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万起!逐际动力打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性价比王牌
- 2025-07-30 19:00:00

文|编辑部
过去一周,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外热闹。
7月下旬的WAIC 2025现场,超150台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迅速响应:京东一口气投资了三家企业,全面押注“人形赛道”,而在这份名单中,逐际动力正是其中之一。
就在这股融资讨论的热潮尚未散去之时,7月30日,逐际动力正式发布其全新产品——全尺寸、全自由度、性价比最高的科研平台型人形机器人 LimX Oli。
LimX Oli配置上几乎拉满:165cm标准人形身高、31个机身主动自由度(不含末端),接近人体结构的构型设计,覆盖步态、操作、交互等具身任务核心需求,并支持SDK开放、模块化接入、控制器OTA更新等完整工具链。
更关键的是,起售价仅为15.8万元,现已面向AI研究、机器人算法开发、教学与系统集成等多类研发型用户开放预订。
对于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这个定价意味着什么?
放在一年前,拥有类似构型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普遍停留在“看得见,但是动不好、不好用、用不起”的阶段。如今,以逐际动力为代表的企业正在试图把“全尺寸、全自由度人形”从展示样品、高端实验室专供,变成真正人人都可开发、可训练、可落地的通用平台。
在高门槛的人形赛道上,这或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转折点。
01
LimX Oli,兼具工程能力与科研友好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通用构型,接近“人体标准”
具身智能的本质,是将智能和运动耦合于现实世界。而人形机器人的本体设计,是决定其“能不能像人”的物理基础。
LimX Oli在这一点上没有选择“妥协式”的小尺寸方案,而是直接采用了165cm 的标准身高与31个机身主动自由度,构建出贴近人类躯体结构的通用人形构型。其自由度分布涵盖:
单臂7自由度,支持灵巧操作与上肢协同;
单腿6自由度,适配复杂步态、地形变换;
腰部3自由度,提升上半身灵活性与平衡性;
颈部2自由度,增强感知指向与交互拟人性。

这一构型不仅满足基础的双足行走,还能覆盖如攀爬、转身、精细操作、平衡控制等更高复杂度的动作生成训练,是目前科研平台中较为完整且接近人类动作链的标准方案之一。
在具身智能科研因为大模型的发展而全面加速的背景下,这种接近人类比例的构型,正成为强化大模型训练、动作迁移学习、多模态交互的重要依托。逐际动力通过自研本体结构与全身控制算法,意图在可控性与可训练性之间提供一个稳定、可调的底座。
模块化 + 全开放,构建研发友好型架构
硬件层面,逐际动力采用可拆装的模块化结构,关键部位接口标准化定义,支持用户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快速替换与升级;控制器层则开放 SDK 与 API,文档完整、定义清晰,支持从底层调参到上层动作编排的全链条自主开发。
此外,LimX Oli内置控制器与动作库支持OTA 持续升级,开发者可直接调用官方稳定动作包,也可基于自研模型叠加指令逻辑。云端 API 与本地控制双通道并行,适配在线演示与离线部署的多种研发场景。
虽然官方没有明说,但根据逐际动力LimX Oli的产品介绍,其发布的三个版本应该是针对以下三类客户:
Lite:定位教学实验,硬件配置简洁、成本更低;也适合展示表演文旅方面的市场;
EDU:面向高校与研究机构,兼顾自由度完整与算法适配;
Super:面向企业与系统集成商,支持更高负载与完整控制链部署。

这种结构设计理念,不仅降低了上手门槛,也提升了定制灵活性。从调试一个简单步态,到接入一个多模态认知模型,开发者都能找到合适的开发路径。
定价突围:15.8万,打破“高不可攀”的研发壁垒
在人形机器人尚未全面商用、研发型本体仍属“稀缺资源”的阶段,价格往往是横在科研团队与工程落地之间最大的门槛。

相较之下,目前市面上能将价格打到十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多为“小尺寸”或低自由度设计,难以胜任高复杂度动作训练与具身智能算法验证等任务需求。
而逐际动力将完整人形构型、开放工具链与十万元级定价组合在一起,实际上瞄准的是一个尚未被满足的目标群体——AI研究者、机器人初创者、教学团队和集成方案开发者。
02
从技术出发,逐际动力如何搭建人形平台的支撑体系?
在许多科技硬件领域,产品能力与企业能力往往是一体两面。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更是如此:一个标准平台的打磨,不仅考验研发力和工程化能力,还需要背后有长期主义的资本支持和面向未来的产品战略。
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公司,研发者为研发者造平台
作为一家聚集了一群资深的科研和生产制造专家的企业,逐际动力团队非常了解当前具身智能本体研发的痛点与工具链需求,并用一款极具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满足了研发者的实际需求。
也正是基于对“实验室真实需求”的理解, 逐际动力的技术体系从一开始就围绕“具身智能平台化”构建,这使其在控制算法、硬件构型与SDK工具链方面形成协同优势,也为LimX Oli这样的科研平台产品奠定了高度一致的目标感。

两年五轮融资,背后站着一整条产业链
技术能力之外,逐际动力也具备强劲的融资能力与产业资源协同基础。
除京东外,参与其多个轮次融资的还包括阿里巴巴、联想创投、蔚来资本、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峰瑞资本等,覆盖从AI基础模型、消费终端、电动汽车到供应链物流的完整机器人应用版图。
这些投资方在资金之外也为逐际动力提供了制造、落地、数据等多维资源,加速公司从研发型组织向工程交付能力过渡。
03
人形机器人下半场,标准平台与开发者生态缺一不可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早期阶段,行业关注的重心多集中在概念验证、极限动作与大模型驱动等吸睛的技术突破上。但随着产业链逐步拉长、开发需求不断下沉,市场开始转向对“可复用、可集成、可训练”的基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具身机器人自2023年在国内爆发以来,逐际动力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把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从工程样机走向标准化平台,而且性价比拉满,其背后的意义,不只是降低研发门槛,更在于能否支持一套完整的开发流程——从算法验证到动作迁移,从模块替换到跨模态集成,打破了传统做机器人的思维。
LimX Oli 的出现,代表了产业链中“平台型人形机器人”的一次实践尝试,也反映出行业正逐步从原型观转向产品观、系统观。从长期看,谁能提供稳定、可开发、易扩展的稳定基础平台,谁就更有可能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开发者生态。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企业
越疆机器人|科沃斯|亿嘉和|睿尔曼|艾比仿生
威迈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赛博格机器人
供应链企业
高通|伟创电气|澜兔数界|力准传感|缇基彼|华盛控
纽格尔|灵猴机器人|科峰智能|银轮股份|迈尔微视
台达|仙工智能|思岚科技|航天凯特|拓邦电机|集和诚
终端企业
泰山体育|润新机械|南京市保|中广核检测|金旺智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小小科技|华鼎股份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