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有了“地基施工图”!《框架指引(2025版)》发布,4大指标构筑产业新基座
- 2025-07-24 07:00:00
低空经济的“施工蓝图”终于落地,21项关键指标将无序发展的产业推入标准化轨道。

2025年7月23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聚光灯下,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黄伟宏宣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正式发。
这份指引首次系统定义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构成框架,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的多级体系。
“指引以无人驾驶航空器基础设施为主,兼顾传统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构建原则,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黄伟宏在大会现场表示。
01 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困局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基础设施标准缺失正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实际经验,很难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蔡银寅教授在解读另一项相关标准时坦言。
这种标准缺失导致各地建设各自为政。城市低空起降设施、临时飞行区、试验区等关键场景的建设缺乏统一规范7。气象监测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核心环节的技术要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跨区域航线运营和低空交通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碎片化已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同厂商的设备无法兼容,区域间的数据难以共享,飞行器跨区域运行面临重重阻碍。

02 指引框架的核心架构
《框架指引(2025版)》首次构建了完整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提供了清晰的“地基施工图”。该框架包含四大核心模块:
• 低空空管基础设施
作为整个体系的“神经中枢”,涵盖通信、导航、监视等关键技术系统,确保低空飞行器有序运行和安全管控。
• 低空起降基础设施
针对eVTOL等新型航空器特点,规范通用机场、城市起降点、垂直起降场等设施的建设标准。
• 低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聚焦维修维护、能源补给、飞行培训等支撑体系,解决低空飞行器的“后勤保障”需求。
• 低空应用场景配套基础设施
针对物流、文旅、应急救援等具体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四大模块下又细分21个二级指标,明确了从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的建设路径10。指引特别强调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的衔接、eVTOL等航空器的实用需求、与城市建设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和低轨卫星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03 气象基建标准的先行示范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体框架指引发布前四天,低空经济气象基建领域首个总体标准已于7月9日正式实施。
《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由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牵头,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睿科技等低空经济头部单位共同制定。
该标准将需要气象基础设施的低空场景分为八大类:通用机场、低空测试场、低空集散中心、城市低空起降设施、独立管理的低空航线、低空临时飞行区、低空试验区和行政区低空全域。
“气象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与共享,可增强政府部门在低空空域监管、突发事件响应中的决策能力,”蔡银寅教授指出,“实时气象数据可优化无人机物流路径规划,或为灾害救援提供精准天气预警。”
深圳低空气象服务中心正基于气象大模型,在传统气象六要素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为低空物流、文旅、应急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04 产业链协同发展机遇
《框架指引(2025版)》的发布将加速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明确硬件设备参数和软件系统要求,上下游企业——气象设备制造商、数据服务商、低空运营企业——将实现高效协同。
国睿科技作为参与气象标准制定的领军企业,2025年已构建了完整的低空智能感知体系。该体系以“蜘蛛网”低空监视反制系统、“雨燕”低空气象保障系统及“巡隼”飞行应用系统为核心,深度赋能低空安防、气象保障、飞行安全三大关键领域。
“标准中提到的‘关键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任务,将推动气象监测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蔡银寅教授强调。
指引的发布为企业投资提供了明确方向。低空起降设施建设、空管系统开发、气象监测设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05 动态演进的标准体系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已明确表示,将每年对框架指引进行评估更新,根据建设实践持续优化调整。
“欢迎并支持相关各方基于框架指引的实践成果,共同参与具体技术规范的编制发布工作,共同为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黄伟宏副秘书长在发布现场宣布。
这种动态演进机制确保标准体系能够跟上技术创新步伐。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低轨卫星通信等新技术在低空领域的深入应用,框架指引将持续迭代升级。
实际应用中仍需解决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带来的适配性问题,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未来,随着更多具体技术规范的出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深圳实践正在验证指引的可行性。深圳低空气象服务中心基于气象大模型,在传统气象六要素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为低空物流、文旅、应急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指引落地,无人机物流公司将获得实时气象数据优化航线规划,城市管理者能够借助统一标准建立跨区域低空交通网络,而eVTOL制造商终于有了明确的起降设施建设规范。
低空经济的“地基”已经打好,产业起飞只待东风。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