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来了,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能做什么?
- 2025-07-30 21:11:04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工业具身智能的全面成熟与大规模应用,绝非一家之力可成。天奇股份董事长黄斌表示,它需要芯片、算法、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硬件技术的持续突破,需要操作系统、开发平台等软件生态的繁荣,更需要集成商、应用方、研究机构的深度协同与场景共创。
据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博士预测,在未来1至2年内,具身机器人有望实现小规模落地应用,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从应用层面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工厂场景中的搬运、上下料、码垛、分拣等弱工艺环节实现单点突破;从产品层面来看,具身机器人的数量将从百台级向千台级跃进,标准化产品将实现小规模量产;从商业发展层面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走出POC阶段,在垂直应用场景中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从技术层面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推理模型将取得关键性突破,支持长线任务的稳定执行,同时核心零部件技术将进一步成熟并实现大幅降价。
7月22日,由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主办,天奇股份协办,阿童木机器人、UQI优奇及数十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支持的“2025工业具身应用峰会暨(第八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在江苏无锡·明都大酒店盛大启幕。
在【步科股份冠名】的主题为“大时代布局小周期博弈”的开幕式专场上,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事业部销售总监金成、步科股份市场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宋志海、威孚高科副总裁&无锡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会长胥胜、阿童木机器人合伙人施凤财、光洋股份董事长李树华博士、法睿兰达副总裁崔喆等进行了精彩的圆桌对话,重点围绕“机器人产业企业会对具身智能做出什么贡献?”这一话题展开深度探讨,本场圆桌对话由张小飞博士主持。

张小飞博士: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能为具身智能做出什么贡献?
金成:汽车制造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中,焊装、涂装环节的机器人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工业机器人在这两个环节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是目前人工操作难以替代的。不过,总装环节的机器人应用集中度还相对较低。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天奇股份目前正重点布局总装环节,聚焦柔性作业场景。从市场反馈来看,客户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明确。为此,天奇股份针对这类柔性场景开发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覆盖了物流搬运、物料分拣等环节,并已取得一些突破。
宋志海:从物理形态层面分析,具身智能可与不同硬件本体相结合,进而演化出多样化的物理实体。这些硬件载体既可以是机械臂、四足机器人、六足机器人,也可以是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关节执行器作为其核心部件之一,是决定机器人硬件成本与运动性能的关键要素。
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步科股份正围绕人形机器人赛道积极布局,为其提供无框力矩电机及关节模组平台部件等系列产品。
此外,步科股份致力于在机器人领域持续输出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成本优化。这是因为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协作机器人,当前其大批量生产的成本仍相对较高,降本需求尤为迫切。
胥胜:威孚高科是典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专注于大批量生产领域。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QCD(质量、成本、交付)三个维度,而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核心是安全与效益。
为此,威孚高科过去五年在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投入了4.3亿元。这一决策既源于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也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威孚高科收获了显著成效,比如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客户对威孚高科的产品质量满意度持续提高等。
此外,数字化改造也助力员工更高效地管控质量、实现更灵活的柔性制造。目前,威孚高科的产线已具备较强的柔性化生产能力,订单可通过自动化排产系统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高效组织。总结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可用性、可靠性与可控性。
施凤财:阿童木机器人原本是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而随着首款人形机器人“天兵一号”的发布,已正式跻身具身机器人本体研发与制造企业之列。
“专心、匠心、创新”是阿童木机器人的品牌内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阿童木机器人的创新成果尤为显著。例如,“天兵一号”搭载了并联机构及并联运控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不仅为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带来了更多技术可能性,也为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这款产品也拓展了阿童木机器人在跨产线工业场景的应用边界。此前,阿童木机器人的产品应用多局限于单一产线、固定地点及固定位置的搬运、分拣、上下料等场景,而“天兵一号”的推出将有效突破这一局限。
李树华博士:从价值观与潜在需求层面分析,我认为焊接机器人领域是战略投资的重要趋势方向。焊接机器人若要融入具身智能,还需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进阶升级。当前,不少所谓的具身智能更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尚未形成真正的核心实力。
崔喆:在工业场景中,具身智能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实现智能化与无人化,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变革在于对原有生产模式的重构。
早期的移动机器人,仅能完成单一功能。而真正的无人工厂,需要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自主完成“最后一米”的上线交付与下线存取,从而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更进一步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与医生诊断病情一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特征,需要依赖系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因此,只有将具身智能、移动机器人及各类系统有机融合,才能最大化发挥其功能价值。具体而言,例如可将原本100人的工厂优化至仅需10人运维,将每年1000万元的运营成本降至50万元。
总体而言,目前无论是焊接、抛光还是打磨等领域的机器人,都尚未真正实现智能化。因此,自动化产线水平也尚未达到足够智能的程度,仍需大量人工辅助。
“若想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还需要将具身智能深度融入机器人,使其完全摆脱对示教操作的依赖。”张小飞博士最后提到。
—END—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