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与公共服务已成为当前低空经济推广市场应用的主力场景
- 2025-07-30 18:10:29
导读:
低空经济自出生以来就有产业融合广泛的特点,其培育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文旅、农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但在当前我国法规政策、技术装备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其场景培育与市场反馈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投资回报平衡点不明确:应用场景相关技术持续迭代,加剧收益测算的不确定性,企业陷入“研发投入不敢停、市场回报等不及”的循环困局。
2、市场化程度较低:多数场景应用尚未形成市场化或市场化程度较低,除农林植保和电力巡检等部分行业应用场景发展较为成熟外,多数低空经济场景中的用户需求未能被充分挖掘且多数非长期稳定需求,企业运行对政策补贴或政府订单较为依赖,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应用场景碎片化,部分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陷入同质化竞争,成熟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3、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由于低空应用涉及的领域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品开发需经历从设计研制到投入市场的全周期,前期未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从业企业投资存在顾虑,造成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4、公众认知度、接受度较低,消费活力不足:低空经济涵盖多个领域,但由于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且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应用及价值了解有限,公众认知度较低,当前低空产品落地大众消费市场仍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从当前市场推进的场景应用看,城市低空场景的应用依然以中小型无人机的轻量化应用为主,并逐步形成生产作业和公共服务为主的领域应用。
低空生产作业端
1、在农情监测、播种施肥投饵、病虫害防治、林草生态修复等领域普及应用
当前,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作业效率低及病虫害精准防控难等痛点,而传统林草修复受地形限制难以规模化开展。低空航空器凭借高效遥感监测和精准变量作业能力,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
例如甘肃静宁县采用飞防无人机编队开展梯田玉米喷防,单机日作业500亩,效率达人工20倍,同时降低农药用量30%。山东推广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通过补贴政策加速普及,并探索无人机播种造林技术。
发展趋势上,正从单一喷洒向多功能集成演进: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实现作物长势与病虫害AI诊断,结合北斗定位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农情平台。具体措施需完善作业标准、加大购置补贴,并建立飞手培训体系。

2、在工程建设管理、测绘勘探、河湖库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等领域应用
复杂环境下的工程测绘与生态监测长期依赖人工,存在数据更新慢、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无人机凭借高精度激光雷达与热成像技术,可快速获取三维地理信息并动态追踪环境变化。
例如恒华科技在高速公路巡检中融合无人机与AI模型,自动识别路面积水、边坡裂缝等10类隐患,生成可视化报告推送养护部门,效率提升8倍。又如山东推动河湖库监测无人机商业化,通过构建“北斗时空数据服务体系”实现全域水文动态分析。
发展趋势上,聚焦智能化和全自动化: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实时数据支持决策,同时具体需开发适配恶劣环境的专用机型,建立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如欧盟“Copernicus计划”通过卫星-无人机协同监测森林碳汇,为我国河湖生态监管提供参考。

3、路网、航道网、电网、管网、水网等交通能源水利设施低空安全巡检
传统基础设施巡检依赖人工攀爬或载人直升机,成本高、盲区多。无人机可全天候高频次覆盖盲区,结合AI实现故障预判。典型案例包括:
电网领域:国网电力采用“北斗+无人机”巡检光缆,耗时从数天压缩至几小时,精准识别熔纤盒破损等毫米级缺陷;
路网领域:多地地方交投引入无人机系统,通过BIM+GIS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动态模型,自动报警防眩板缺损、车辆逆行等风险;
光伏领域: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光伏板热斑效应,预测性维护降低非计划停机率。
该场景的发展趋势是向“空天地人”立体化巡检演进,需突破超长续航、强抗扰通信技术。

