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半年,他用8.8万人形机器人打穿落地难题!
- 2025-07-30 19:05:06
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不想做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不是好企业。”这句话,几乎已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终极信条”。
特斯拉、Figure、1X、智元……所有顶流人形企业的Demo中,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展现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的作业能力。他们坚定地相信:厨房、卧室、浴室、客厅,将是人形机器人的终局场景。
毕竟,一个能照顾人类起居的AI助理,不仅有望取代保姆、护工,更可能继智能手机之后,成为下一个计算平台、下一代流量入口,打开万亿级市场。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极其复杂。家庭是最非结构化的场景之一,任务变动频繁、空间狭窄、物品杂乱、安全要求极高。别说照顾失能老人这种顶尖难度的任务,哪怕只是擦桌子、叠被子、整理物品这种收纳任务,对今天的人形机器人来说,都仍是极难攻克的工程挑战。
在这场热闹又高门槛的竞赛中,优理奇选择了一条不那么显眼的路线。
他们不强调跳舞、拳击等高动态能力,而是专注于操作能力;不追求情绪陪伴,而是聚焦任务完成。在远望AGI的愿景的同时,试图把现实中的一件小事——哪怕只是关门、递水、按一次电梯——真正干成、干稳、干久。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优理奇展出了包括Wanda 2.0在内的多款第三代自研机器人平台与核心硬件。在演示中,机器人完成了清洁桌面、取饮料、制作冰淇淋、演奏鼓乐等多个动态任务。这些演示并不花哨,却紧扣“日常生活中的机器人”这一核心目标,强调的不再是“像人一样”,而是真正“能把事干好”。
此外,根据优理奇之前公布的信息,这台能“干活”而非表演的机器人Wanda2.0基础版,定价仅8.8万。
这场不那么热闹的展示,恰恰体现了优理奇创始人杨丰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们不是不相信人形机器人会改变世界,但现在你得先让它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不追逐幻想
优理奇要在85分场景里打穿现实
作为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初创企业,优理奇在创立初期曾高调对准家庭场景,发布过大量关于“机器人照料家庭生活”的演示视频。从洗衣、收纳,到端水、做饭,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中的全部“轻劳动”幻想。
但如今,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却关键的转变。
创始人杨丰瑜坦言,家庭固然是人形机器人的终极想象空间,但现实中,它也是任务最复杂、容错率最低、商业转化最慢的落地场景之一。
优理奇创始人 杨丰瑜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换被单”——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实际却需要机器人完成精准的路径规划、柔性识别、强力夹持,以及在狭小复杂空间中的多步骤协同。
“你得先把床垫掀起来,再把四角分别塞进去,这比跳一段舞要难太多了。这事我们真的做不了。”他说。
更棘手的是,家庭场景极度非结构化,任务千变万化,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基于此,优理奇逐渐从“攻克家庭”转向另一个方向:那些结构相似、逻辑接近、但容错率更高的B端“类家庭”场景。
“今天的视频把预期拉得太高了,大家都在追求理想型,但我们要先从85分的场景做起。”杨丰瑜解释道。在他看来,养老院、酒店、物业等服务类空间通常具备三大优势:空间更规整、任务更可控、付费意愿更明确。
更关键的是,这些场景中大量任务——如收拾桌面、清洁洗手间、物品搬运、巡检值守——在操作逻辑上与家庭高度相似。
“我们收拾养老院的一个房间,其实和打理家里的客厅没有本质区别,”他说,“但客户不会因为你多花几分钟而苛责,他们更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真正帮上忙。”
目前,优理奇的Wanda系列产品,已在康养机构、夜间安保、服务型酒店等多个“类家庭”场景中开始部署。从自主按电梯、巡检楼宇,到卫生间清洁、桌面整理、引导接待,这些任务早已跳出“Demo表演”的范畴,成为客户提出、优理奇交付的“可反复执行”的真实需求。
其中,清洁洗手间被杨丰瑜称为“类家庭场景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空间狭小、光线复杂、障碍繁多,机器人必须在高遮挡、高反光、高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完成整个流程。
虽然现阶段已能基本实现可视范围内的有效清洁,但要真正完成“无死角、全流程”的卫生间打扫,仍需进一步的算法与硬件迭代。“看起来很简单,但工程难度极大,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但在优理奇看来,这正是正确的路。要让产品真正落地,弄脏双手在所难免。
他们选择的,是那些真正“能跑通、可复用、有付费意愿”的小任务,以此构建一套模块化、可组合的作业能力体系。一步步积累动作、磨合系统、测试极限,最终打开走向通用机器人的现实通路。
“从成立第一天起,我们就认定自己是一家要走落地的机器人公司。落地不是靠Demo,而是靠一件件小事,踏实干成。”杨丰瑜说。
8.8 万,怎么造出一台能干活的机器人?
