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吹不下去了!两上市公司终止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项目
- 2025-07-26 23:31:06
短短四天内,两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与同一合作方斩断关联——7月16日至18日,蠡湖股份、安孚科技先后宣布终止全固态电池合作项目,而这两起终止事件的矛头,都指向了曾被视为固态电池领域"明日之星"的高能时代。

这场由明星企业主导的产业狂欢,终究在商业信誉的裂缝中戛然而止。
作为国内碱性电池龙头,安孚科技曾寄望于固态电池实现赛道突破。
今年3月,其控股子公司南孚电池与南平绿色产业基金、高能时代签下协议,计划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建设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根据约定,高能时代持股51%,南平绿色产业基金持股30%,南孚电池持股19%。

彼时三方勾勒的蓝图颇为宏大:2026年底前完成3C消费类和小动力两轮车产品送样,2027年延伸至家庭储能,2028年覆盖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动力领域,2030年切入大型储能设备——这套跨越五年的产业化路径,被视作南孚电池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但签约仅四个月,剧情急转直下。7月18日安孚科技公告披露,因高能时代控股股东股份遭冻结,其经营稳定性及履约能力已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决定终止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终止时,合资公司尚未设立,各方均未实际出资,这场转型尝试最终停留在纸面阶段。
相较于安孚科技的"未启动即终止",蠡湖股份的合作则已走过更长的流程,却同样以尴尬收场。
去年10月,这家主营汽车涡轮壳、压气机壳的零部件企业,与高能时代全资子公司深圳高能时代签署协议,计划共同研发全固态硫化物电池产业化技术,并特别在协议中设置"量产优先合作权"条款——显然,蠡湖股份看重的是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试图通过提前布局锁定产业红利。
同年12月,项目公司高能蠡湖在深圳成立,蠡湖股份持股45.45%。

但合作的症结很快暴露:深圳高能时代始终未按约定履行首期出资义务,经蠡湖股份多次催缴仍无结果。7月16日,蠡湖股份公告称,将其持有的高能蠡湖45.45%股权以0元价格转让给深圳高能时代,彻底退出项目。这场持续九个月的合作,最终以"免费送股权"的方式画上句号。
两起终止事件的核心——高能时代,曾是固态电池赛道的焦点。

这家2021年成立的企业,因创始人罗明的履历自带光环:深耕固态电池领域15年,曾任丰田汽车动力技术研发负责人,还协助长城汽车在日本组建电池研发中心。
依托创始人资源,高能时代起步即加速:成立当年同步设立日本先进电池研发中心,与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国内首家完成1Ah-20Ah硫化物全固态原型电芯研发的企业。
此后三年,其相继完成多轮融资,启用国内最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中心(珠海),成立深圳商业化研发中心,建成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生产试验线。
但技术突破未能转化为商业底气。

据蠡湖股份公告,高能时代全资子公司深圳高能时代2024年营业收入仅1.95万元,净利润亏损1789.85万元。更致命的是,其控股股东股份被冻结、首期出资义务违约等问题集中爆发。有知情人士透露,高能时代团队已解散,公司已实质性破产。
从被上市公司争抢的合作对象,到连出资义务都无法履行的"失信方",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技术明星,在四年间完成了从巅峰到崩塌的坠落。

对产业资本而言,这无疑是一记警示:在追逐技术风口时,不能仅被"明星团队""研发突破"等标签迷惑,更需穿透光环,全面评估合作方的经营稳定性与历史履约记录。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技术实力再强,也填不满信誉的窟窿。
这场由"明星项目"引发的合作闹剧,或许将让固态电池行业的资本合作回归理性——毕竟,能落地的技术才是真技术,能履约的合作才是好合作。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