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以退为进 合资品牌借机回血
- 2025-07-29 13:00:00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同比增长7.5%,至64%。也就是说,合资品牌上半年的市占率已经下滑至36%,不足4成。
众所周知,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市占率一直居高不下,巅峰时期曾一度超过70%。其中,德系、日系等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更是曾双双超过20%。如今,这一数据的巨大落差,无疑给合资品牌敲响警钟。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长河中,合资品牌曾凭借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长期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新能源浪潮的汹涌来袭以及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面对持续下滑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在各个层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渠道作为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关键桥梁,如何在当前困境下做出变革,通过“以退为进”的策略实现销量的回血,成为合资品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销量企稳
渠道“手术”初显成效

今年上半年,尽管合资品牌整体市占率持续承压,进一步下滑,但部分主流合资品牌却展现出销量企稳甚至回升的积极态势。这一转变背后,既有产品策略调整的功劳,也离不开大刀阔斧的渠道变革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产品策略调整是关键因素之一。以一汽-大众为例,今年上半年其大众品牌销量为43.61万辆,同比增长3.5%。旗下多款燃油车主力车型表现出色,速腾、迈腾家族,探岳家族上半年累计销量分别为11万辆、10万辆和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4%、23.8%和38.8%。
这得益于一汽-大众针对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的优化升级。在智能化浪潮下,为满足消费者对智能配置的需求,其为多款燃油车配备了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等智能装备,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同时,在外观设计和内饰质感上也进行改进,更贴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趋势。
北京现代同样借助产品策略调整实现销量增长。今年1~6月,北京现代终端销量突破10万辆。从6月数据来看,全新伊兰特、全新途胜L、库斯途三大燃油车型成为销量主力,当月销量分别为10394辆、3112辆和2632辆,分别同比增长120%、89%和24%。北京现代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对性价比和时尚外观的追求,全新伊兰特在保持价格亲民的同时,采用了更具动感的外观设计,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除产品策略外,渠道变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汽通用自2024年就开始大规模“去库存”,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帮助经销商健康发展。这一举措成效显著,经销商盈利能力提升后,渠道信心逐渐恢复,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上,推动传统经销商从“坐在店里等客户”转变为“主动走向客户”,加快了企业的营销转型。2025年上半年,上汽通用汽车累计销量为24.5万辆,同比增长8.64%,从去年就开始呈现向好趋势。
近期,一汽-大众在渠道建设上也有新动作,针对经销商的年度及月度商务政策均以ROS(投资回报率)为参考指标,并据此不断优化调整政策,力求让经销商在盈利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渠道发展与战略布局中,将“渠道健康”置于核心地位,今年1月召开的经销商年会首要议题便是保障渠道的稳健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一汽-大众稳定了经销商队伍,提高了渠道运营效率,为销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扩张到革新
以退为进谋新生


回顾过往,在车市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主流合资品牌大肆扩张渠道网点,销售网络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铺开。然而,随着车市步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度密集的网点布局弊端尽显。同一城市中,多家同品牌经销商为争夺有限客源,不惜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最终引发关店潮,不少经销商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败下阵来,黯然退场。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合资品牌不得不痛定思痛,对渠道进行革新,开启“以退为进”的策略转变。一些品牌开始精简网点数量,关闭运营效率低下的门店,将资源集中投入到优质经销商处,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单店运营质量。例如,某豪华合资品牌对旗下4S店网络进行梳理,收缩在部分低线城市过于密集的网点,转而在重点城市核心商圈打造体验中心,这种“退”是为了聚焦资源,更好地“进”。
当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刻变革,销售模式也随之百花齐放。直营模式凭借对价格和服务的强把控力,吸引了众多新势力车企的青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打破了传统销售的时空限制,为消费者带来便捷体验;还有代理制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创新模式,合资品牌需要将传统渠道“包袱”转化为优势。
一方面,合资品牌可利用既有庞大的渠道网络基础,进行数字化升级。借助数字化工具,打通线上线下数据,实现客户信息共享,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例如,消费者在线上浏览车型信息后,线下经销商能及时跟进,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转化率。另一方面,可探索将部分传统4S店向综合服务中心转型,除了销售和售后,还融入汽车文化展示、用户社区活动等功能,增强用户黏性。
以一汽丰田为例,针对经典车型卡罗拉推出厂家直销模式,以“全国统一价”为核心,由厂家定价并全程监管,打破地域间价格差异,为经销商减负的同时,也让其有更多精力提升服务质量,这一变革便是对新销售模式的积极探索。
此外,在电动化浪潮下,合资品牌可利用现有渠道,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为经销商提供新能源汽车销售与售后培训,使其具备专业服务能力;在网点中增设新能源汽车体验区,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产品优势。通过这些方式,合资品牌有望将传统渠道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应对新市场环境的强大竞争力,实现渠道的华丽转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
正视被动现实
以创新改良模式