但要实现真实落地,首先必须有一个可靠、成本可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
为此,优理奇打造了一整套围绕“操作执行”展开的软硬件协同体系——既包括具备工程可行性与成本优势的本体结构,也包括可训练、可部署、具备泛化能力的分层式大模型架构。
01
硬件底座:从模组到整机,既能跑得动,也要够便宜
硬件底座:从模组到整机,既能跑得动,也要够便宜
在今年WAIC现场,优理奇发布了两款核心自研硬件:高集成度关节模组与8自由度仿生机械臂。这两项产品早已在自家整机中完成量产部署,并计划逐步开放给外部合作伙伴。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主流配置是7轴机械臂,而优理奇采用8轴方案,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出于最实际的工程考量——在不牺牲灵活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通过性与越障能力。
杨丰瑜解释,目前主流的7轴机械臂通常需要依赖在腰部增加大关节,以实现前后倾斜和姿态调整。但这种设计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会显著推高底盘尺寸,导致机器人难以通过中国常见的75厘米标准门框,提升整机成本并影响运动稳定性;
二是虽然增加了腰部自由度,但对于双臂协作任务而言,7轴本体仍存在操作空间不足的问题,许多细致动作在实际执行中依旧受到限制,腰部自由度无法有效补偿上肢的灵巧性。
“我们做的是服务型人形机器人,第一要务是得能进门。”他说。中国绝大多数室内门的宽度为75厘米,优理奇为了适应这一现实标准,将关键自由度分配至机械臂,通过垂直升降与前后动作的结构解耦,替代腰部关节的功能,同时避免了额外配重与安全风险。
“我们现在的机器人能越过3厘米的障碍,比如客厅到阳台的推拉门槛就是这个高度,这在日常家庭环境中是非常关键的能力。”他补充道。8轴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从真实使用出发,为“能进门、能越坎、能干活”而服务。
与此同时,优理奇也对“本体形态”的选择做出了权衡。在外界普遍热衷研发“双足人形”机器人时,优理奇更聚焦于轮式机器人平台。他们的判断是:在当前阶段,由于续航能力和运动稳定性仍存在较大工程瓶颈,“干活这件事,用双足其实还很难做到。”杨丰瑜坦言。
不仅结构设计务实,优理奇在核心零部件上也坚持全栈式自研。模组与机械臂结构全部由团队自主设计,委外生产;关键零部件如减速器齿轮、轴承也实现自有开发与来料控制。
“我们现在能做到,从一个齿轮一直到整机装配,全流程都由我们自己设计。”杨丰瑜说。正是这一整套工程体系,让他们将整机售价控制在8.8万元起的水平,并在年内有望进一步“打穿”这个价格。
那么,作为一家本体厂商,转身去卖模组,是在“卖铲”吗?
“不是我们想卖模组,是客户逼着我们卖。”杨丰瑜笑言,“市面上找不到适配人形机器人场景的仿生臂。我们能做,就顺便卖出去。”
软件架构:先跑通90分,不盲追VLA
如果说硬件决定了机器人“能不能动起来”,那么软件架构则决定了它“能不能干好活”。面对如何训练出具备泛化能力、能够快速上手新任务的机器人,优理奇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主流的大模型路径。
他们没有盲目追求“端到端一体化”的技术想象,而是将大模型“拆解”使用:上层模型专注于感知与关键点提取,下层则通过轻量模型完成动作执行,采用的是基于关键点的模仿学习方式。
“我们不是不相信端到端的未来,但在今天的数据结构下,直接上端到端根本不现实。”杨丰瑜坦言。
他指出,当前AI训练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模型结构,而在于数据分布的严重不对称:互联网上的感知数据非常丰富,而实际可用于动作学习的操作轨迹数据极其稀缺。
“感知的泛化复杂度远高于操作。机器人学告诉我们,80%以上的机械臂运动轨迹,可以通过一个三次方程来表示。大家觉得难,是因为把感知和控制混在了一起。”因此,优理奇选择将两者彻底解耦——让大模型专注处理复杂感知与关键点匹配,让小模型基于少量轨迹数据完成高效模仿与泛化执行。
在这样的策略下,优理奇设计出一套“感知-操作解耦”的架构体系:前端感知模型利用互联网视觉数据提取关键点,提升任务泛化能力;后端操作模型通过5–10次人类遥操作演示进行模仿学习,实现低样本训练下的动作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视触觉传感器是杨丰瑜科研生涯的核心方向,但在产品实践中,优理奇并未直接采用昂贵、易损的物理传感器,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现实性的策略——通过视觉数据模拟触觉信号,构建“视觉-触觉”映射模型,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实现对物体软硬、摩擦等特性的感知推断,进而辅助完成抓握判断。
“不是不能加传感器,而是你愿不愿意为了15%的成功率提升,多付8000块的代价。”杨丰瑜说。他更倾向于在“够用”的基础上,追求最优的性价比。
“我们要从85分的场景做起,不是一上来就幻想99分的机器人。”他的判断,代表了优理奇一以贯之的工程主义立场——与其定义未来,不如先干成一件小事。
结语
自从去年下半年正式入局具身智能赛道之后,优理奇的2025年的前半年其实略显沉寂,甚至显得过分安静。
杨丰瑜表示,这段时间他们一直专心打磨产品,完成了从研发状态到量产交付的关键跨越。尽管从外观上看不出显著变化,但今年5月,他们已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元年。”创始人杨丰瑜表示。目前,优理奇已积累了数千万元规模的订单储备,正分批启动交付。量产不仅是一个制造动作,更是一次真实商业路径的验证。
在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博弈中,优理奇没有选择最喧哗的那条赛道。他们不强调宏大叙事,也不沉迷炫技表演,而是始终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反复打磨:机器人要如何落地?
从放弃大腰部设计、改为8轴机械臂;到坚持自研模组、压缩整机成本;再到以感知-操作解耦架构、配合视触觉映射,降低数据门槛……优理奇每一个技术选择的背后,都是围绕“能不能干活”“能不能复制”“能不能降本”的务实思路。
他们并不否认理想的存在——家庭场景、通用智能、拟人交互——但他们选择先让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哪怕是擦一次桌子、收纳一次衣物、清理一次厕所,都能稳定、反复、扎实地完成。
不是跑得最快,也不是动作最炫目,更不是资本最青睐的,但优理奇希望成为那个最早开始“把事情做成”的玩家。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