现脑机交互,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犹他阵列 (Blackrock Neurotech): 一种高密度微电极阵列,用于记录和刺激大脑神经活动,应用于脑机接口研究和临床应用。该阵列可植入大脑皮层,记录神经元活动,实现脑机接口控制,为脑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工具。
图d 则展示了每种器械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对应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包括生物相容性、长期稳定性、信号处理、能量供应、临床试验、监管审批、成本控制等。
01
神经接口技术
神经接口技术,如同连接大脑与世界的桥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允许我们直接记录和调节神经信号,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进行交互。这项技术不仅潜力巨大,更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神经接口通常分为植入式和可穿戴式两种。植入式设备能够提供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适合处理复杂的神经信息,满足特殊应用的需求。而可穿戴式神经接口则通过放置在皮肤上或附近的传感器,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检测神经信号,为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微型化和生物相容性是神经接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过去三十年中,微纳米工程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植入式神经接口的发展,使其在应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神经接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商业神经设备应运而生,如犹他阵列(Utah Array)、密歇根阵列(Michigan Arrary)和神经像素(Neuropixels)等,它们的设计都旨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获取神经元信号的一种流行方法是利用微加工电极技术,即微电极阵列(MEA)技术。例如,犹他阵列就是一种可以记录和刺激大脑内的神经活动的高密度硅基MEA。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以来,犹他阵列已成为众多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关键神经接口。该阵列已成功植入瘫痪志愿者体内,并在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通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解码植入微电极的神经集合活动,研究人员展示了四肢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并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潜力。
Neuralink公司也在近年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其N1传感器,该设备集成了超过一千个电极。最近,他们获得了首次FDA人体临床试验的批准,这是该公司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临床试验针对严重脊髓损伤患者,旨在研究恢复或增强其运动能力的潜力。此外,Synchron公司的Stentrode和Precision Neuroscience公司的第7层皮质接口也是旨在恢复运动功能的的器件。
立体脑电图(sEEG)则是另一个例子,其中深度电极被植入大脑以更好地定位癫痫病灶。NeuroOne 公司成功获得 FDA 对其基于薄膜的 Evo® sEEG 系统用于临时(少于 30 天)脑部记录目的的 510(k) 批准。通过将薄而柔韧的 sEEG 电极与临时刚性探针相结合,与标准的 0.8 毫米直径的硅胶 sEEG 电极相比,这些电极的植入可以通过减少癫痫患者的 sEEG 电极偏移来提高准确性。
通过理解脑部疾病并促进创新治疗方法的发展,神经接口研究还可以改善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例如,深部脑刺激(DBS)技术涉及在特定的深部脑区域植入电极,这些区域负责调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等疾病中的异常神经活动。DBS电极提供受控电脉冲以恢复功能失调的脑回路的平衡,从而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接口技术的商业化需要跨越实验阶段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临床前研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神经机制、信号处理算法和接口设计的宝贵见解,还通过优化性能指标和提高安全有效性,为脑机接口(BCI)技术在人体试验之前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神经电极记录质量、刺激性能、植入材料、外形尺寸和手术侵入性等关键参数进行评估和优化,研究人员可以为各种应用开发出有效且安全的神经植入物。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接口设备的测试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动物类型。虽然啮齿动物因其成本低廉且易于实验而被广泛用于初始测试,但猪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大型动物模型对于转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在解剖学和复杂性方面与人类大脑更为相似,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设备在人体中的表现。
此外,材料成分和形状因素在神经植入物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电极材料直接影响关键电极属性,例如信噪比、串扰和电荷注入限制。硅基器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微电极的传统选择,但近年来,聚合物植入物(例如 Neuralink 的N1传感器)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灵活性, 以及具备改善神经组织整合的潜力,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无论选择何种材料,具有亚细胞尺寸的神经探针都表现出减少组织包裹的优势,这对于提高植入物的长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设计用于直接插入皮层的皮层内植入物,必须精心设计形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体积位移,从而降低对神经组织的损伤。相反,位于皮层顶部的皮层电图植入物通常是片状或网状的,以实现更好的贴合和信号采集。成功植入和输送神经的装置也至关重要,Stentrode就是一种专为微创脑机接口而设计的创新装置。通过导管手术输送,使它无需开颅手术便可以直接植入大脑周围的血管中,大大减少了潜在的并发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能源效率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推动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电源效率是衡量神经接口用电效率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功耗不仅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频繁充电或更换电池的需求,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为了提高电源效率,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案。例如,利用 ASIC(专用集成电路)甚至片上系统来替代传统的分立元件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功耗。此外,单晶蓝宝石窗口等创新材料的应用,则可以增强电磁透明度,实现低损耗无线传输和感应电力传输,为电池充电提供便利。
无线神经植入物系统的开发代表了另一项重大进步,为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潜力。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PRIMA(光伏视网膜植入物),这是一种旨在恢复盲人视力的尖端设备。与需要外部连接的传统神经植入物不同,这种植入物可以在患者体内完全不受束缚地运行。通过在视网膜细胞之间植入光伏微芯片阵列,可以直接刺激因外层视网膜变性而失明的患者的内层视网膜细胞,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这种无线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精度,更好地适应个人独特的神经回路,还可以避免与外部设备或连接线进行物理连接,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性。随着研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能源效率和无线技术在内的各项突破,将不断推动神经接口技术的发展,为增强人类健康和能力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新设备获得FDA批准、收购、许可或首次公开募股的新闻报道等令人兴奋的消息,但它们往往只展示了最终的成功,而未阐述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曲折与挑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脑机接口商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作者团队采访了一些在微型传感器植入应用方面经验丰富的学术研究人员、企业家和行业领袖。他们分享了在平衡创新和实用性、监管途径、制造和商业化方面面临的挑战。
02
关键经验总结
以下为采访后总结的一些关键经验:
1.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脑机接口的研发和商业化需要生物学、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2. 与监管机构的早期和持续合作: 及早与监管机构沟通,了解相关法规和标准,有助于减少后续审批过程中的障碍。
3. 严格的制造流程: 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制造流程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的基础。
4. 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5. 多元化且经验丰富的团队: 团队成员应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应对商业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6. 充足的资金支持: 脑机接口的研发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
7. 专注于实际应用而非纯粹的技术创新: 脑机接口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一些神经器件公司已经开始将传感器集成到现有的可植入医疗设备中,这为患者护理和疾病管理开辟了新的前景。新型可植入微型设备的开发也具有巨大潜力,它们有望通过治疗其他方法无法治疗的严重疾病来彻底改变医疗保健行业。这为植入式微型设备领域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下诸多挑战:
1. 标准和要求: 仔细考虑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设备功效至关重要。
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应足够显著,以证明对患者的高侵入性是合理的。
3. 易用性: 设备必须易于患者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使用,以确保最佳效果。
4. 适应症: 需要仔细定义设备使用的适应症,以避免误用,并确保它们为患者提供真正的价值。
5. 经济因素: 确保设备的价值与报销策略相一致至关重要,因为微型制造成本不应超过精确设计在植入系统中提供的益处。
6. 资金筹集: 资金筹集仍然是该领域许多创新者面临的重大障碍,因为植入式微型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
7. 监管途径: 从学术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变往往充满挑战,驾驭监管途径至关重要。
03
结论与展望
植入式微型医疗器械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这条蕴藏着巨大的机遇的道路并不平坦,挑战与机遇同时并存。微型医疗器械的成功商业转化,需要在科学创新、监管敏锐性、制造专业知识和战略市场协调之间取得平衡。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还需要他们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植入式微型医疗器械将会在医疗技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为人类健康和医疗保健系统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


美国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合作咨询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