不可否认,合资品牌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在构建汽车流通体系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早期引入成熟的4S店模式,到建立覆盖城乡的销售网络,再到培育专业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合资品牌为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当下,随着构建现代化高效汽车流通体系的目标提出,以及汽车流通消费试点的逐步推进,汽车流通领域正迎来新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在流通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资品牌,如何凭借自身在渠道建设上的积累,积极参与到新体系的构建中,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重新定位渠道价值、构建渠道新优势?
汽车渠道资深专家杰登建议,合资品牌首先需正视并接受销量与市占率下滑的行业大势,这是战略调整的前提。多数从业者对此已有认知,但“认知”与“真正接受”存在本质差异。
这种接受障碍,源于两大现实困境:一是缺乏长期品牌战略主导权,核心的品牌定位与产品规划往往受制于外部,难以自主布局;二是核心管理层的周期性变动,高管任期通常不超过3年,容易催生短期导向,优先追求任期内有望见成果的策略,如通过让价换取销量,或聚焦短期盈利目标,而忽视长期体系健康。这两种困境叠加,使得管理执行层面难以真正顺应下滑大势,最终导致策略变形、动作走样。
在正视行业大势并破除执行层面的认知阻碍后,渠道模式的选择更需贴合现实根基。在渠道模式上,合资品牌应坚持以经销制为主,适度小范围试水新模式。
渠道模式的核心是适配性而非“最优解”。当前,合资品牌既无赢家通吃的产品力,销量下滑又引发产能与体系运转风险,大规模转向代理制或直营显然不切实际。相较之下,经销制可以依托现有渠道网络分散风险、维持体系基本盘,因此在产品未出现重大突破、行业未发生关键转折前,以优化经销制为核心,仅通过小范围新模式探索提升局部效率。这既是对现实的适配,也为长期变革保留了弹性。
重视经销商利益
降低渠道密度


针对合资品牌的渠道调整,杰登认为,应从经销商盈利保障与渠道布局优化两方面来看。
经销商的稳定对合资品牌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盈利则是维系这种稳定的核心。近年来,受单店销量下滑、单车价格下跌以及售后产值下滑等因素影响,合资品牌经销商的盈利状况日益艰难。这使得经销商退网或改为经营其他品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尤其是那些资质良好、经营能力强的经销商,更有可能转向小米、鸿蒙智行等当前的热门品牌。
一旦主力经销商退网,即便能快速招到新经销商,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建店期间的销量损失、新店起量的磨合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招商标准降级等,都会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尽管在经销商眼中,南北大众、上汽通用别克等合资品牌仍具有相当的品牌价值,只要盈利情况不是特别糟糕,他们通常不会轻易放弃。但如果有像小米这样投资确定性强的机会,他们也可能选择离开。所以,合资品牌主机厂必须将经销商盈利作为核心业务目标,所有策略、管理和决策都应围绕提高经销商盈利展开,只要主力基盘稳定,品牌就有翻盘的可能。
在渠道布局方面,基于合资品牌销量和市占率下滑的大趋势,通过增加渠道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性价比和效率极低,还会进一步降低单店销量,加剧经销商的盈利困境。因此,车企应主动减少渠道数量,同时维持必要的渠道覆盖率,降低渠道密度。
具体而言,车企可以通过提供提前兑付建店补贴等优厚条件,主动优化部分经营困难的渠道。只需保证在重要城市和重要商圈的覆盖,就能维持品牌的曝光和市场开口。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主力经销商的单店销量和盈利,还能提升渠道的整体健康度。从一汽丰田和一汽奥迪近年的动向来看,它们已经在执行类似的策略,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布局。
合资品牌只有牢牢抓住经销商盈利这一核心,同时科学优化渠道布局,才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稳住阵脚,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以商超直营为支点
激活存量

当前,汽车销售的渠道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商超与4S商圈相结合的模式日渐成熟。主流新能源品牌虽在商超布局趋于饱和后,开始向汽车城商圈拓展,但商超凭借距离近、易到达的天然优势,已在一二线城市成功培养起消费者的购车习惯。
相关数据显示,主流新能源品牌每月40%以上的客户线索来自商超店,而且商超店在品牌宣传方面的性价比尤为突出,其曝光效果和引流能力,远超传统的户外、地铁等固定广告形式。
不过,合资品牌此前的商超店尝试并不尽如人意。如今在市场竞争加剧、单店盈利承压的环境下,若再让经销商自主投资运营商超店,很难实现盈亏平衡。
因此,杰登建议,合资车企需转变思路,布局少量“商超直营店”。这种直营店由车企主导,从租赁场地、装修门店到组建运营团队全流程负责,搭配迭代后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品牌历史展示区,核心功能定位于品牌展示、客流收集和产品体验,而非直接追求销量。门店收集到的潜在客户线索,可按规则分配给同城经销商跟进成交,比如优先分配给客户体验评价最优的经销商,既能激发经销商积极性,又能保障客户服务质量。
这种模式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门店数量少且预算可控,能根据预算和展示需求灵活调整人员配置、展车数量和场地规模。将投入预算与预期的线索收益,与车企在这些城市的年度市场投入、定展支持等进行对比,再完善后续的线索分配、客户反馈等管理机制,既能有效控制成本,又能借助商超的天然流量为渠道赋能,是合资品牌贴合市场实际的有效尝试。
中国车市的格局重塑,对合资品牌而言并非终局。其数十年积累的渠道网络,正是穿越周期的重要底气,这张覆盖多层级市场的网络,既是服务触点,更是可重构的价值载体。行业变革从来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价值重构。
合资品牌的破局关键,在于让渠道从“卖车通道”蜕变为“用户生态枢纽”。以开放姿态激活既有网络:让老店承载新功能,让触点联动新场景,在保持渠道稳定性的同时注入灵活性。如此,渠道便能成为衔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助力其在新竞争中找到坐标。
文:郝文丽 编辑:焦玥 版式:李沛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