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创业避坑指南:政策红线、资金链与供应链生死局
- 2025-07-25 07:00:00

万亿蓝海下,每一步都是生死抉择
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升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突破万亿大关。政策红利、资本狂欢、技术突破交织成一片诱人的蓝海,吸引无数创业者涌入。
繁荣背后暗礁密布。政策红线不明、资金链断裂、供应链卡脖子等问题,让无数企业折戟沉沙。作为低空经济企业的运营掌舵人,我见证过太多同行倒在黎明之前。本文将揭示那些关乎生死的避坑法则。
政策红线:看不见的空中围墙
低空经济的命脉系于政策。国家发改委近期明确表态:“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并确立“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推进原则。这番表态背后,是五一期间个别地区低空文旅事故的血泪教训。
Volocopter的遭遇值得警醒。这家德国eVTOL先驱尽管技术领先、融资充足,却在全球商业化进程中屡屡碰壁——核心原因正是监管政策的滞后与模糊。在国内,政策执行层面的差异更为明显:
深圳率先立法突破,建成全球首个eVTOL智能机坪
上海开通跨省低空航线
北京布局AI+低空巡检
而在某些地区,企业仍在为基本空域使用规则焦头烂额。一家无人机企业创始人曾向我吐苦水:“同一个飞行方案,在A省顺利获批,到B省却被认定为‘黑飞’。”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成为最大变量。
避坑策略:
严守安全底线:驾驶员无证飞行、飞行器未取得适航证、活动未报批被列为严打对象
借力试点区域:优先选择深圳、海南等政策先行区布局
参与规则制定:主动对接监管部门,加入标准制定讨论
资金黑洞:融资狂欢下的致命陷阱
“我们撑了8年,却在风口到来时倒下了。”一位解散公司的低空经济创业者如此感慨。这绝非孤例。行业特性决定了企业需要长期投入:技术研发周期长、适航认证成本高、基础设施依赖强。
传统信贷体系对“轻资产、高研发”的低空经济企业极不友好。中体飞行衡水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明深有体会:“咨询过多家金融机构,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信贷产品。”转机出现在衡水工行推出的 “低空经济发展支持贷” ,300万元信用贷款一周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风险保障机制。2025年7月,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险 “安翼计划” 在苏州落地,针对信号干扰、操作失误、外部撞击等特有风险场景提供保障。这是风险管控体系完善的重要信号。
融资领域乱象丛生。2024年,某飞行俱乐部突然跑路,学员20万元培训费血本无归。类似案件涉及金额超280万元,揭开了行业 “割韭菜” 的冰山一角。
避坑策略:
多元化融资渠道:对接无锡20亿、苏州20亿、杭州30亿等地方专项母基金
用活政策金融:关注工行“低空经济发展支持贷”类信用产品(额度300-1000万元)
风险转移机制:引入“安翼计划”等专属保险,覆盖特有运营风险
供应链迷局: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决定企业生死。好消息是,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成本较2023年下降30%-40%。7成本下降极大推动了eVTOL商业化进程。
集群效应带来的供应链优势在杭州南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片 “中国飞谷” 已聚集3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覆盖飞控系统、图传平台、定位导航、低空基础设施全链条。在这里,天津小伙温博桐的故事堪称典范:
这位学设计出身的90后,因目睹“蜘蛛人”高空作业伤亡事故,决心开发清洁无人机。经历多次炸机后,他带领团队徒手“搓”出第一代原型机,甚至自主研制专用清洁剂。如今他的公司已在南湖生态中快速迭代产品。
供应链风险依然突出。一家专注无人机反制的企业创始人透露:“关键传感器的进口替代品良品率仍不稳定,量产时不得不付出双倍质检成本。”
避坑策略:
拥抱产业集群:优先布局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珠三角(深圳/广州)、成渝区域
建立双供应链:关键部件至少保留两家认证供应商
参与国产替代:与军工院所合作开发自主可控技术,如激光反制系统
未来已来:万亿蓝海的正确打开方式
站在2025年年中这个关键节点,低空经济正从 “概念验证” 转向 “价值创造” 。成功者往往具备三大特质:
政策敏感度:苏州低空服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构建监管规则,成为区域标杆
生态整合力:珠海规划低空经济产业园,提供从测试到培训的全链条服务
场景创新力:杭州规划100条低空航线,10个无人机公共起降场
在余杭南湖畔,占地102亩的“低空公园”正在建设中。这里将建成500米跑道、15.7平方公里空域,向全国企业开放测试验证。这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低空经济的孵化器——正如一位入驻企业家所言:“在这里,你能找到产业链上的所有伙伴。”

结语:飞得更高,走得更稳
低空经济的星辰大海令人神往,但通往天空之路布满荆棘。政策红线是导航灯,资金链是推进器,供应链是起落架——缺一不可。温博桐们用极客精神“手搓”无人机的时代正在过去,专业化、体系化、生态化将成为新阶段的主旋律。
万亿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启,但只有那些敬畏规则、善用资源、深耕技术的企业,才能真正穿越风暴,抵达蓝海。毕竟在低空领域,飞得更高之前,先要飞得更稳。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