4、在山地、矿区厂区、建筑工地等场地开展物料、装备等低空吊装运输
复杂地形下的重型设备运输长期受制于道路条件,吊装安全风险高。无人机与eVTOL通过三维机动性突破空间约束,大幅提升效率。实践案例包括:
黄山景区采用载重100公斤无人机,6分钟完成海拔千米落差运输,较传统索道提速4倍;
矿山场景中,山东枣庄试验氢动力无人机吊运勘探设备,规避陡坡运输风险;
德国Volocopter开发的VoloDrone可实现500公斤载荷点对点投送,用于钢厂部件转运。
发展趋势将重点聚焦大载重与新能源技术:芜湖联合飞机推出TD550D无人直升机系统获国内首张适航证,载重达300公斤;痛点措施需制定吊装作业安全标准,建设起降场网络,并推广“无人机+物联网”的智能调度平台。

低空公共服务端
1、在治安巡查、交管巡控、大型活动监控、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等领域应用
城市安防面临监控盲区多、响应滞后等挑战,无人机可构建立体化监控网络。实践表明:
甘肃警方采用复合翼无人机巡逻,5分钟锁定高层火灾点位;
某地马拉松赛事中无人机集群实现人流热力分析,自动预警踩踏风险;
- 交通巡检方面国内多地城市内计划开通警务航线,并推动隔离栅缺损、行人入侵等场景AI识别。
发展趋势上聚焦智能识别与快速响应:通过AI行为预判犯罪风险,建立“无人机+指挥中心”的秒级联动机制。需完善隐私保护法规,开发抗干扰通信协议。
2、因地适宜地搭建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护服务体系
急救运输常因交通拥堵延误黄金救治时间。无人机医疗配送开辟“空中生命通道”,尤其适合血源、器官等紧急物资。典型案例包括:
浙江安徽等地妇幼保健院采用无人机运输血浆,夜间急救时效提升50%;
海岛、湖心岛等地区开通的无人机邮路将水路数小时压缩至至少一半;
发展趋势向多机型协同演进:轻量级无人机渗透社区,重型机保障批量运输。政策上需纳入120体系,建设医院起降设施。

3、在高层建筑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灾情侦察、应急通信、救生救援等领域应用
森林火灾、高层救援中传统手段受限,无人机可穿透危险环境执行任务。创新应用有甘肃公航旅集团构建“2小时低空救援圈”,提高无人机林区巡检效率;南阳南疆航空研发陆空两栖无人机,搭配履带进入火场投送呼吸器等。
发展趋势方面,该类场景逐步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试点,推动eVTOL在危化品事故救援应用。措施需统一空地救援协议,研发防爆抗高温特种无人机。

4、建设低空应急监测和救援体系,完善救援基地布局,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碎片化救援资源导致响应迟滞,亟需构建国家省市联动的低空应急网络。山东此前已布局省级飞行服务站和3个市级平台,并打造覆盖全省的半小时应急救援圈,目前山东省已构建起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以及以青岛为枢纽、山东半岛为支撑的空中医疗保障体系。此外安徽省依托岳西县无人机试飞基地,推进山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与企业研发结合。国际经验中,日本建立中央主导的无人机灾害响应中心,实现跨区资源调度。
此类场景应用需划定救援空域绿色通道,打通军民地各方协调运营标准。

5、对灾害事故多发区域低空监测预警,对应急人员、物资、装备等低空运投有效覆盖
国家明确将无人机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如《“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应用。灾后“黄金72小时”常因道路中断导致物资投送失败。无人机可快速渗透灾区,实现精准投送。例如:
关键设施补给:向临时医疗点、安置点、应急指挥部、重要基础设施快速运送急需物资。
“孤岛”救援:向因洪水、地震等形成的被围困建筑物、小区、村落精准投送生命维持物资。
- 高风险区域先行渗透:在余震、塌方、洪水暴涨等高风险区域,代替人员优先进行轻量物资投送。
发展趋势方面需聚焦智能化调度,数字孪生模拟灾情演化,无人机组网通信等。同时需建设区域级物资前置仓库,配套自动装卸系统。

(全文终)
格言低空—产研记录
我们 | 作为独立的专业志愿者团体
秉承 | 专业理想与价值观
信守 | 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
关注 | 低空产品、低空飞行、低空生产力
愿景 | 帮助中国低空可持续发展
感谢 | 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报名 | 后台留言关键词“志愿者”了解
2024-2025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低空产研记录”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