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觉企业冲刺港股IPO,拟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
- 2025-07-29 19:30:44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7月17日,厦门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为技术”)向港交所递交了IPO首次招股说明书,计划以18C“特专科技”企业身份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称,瑞为技术预期IPO募资约1亿美元。
华为“老将”带头创业
英特尔、绿地集团为TOP5股东
瑞为技术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提供视觉智能技术和产品的AI视觉公司,其产品应用在民用航空、商业空间及货运物流等场景,近年来,瑞为技术还跨越至机器人领域,已推出机场地面服务机器人,同时正在研发行李转运搬运机器人、轮式双臂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
瑞为科技的创始人詹东晖,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创业前曾在华为扎根十年,担任某产品线研发总监的职位。正是华为的产品化、产业化落地思路,让瑞为技术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将视觉识别技术进行产品化落地。
在2013年,瑞为技术推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分析算法,应用在小米3系列机型中。2015年,针对长途货运中的风险问题,瑞为技术开发了智慧安全驾驶辅助模组,为车载设备企业提供AI智能产品,后续还推出了货运安全风控管理平台,判断车辆是否处于高危驾驶状态。

2015年起,瑞为技术也开启了多轮融资,吸引了盈峰投资、英特尔、绿地集团、净水湖创投、思科瑞新资本、尚势资本、赛天资本等机构的加持。
瑞为技术成立以来的融资历程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按照收入来计算,其智能视觉产品在民航领域市场占有率居于首位,覆盖了全国25家超千万级客运量机场。
瑞为技术表示,截止目前,其已经掌握了视觉基座技术、AI视觉融合技术、组件技术这3大底层技术,包括“训练-推理-量化”全流程的深度学习框架、视觉大模型框架、目标检测识别算法、伪冒检测算法、行人重识别算法等基座技术;通过算法、软件、硬件、数据等技术的协同优化能力带来的AI-ISP技术、自动曝光技术、端侧芯片算力适配优化技术等。
而VLA大模型和其在视觉识别算法、视觉数据集领域的积累有许多共通之处,可以率先落地在机场商用服务引导、行李转运、机场物流搬运等垂直领域。
技术迭代和产品线的持续拓展,让瑞为技术在去年实现了扭亏为盈。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2024年间,瑞为技术的营收规模从2022年的7800万元营收增长到3.95亿元,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4.6%,利润从亏损1.28亿转为盈利829万元。
从服务引导到智能转运
深度布局智能机器人
纵观瑞为技术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从智能移动终端到智慧安防的跨越之路,其产品也从视觉产品延伸到了机器人领域。
目前瑞为技术已经开发的机器人包括“晓瑞”系列地面服务机器人,该机器人搭载了瑞为技术自研的蜻豚视觉大模型、RecoThink视觉推理智能体、激光和视觉传感器融合的SLAM导航技术,具备运送登机箱、运送小型物品、身份识别、值机信息调取、机场定位引导等功能。
与“AI+航空”的业务主线契合,瑞为技术的机器人产品线同样与航空服务场景密切关联。为了解决行李转运、旅客导航、设施检查、行李回收等问题,瑞为技术正在研发一款行李转运机器人,目前已经完成产品测试,并已和中南地区某一线机场签署了试点合约,计划在2026年正式发布上市。
据了解,这款行李转运机器人是一款复合机器人,搭载了协作臂、多模态感知、高精度移动地轨、自适应末端执行装置、智能对接模块等硬件系统。在软件层面则融合了机器视觉、运动规划、无序码垛、主动安全等算法,可以实现转运、堆叠、分类、装载等功能。
在招股书中,瑞为技术展现了对“机器人+视觉”业务寄予的厚望,将在3D视觉、大模型、夜视成像技术等领域进行持续优化迭代。
具体来看,在3D视觉领域,瑞为技术表示,将增强基于深度信息和点云的3D目标检测、体积测量、抓取码垛等算法的研发投入,并将3D视觉的算法应用在行李转运机器人,增强其在纯视觉模式下的空间感知和规划能力。
在大模型领域,瑞为技术正在VLA大模型、VLM大模型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聚焦在垂直行业已经取得了早期应用突破,早期将运用在抓取、码垛等领域,后续将支撑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产品用于行李处理和自动仓储等应用。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瑞为技术同样下了“战书”,其表示,为了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特点行业场景中的智能作业难题,瑞为技术正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手臂复杂操作任务,研发的重点在于开发仿人双臂协调能力,多机器人系统智能协同算法等关键技术。
用具身智能“镀金”?
大批企业抢摊冲刺港股
在成立的十年内,瑞为技术一直并未真正涉足到机器人业务,直到近2年才开始从概念到产品落地的实践。为什么开始做机器人?而且瞄准了当前业界公认较为复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从瑞为技术的官方表述来看,其认为,AI视觉技术的突破为业绩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为了巩固其在视觉领域的技术优势,所以要大力推进机器人和智能体的感知、认知、推理、交互和执行能力。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则有可能是港股上市18C“特专科技”企业的规则需要,有了在具身智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光环加持,无论是企业估值还是上市路径来说,都可能会比传统的视觉企业更有优势。
高工移动机器人观察到,自2025以来的赴港上市热潮中,也有不少移动机器人、视觉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局,给自己披上了具身智能的科技面纱。
如斯坦德机器人在今年5月发布了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采取精密关节设计,具备23个自由度,全向移动底盘加持,双臂负载为10kg,可自主完成货架取货任务。
仙工智能则是用“老技术+新产品”、“老产品+新技术”的设计思路,依托其核心具身智能控制器产品,相继发布了具身智能无人叉车、具身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具身应用产品,多维度拥抱具身智能的新世界的大门。
如云迹科技、凯乐士、卧安机器人等企业也纷纷表示,要打造新型自主智能体,进一步加强视觉大模型、端到端VLA大模型等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
高工移动机器人认为,经过上下游产业链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已经是处于细分领域前三的行业地位,值此时机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不论是借概念“镀金”转型,还是新型战略业务需求,亦或是投资对赌协议所迫,对于不少移动机器人企业来说,在有成功先例铺垫、有政策利好倾斜、有资本密切关注的窗口期,赴港上市,不论结果如何,现阶段都是值得一搏的。
对于瑞为科技来说,有着在民用航空AI视觉领域的业务影响力,有着扭亏为盈的业绩管理能力和高速增长的业务布局,加上具身智能与主营业务的契合,以及资本市场对新增长业务的期盼,或许这是其拥抱机器人业务,冲刺港股的最好时机。
-END-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