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在这份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对单踏板模式的规范:“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这意味着,今后新车出厂时不能再将单踏板模式设为默认选项,但保留了用户手动开启的选择权。

单踏板模式,即通过加速踏板单一操作实现加速、减速和停车的设计,最早由特斯拉大规模推广应用。其原理是借助强动能回收系统,在驾驶员松开油门时自动减速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支持者认为该模式能简化操作、提升续驶里程;反对者则指出其违背驾驶本能,增加了误操作风险。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特斯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为产品缺陷,并召回近120万辆电动车,这一事件为今天的政策调整埋下了伏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王耀指出:“新规并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对技术应用方式进行规范。任何创新都应以安全为前提,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人机工程学与驾驶习惯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揭示了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新规并非“一刀切禁止”    


资讯配图

研读新规可以发现,监管层对单踏板模式采取了审慎包容的态度,其核心诉求在于“选择权前置”,而非彻底否定。新规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在出厂时将单踏板模式设为默认状态,但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喜好手动开启。这种“去默认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也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单踏板模式最受诟病的问题是可能导致的误操作风险。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传统驾驶习惯所培养的“肌肉记忆”会使驾驶员本能地抬起右脚寻找制动踏板。如果此时车辆已处于强动能回收状态,且驾驶员右脚原本就在加速踏板上,慌乱中可能错把油门当刹车猛踩。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涉及单踏板车辆的交通事故中,约34%与踏板误操作相关。

“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越容易在单踏板模式下出现操作混淆。”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车险理赔部负责人透露,“我们统计发现,驾龄5年以上的驾驶员驾驶单踏板车辆发生踏板误操作事故的概率反而比新手高出20%。这与很多人‘老司机适应能力强’的直觉判断恰恰相反。”

除安全风险外,单踏板模式的强动能回收系统还引发了关于乘坐舒适性的争议。动能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减速顿挫感会导致部分乘客出现晕车症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一项用户调研显示,约28%的乘客表示乘坐单踏板模式车辆时有明显不适感,而在传统燃油车中,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动能回收强度与晕车反应呈正相关性。”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眩晕诊疗专家张道宫解释,“人体前庭系统对非自主的、不可预测的运动特别敏感。单踏板模式下由电机反拖产生的减速感,与传统刹车产生的线性减速度曲线不同,更容易诱发眩晕反应。”

资讯配图

从技术竞赛到安全共识    


资讯配图

单踏板模式争议的背后,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转型——从追求技术指标和市场规模的粗放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李功赋表示:“新标准确立了创新技术的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特别是对电力传输制动系统和电力再生制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不仅关注单踏板模式,还对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体现出系统化安全思维。正如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新规时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标准制定就是要守住安全底线。”

政策调整正在促使车企重新思考人机交互设计理念。曾激进推广单踏板模式的特斯拉,在2023年大规模召回后,已通过OTA升级增加了动能回收强度可调功能。国内新势力代表蔚来和小鹏也在最新车型中提供了多档可调的动能回收模式。

“安全冗余设计将成为新的行业共识。”蔚来汽车欧洲副总裁张晖表示,“我们正在开发下一代智能制动系统,会在保留单踏板操作便利性的同时,通过多层次安全防护确保万无一失。”这种转变标志着车企从单纯的“效率优先”思维,向更加注重“安全冗余”的设计哲学演进。

资讯配图

人机共驾的智慧平衡    


资讯配图

单踏板模式争议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探索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路径。随着自动驾驶和线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车交互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裁陈黎明预测:“未来的制动系统将整合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多重冗余,单踏板模式如果能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深度融合,其安全性和接受度将大幅提升。”

事实上,已有车企尝试将单踏板操作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联动,当检测到误操作风险时自动介入。这种“人机共驾”理念可能成为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有效路径。随着EE架构的升级,车辆个性化设置能力大幅提升。某外资品牌中国技术中心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我们正在开发基于生物识别的驾驶模式自适应系统,未来车辆可以识别不同驾驶员并自动调整包括动能回收强度在内的多项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驾驶体验。”

这种方向与新规精神高度契合——既保留技术创新空间,又确保基础安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评价:“新规的智慧之处在于,它没有扼杀创新可能性,而是通过规范应用场景引导技术健康发展。”

单踏板模式的“纠偏”过程,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日趋成熟的监管思维和市场生态。当产业规模突破千万辆后,关注焦点自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规本质上是对技术人文边界的一次重要探索。正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院熊燕舞所言:“最好的技术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技术,而是最能与人和谐共处的技术。汽车作为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任何创新都应以尊重驾驶本能和保障安全为前提。”

单踏板模式争议只是智能电动汽车人机交互革命的开始,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效率追求与人文关怀,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长期课题。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技术的独舞,而是技术与人性的合奏。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踏板设计可能面临更根本性的变革。但在当下阶段,审慎规范单踏板模式的应用,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这种平衡智慧,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过程中经验之一。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