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当无人机载着急救药品穿越崇山峻岭,将生命救援时间缩短至传统方式的1/3;当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深圳与珠海之间划出20分钟的跨城航线,重构城市通勤格局;当低空旅游航线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让“空中观海”成为新消费热点——低空经济正以颠覆性姿态从概念走向现实。据权威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这一庞大市场的崛起,既蕴含着技术、场景与政策的深度协同机遇,也面临着安全、空域与人才的现实挑战。
资讯配图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万亿市场的核心引擎
政策红利释放产业活力
  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始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其列为“新兴产业”,中央空管委、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指南》,在全国布局17个综合试验区,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试点”的协同模式。深圳率先实现300米以下空域分层管理,珠海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级无人机空管系统,上海构建“5G-A+北斗”低空智联网,为全国提供制度创新样本。政策工具箱持续扩容:专项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广东设立200亿元产业基金,陕西成立丝路低空投资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生态。
技术突破重构产业竞争力
  数智化升级成为低空经济从“人工操控”迈向“智能自主”的关键。在动力系统领域,宁德时代研发的航空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支撑eVTOL实现300公里续航;大疆创新的六旋翼分布式电推进系统通过冗余设计,将单发故障安全降落概率提升至99%。在感知决策层面,美团无人机搭载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可在复杂城区环境中自主避障;联合飞机集团的TD550无人机,凭借8级抗风能力和6500米作业高度,成为森林灭火、海鲜运输的“空中利器”。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智联网的构建正在打破“信息孤岛”:上海试点的5G-A通感一体基站,可同时支持200架无人机集群作业;深圳SILAS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空域利用率提升30%。
全产业链机遇: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
核心技术自主化浪潮
  在无人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尽管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但高端工业级无人机的飞控芯片、动力系统仍依赖进口。这一短板正被快速填补:傲世控制的光纤陀螺仪实现年产30万轴突破,卡斯柯的低空智能管控系统在南京浦口完成万架次飞行验证,上海特金的多模态监管体系成功驱离中超赛场“黑飞”无人机。企业布局呈现集群化特征:四川自贡航空产业园聚集企业超200家,2023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深圳大疆、峰飞航空、亿航智能等企业形成从20公斤级物流无人机到5座级eVTOL的完整产品线。
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窗口期
  低空交通网络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物理层面,全国通用机场达475个,无人机起降点超1万个,深圳规划建设2000个低空平台构建“15分钟航空圈”;数字层面,低空智联网、空域管理平台成为竞争焦点。卡斯柯的“移动闭塞”技术通过速差分层管理,实现不同速度飞行器的立体间隔控制;华为“低空云脑”系统整合通信导航资源,使设施共享利用率提升65%。据测算,仅低空起降场建设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就将突破千亿元,具备“光伏充电+智能调度”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将占据先机。
场景应用多元化爆发
  低空经济正从传统领域向消费市场深度渗透。在工业应用端,无人机巡检已覆盖风电、油井、电力等场景,中国邮政ZC500无人机实现10小时续航,打通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在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参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垃圾清理、四川泸定地震灾情回传等任务,展现跨境服务能力。消费市场创新层出不穷: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获超4000台预订,沃飞长空AE200批产构型机瞄准城际通勤市场,祥云AS700载人飞艇在三亚推出2000元客单价的低空观光项目。美团无人机日均配送订单突破10万单,验证了“空中外卖”的商业可行性。
三大挑战:安全、空域与人才的破局之道
安全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低空运行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前“黑飞”事件年均超5000起,亟需建立全流程防控机制。技术层面,上海特金的TDOA定位技术可实现厘米级追踪,大疆的电子围栏系统能动态调整禁飞区;制度层面,深圳试点“沙盒监管”模式,为7家创新企业开辟合规试验空间。更深远的安全革命在于生态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飞行数据存证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AI风险预警平台融合气象、空域、飞行器状态数据,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闭环体系。
空域管理改革进入深水区
现行空域划分方式难以适应高频次、高密度飞行需求。湖南建立的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通过整合军民航资源使联合审批效率提升70%;深圳试点的“动态电子围栏”技术,可根据建筑物高度、人流密度实时调整禁飞区。政策创新正在突破体制壁垒:国家发改委提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的推进原则,民航局修订《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建立基于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未来,千米以下空域有望逐步下放至地级市管理,形成“核心管制区-监视区-报告区”三级体系。
复合型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低空经济需要既懂航空技术又掌握人工智能、运营管理的“π型人才”。目前,全国开设无人机操作、低空交通管理等专业的高校不足50所,人才供给远跟不上需求。破局之道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实验室研发的低空三维导航模型,为飞行器提供立体路径规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企业开设eVTOL设计课程,培养既懂空气动力学又精通新能源技术的跨界人才。企业端,峰飞航空与民航院校共建适航认证培训体系,美团设立无人机运维工程师认证标准,加速构建行业人才生态。
未来图景:重构城市空间的“天空之城”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低空经济已完成从政策试验田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当深圳计划在2026年建成600个起降点,当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快线将通勤时间压缩至12分钟,当西部山区无人机运输使农产品损耗率下降40%,一个立体化、智能化的低空交通网络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这场由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共振引发的产业革命,不仅将催生3.5万亿元的庞大市场,更将在优化产业效率、创造新型就业、推动绿色转型等领域释放战略价值。对于企业而言,既要紧盯低空旅游、物流配送等短期场景红利,更要布局智能飞控、空域管理系统等长期技术壁垒;对于城市管理者,则需以“一张图、一盘棋”的思维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安全与创新间寻找最优平衡点。当万亿级低空经济振翅高飞,中国正以先行者的姿态,在全球低空交通革命中书写新的篇章。
搜集、整理、编辑:赵钰雯,责任编辑:张璐


资讯配图

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