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中国老龄化进程正以每年新增 1000 万人的速度迅猛推进,预计到 2025 年,60 岁以上人口将突破 3.1 亿,占全国人口的 22%。在这场银发浪潮中,养老机器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4 年,该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30%。

市场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源于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三大痛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 550 万,专业护工严重匮乏,家庭照护负担沉重。在广州某养老院,智能助行机器人助力瘫痪 6 年的刘阿姨重新站立;深圳养老机构引入的大小便护理机器人,使单日尿片使用量从 5 片锐减至 1 片。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证明,机器人正在重塑养老服务的新范式。

政策技术双驱动:养老机器人功能全面进化

2025 年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节点。中央层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发展;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项目,计划在 2027 年前完成家庭、社区、机构三大场景的验证。地方政策也同步发力,深圳规划在 2027 年落地 50 个十亿级应用场景,北京亦庄建设康养机器人创新中心

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我国主导的 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于 2025 年 3 月正式发布,为全球养老机器人设定了安全性、隐私保护等基准。浙江省出台补贴政策,将外骨骼机器人纳入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录,按 30%的比例给予补贴,单件最高补贴 3000 元。

当前,养老机器人已形成三大产品矩阵。康复机器人领域,星尘智能 AI 机器人 S1 在深圳养老院开展真实场景测试,其仿生关节驱动技术助力脑卒中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迈步机器人三千步下肢外骨骼累计服务超万人次。护理机器人方面,深圳某企业研发的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实现 1 秒感应启动,全程自动化处理排泄物;优必选递送机器人日均完成 200 次药品配送。陪伴机器人领域,杭州小悉机器人具备方言识别能力,能准确叫出老人姓名并提供健康咨询;香港展出的生成式 AI 情感陪伴机器人,可模拟子女声音进行互动。

技术突破带来了功能的显著跃迁。华为 AI 辅助康养传感器实现五项生理指标同步监测,准确率高达 98%;优必选智慧康养系统整合大模型技术,能根据老人健康数据动态调整护理方案。AI 技术正在重塑机器人的大脑。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的小五机器人配备 180 个触觉检测点,结合视觉感知系统可安全扶起跌倒老人;深圳明智云科技发布的 AI 银龄眼镜,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药品说明书,语音播报用药指南。大模型技术推动服务智能化,智平方 AI2RBrain 模型支持自然语言操控,应用于术后护理指导时能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某品牌机器人搭载的数字孪生技术,允许子女远程生成虚拟分身与老人互动。

技术突破与挑战并存,国产化芯片助力发展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呈现出三大特征。硬件架构采用核心模组+可扩展接口设计,如星尘智能Astribot S1预留20个标准化接口,支持快速迭代功能模块。软件系统基于ROS 2.0框架开发,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迈步机器人下肢外骨骼通过AI运动分析技术将康复效率提升40%。人机交互运用强化学习优化交互策略,上海养老服务中心的居家助手系列通过10万小时语音数据训练,方言识别准确率达92%。

然而,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核心挑战。数据壁垒方面,家庭场景数据采集成本高,高质量数据集稀缺,导致算法泛化能力不足。成本困境上,医疗康复型外骨骼价格超过15万元,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伦理争议也不容忽视,如日本海豹型机器人引发情感依赖争议,凸显出人机关系边界模糊问题。

芯片产业的国产化突破为养老机器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链,助力其实现感知、决策与执行闭环控制。

瑞芯微高性能芯片赋能大头阿亮第五代机器人,集成8核CPU、NPU及强大GPU算力,信号覆盖范围扩展至5000平方米,NPU支持每秒数万亿次运算,功耗降低30%,在无锡养老机构可替代3名护理人员工作。

创耀科技的ESC芯片助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集成倍福授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多端口,将机器人关节响应延迟控制在微秒级,确保多轴电机控制同步,在失能老人护理中可完成翻身等高精度任务。

先楫半导体的HPM6E00系列芯片赋能迈步机器人下肢外骨骼,主频超600MHz,支持双精度浮点运算,可实时处理AI运动分析算法,多传感器融合构建运动意图预测模型,在重庆康复中心辅助超500名患者,平均恢复周期缩短40%。

润欣科技的低功耗AI芯片拓展智能康养终端应用,集成多种识别模块,采用超低功耗架构,支持边缘计算和多模态交互,在浙江智慧社区试点中为独居老人提供多种服务。

写在最后

当AI芯片算力突破100TOPS,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意念控制,养老机器人正从功能替代情感共生转变。但技术发展需要构建技术创新-制度设计-伦理框架的三角支撑体系。例如深圳卧安机器人提出的模块化具身机器人理念,强调养老科技应是有温度的守护者,既要实现无感健康监测,也要尊重老人自主权;既要让子女远程互动,也要守护面对面交流的情感价值。

资讯配图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