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力,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再升级
- 2025-07-25 17:00:00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运输途中意外伤亡货车司机帮扶救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运输途中意外伤亡货车司机的帮扶救助力度,将关心关爱切实送到运输从业者身边。该文件的出台,精准聚焦货车司机长期面临的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等困境,为这一群体筑牢风险防护底线。
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长期以来,货车司机因职业特殊性,常游离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面临事故风险高、保障覆盖低、救助渠道散、抗风险能力差等多重困境。
《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个体司机占比超六成,这一经营模式使得他们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有近七成货车司机月均出车天数在21天及以上,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成为他们的常态。在社会保障和参保比例方面,尽管近年来货车司机群体参保比例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但参保结构仍有待优化。目前,参保类型以新农合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主,占比52.63%;仅有少数运输从业者能参加平台试点的职业伤害保险。更值得关注的是,仍有15.08%的货车司机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覆盖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此次发布的《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针对货车司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且有力的措施,旨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帮扶救助合力,为运输从业者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在具体措施方面,《通知》明确将关爱货车司机健康作为重要目标,开展“货车司机护航”专项行动,为运输途中意外伤亡和突发重大疾病的货车司机,提供健康医疗、关怀慰问、车货护送、善后处置等全链条帮扶救助服务。同时,为进一步增强保障力度,《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开展职工互助保险,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的货车司机提供互助互济保障,并鼓励地方加大经费补助,为货车司机赠送相关保险,让他们在面对意外时多一份保障。在职业伤害保障方面,要求北京、天津等17个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推进同城货运行业职业伤害保障“应保尽保”,并研究探索干线货运司机工伤保障政策,填补这一领域的制度空白。
此外,《通知》还充分考虑到货车司机家庭的实际需求,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货车司机及其家属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确保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对于存在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需求的货车司机,相关部门需建立推送机制,确保其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各地要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活动,加强对困难货车司机家庭的帮扶救助,并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标准化提升,免费为货车司机提供停车休息、热水供应、饭菜加热、淋浴、洗衣等基本服务,切实改善从业环境。
对于该政策的出台,多位货车司机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期待。他们纷纷表示,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一旦遭遇不幸,个人及家庭往往会陷入“求助无门、保障不足”的困境。因此,政策和企业为他们做好兜底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许昌货车司机孙国贤对《通知》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通知》从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加强职业伤害保障、探索职工互助保障、完善货车司机基本生活救助措施等多个层面明确重点任务。这些措施既填补了职业伤害保障的制度空白,又让分散的救助力量形成合力,可有效增强货车司机的抗风险能力。这种制度化的关怀不仅为从业者解了围,让不幸遭遇伤害的司机能‘伤得起’,更能提升行业归属感,吸引更多人投身这一行业,为行业良性发展注入信心。”

织密权益“保障网”

公路物流行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血脉”,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服务行业。作为这一行业的核心力量,货车司机承担着全国70%以上的货运量。可以说,保障运输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不仅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更是公路物流行业实现“物畅其流”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终高度关注货车司机权益保障问题,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回应这一群体的期盼。在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针对货车司机反映强烈的停车难、休息难、办事繁、保障弱等问题精准施策:从取消部分运营车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为行业“松绑减负”,到优化驾驶证考试程序、推行电子驾驶证、便利货车城市通行等“放管服”改革落地;从1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到在全国建成1900多个“司机之家”、持续升级高速公路服务区软硬件设施,再到健全货运平台协商调解机制,以及严打恶意压价、拖欠运费等乱象,开展抽成“阳光行动”等……这些举措无不彰显出国家有关部门对运输从业者的理解与关怀,对于改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减轻运营负担、推动公路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各地政府也结合实际,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货车司机权益。例如,因地制宜提供餐饮加油优惠、洗衣洗澡便利、保险保障等服务;针对货车司机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求,江苏镇江、山东威海等地相继成立货车司机法律服务站,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与援助,为全国范围内的权益保障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值得关注的是,“新职伤”政策的增量扩面,将进一步为货车司机织密安全保障网。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2026年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并将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3个行业的平台企业整体纳入保障范围,这无疑为货车司机的职业风险防护增添了重要砝码。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密集发力、持续改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的基础上,货运行业及相关企业也积极跟进,通过推出高额奖励、取消司机保证金等激励与减负措施,不断优化公路货运生态。近日,4家互联网道路货运平台头部企业联合签署自律公约,承诺杜绝超低运价货源、保障运费按时结算、持续推进抽成透明化等,以实际行动进一步筑牢货车司机的权益保障防线。

多方协同 让保障更有力

目前,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这是政策引导与行业响应协同发力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货车司机的良好生态,才能让从业者更有获得感与安全感,进而为公路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清醒看到,货车司机权益保障仍存在“保障洼地”。具体而言,部分地区“司机之家”运营维护不到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平台抽成透明化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低价竞争、运费结算周期长等乱象尚未根除;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虽在推进,但干线货车司机群体的保障覆盖仍有空白;一些地方对货车通行的精细化管理不足,“通行难”问题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依然存在。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认为,保障货车司机合法权益没有终点。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权益保障工作仍需久久为功、持续深化。中汽传媒总编辑、中汽卡车兄弟俱乐部创始人杨金国也强调,货车司机权益保障是一个复杂且紧迫的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从业者共同携手推进。
具体来看,政策层面既要聚焦长期存在的顽疾精准施策,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动态调整保障措施,确保权益保障始终与时俱进;行业协会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自律的同时,积极收集各方意见,搭建更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货运企业则要深化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协同共治,强化服务质量、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履行,完善风险预防机制,构建涵盖职业安全培训、健康管理、风险预警的全链条防护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保障从业者健康安全,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