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广汽集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7月,广汽集团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犹如一声警钟,预计亏损18.2亿至26亿元,较一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这标志着广汽已进入严峻的“战时状态”。

从具体板块来看,其合资、自主、出口业务几乎全线失守;横向来看,在几个国有汽车大集团中,广汽上半年销售75万辆,同比下滑12%,跌幅居前。曾经的辉煌似乎已逐渐远去,广汽该如何破局,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全线失守

    进入“战时状态”    


资讯配图

广汽集团的困境,从其半年度业绩预告中便可窥见一斑。2025年上半年,广汽三大业务板块全面溃退,合资品牌中仅广汽丰田实现了2.6%的微增长,广汽本田销量下滑25%,广汽菲克日前已宣告破产;自主品牌方面,埃安和传祺均呈现两位数下滑;出口业务更是遭遇重创,同比暴跌26%,与广州汽车出口整体同比增长28.4%的形势形成鲜明反差。

广汽的困境并非突发,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指出,集团“对技术路线把握不准,未抓住增程插混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早在2014年,广汽集团便完成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重大项目——“增程式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课题,并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传祺增程式纯电动轿车,不可谓没有先见之明。

然而,早布局并未转化为持续的市场优势,广汽集团内部曾认为增程和插电技术是过渡路线,基于这样的判断,广汽未能紧紧抓住近年来增程插混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造成了产品断层的不利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其中纯电动汽车441.5万辆,占比46.2%;混合动力车型销售252万辆,增长31.1%。然而,广汽埃安目前主力车型仍以纯电为主,传祺品牌插混车型推出滞后,这使得广汽在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

技术路线的误判不仅体现在对插混市场的忽视上,在与华为的合作决策上,广汽集团也错失了关键时机。

从2019年首次终止合作,到2023年再次降级华为为供应商,广汽主动放弃了智能汽车时代硬核的“技术外挂”。尤其是2023年,广汽自信于自身研发能力,而否决华为智驾合作,彼时华为刚推出第二代智能驾驶系统。到2024年,当广汽自己研发的新车上市时,却惊觉技术落后一代。但此时再想回头寻求与华为合作,华为已与问界、阿维塔等品牌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2025年,即便广汽决定再次与华为合作新品牌,但此前自主研发车型仍在沿用旧技术,新合作品牌又需另起炉灶,两边并行的局面使得资源分散,成本增加,进一步削弱了广汽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合资品牌的形势更为严峻。广汽丰田虽然在上半年实现了34.9万辆的销量,同比微增长,但增速远不及预期,难以支撑广汽集团的整体发展。广汽本田和广汽菲克则因电动化转型缓慢,销量大幅下滑,曾经的“利润奶牛”如今已难以为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合资品牌未能及时跟上步伐,成为广汽集团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而当诸多品牌昂首阔步拓展海外市场之际,广汽的表现更是令人担忧。在广州汽车出口整体增长的大环境下,广汽出口量却逆势下滑,暴露出其全球化布局的滞后。这不仅意味着广汽错失了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也反映出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不足,难以与其他车企在全球市场上抗衡。

埃安难安

    品牌集体转型的缩影    


资讯配图

广汽埃安的滑坡,是传统车企转型困境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之一,埃安曾凭借AION S等车型在市场上占据先机,2023年销量突破48万辆,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这种优势并未持续下去,2025年上半年,埃安仅销售10.8万辆,同比下滑超13%。

资讯配图

埃安陷入困境,技术路线固化与市场转型脱节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埃安依赖纯电技术路线,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对插混技术需求增长的步伐。同时,其销售体系也存在问题,仍以传统的4S店为主,直营、代理模式覆盖率不足30%,远低于新势力车企80%的覆盖率。此外,广汽集团在营销体系效能提升方面也进展缓慢,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特点的营销体系,无法将产品优势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埃安在发展历程中对B端市场过度依赖。在巅峰时期,广汽埃安月销量曾超5万辆,成绩斐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B端市场的深耕细作,如网约车市场。然而,随着B端市场增量空间日益萎缩,广汽埃安却未能及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导致销量增长遭遇瓶颈。与此同时,比亚迪等竞争对手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而广汽埃安因长期活跃于B端市场,在消费者心中逐渐被贴上了“网约车”的标签,严重影响了其在C端私人用户市场的口碑和形象,使得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家庭用车时,往往会对埃安旗下产品敬而远之。

广汽集团旗下拥有传祺、埃安、昊铂等多个自主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在研发方面,资源分散,各个品牌都在独立进行研发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导致研发效率低下,新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相比之下,吉利汽车通过整合几何、极氪等品牌,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研发,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破局之路

    从“三大战役”到生态突围    


资讯配图

面对严峻的形势,广汽集团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破局之路。“广汽集团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冯兴亚以一句掷地有声的表态,揭示了这家老牌车企在产业深度变革中的战略姿态。广汽提出了“三大战役”战略,即用户需求战、产品价值战、服务体验战,旨在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产品价值和优化服务体验,重新赢得市场竞争力。

技术路线调整是广汽破局的关键一步。广汽已推出首款增程式车型传祺ES9,迈出了向插混技术领域进军的重要一步。根据规划,广汽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5款插混产品和4款增程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份额。此外,其自研城区ND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昊铂、传祺、埃安三大品牌的全面搭载,年内还将下线首款前装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车型。广汽集团已实现星灵高算力电子电气架构、基于生成式AI的端到端智驾系统、端云一体大模型智能体、智能底盘域控等多项核心技术的量产落地,大幅提升旗下车型的智能化水平与产品附加值。

生态化转型成为广汽破局的新引擎。在服务维度,广汽集团直面传统体系的短板,向新势力学习“重服务、强体验”的打法。对此,广汽集团正全面导入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体系,以“直联、直服、直营”为核心重塑“营销金三角”。同时,在服务流程上,引入NPS(净推荐值)管理评价,推动客户满意度精细化运营。

然而,广汽面临的时间窗口并不宽松。机构预测,到2030年仅15个新能源品牌可保持盈利,留给广汽转型的时间仅有5年左右。广汽需要迅速调整战略,将“战时状态”转化为胜势。正如冯兴亚所说:“我们将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体系,用3年时间打赢转型战。”这不仅是对广汽全体员工的激励,也是对市场的一种承诺。

广汽集团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合资、自主、出口业务的全面失守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变革的机遇。通过调整技术路线、推进生态化转型等举措,广汽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广汽需要克服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体系重构等诸多挑战,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破局,还需要等市场给出答案。

文:张海天 编辑:陈伟 版式:李沛洋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