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的房山路径——从传统能源重镇到氢能创新高地
- 2025-07-23 08:00:00



能源结构转型是全球性议题,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房山区作为北京市传统能源供应的关键区域,曾贡献全市90%以上的煤炭供应,其发展历程深刻折射了我国能源产业从高碳依赖向绿色低碳跃迁的缩影。依托燕山石化等大型企业,房山一度是首都能源的“稳定器”,然而,随着环境约束趋紧、传统产业瓶颈制约以及技术迭代加速,其能源体系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
面对挑战,房山区探索出一条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双轮驱动的特色转型之路。尤为瞩目的是,房山依托中关村(房山)绿色能源产业园等核心载体跳过纯电动阶段,精准布局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了从化石能源基地向绿色能源创新高地的跨越式发展。至2024年,全区绿色能源产业产值已突破130亿元,强势崛起为北京西南部重要的绿色增长极。
作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高端智库平台,中关村产业研究院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脉络。本文以房山区为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其绿色能源产业从萌芽、突破到形成体系的发展历程,旨在“以小窥大”,剖析其转型路径的内在逻辑与示范价值,为区域能源变革提供镜鉴,并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能源产业的历史演进与未来方向。
一、从“碳基能源”到“氢能网络”:房山的“三级跳”与产业破局启示
在全球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资源型地区如何破解“高碳依赖”锁定,实现能源代际的惊险一跃,是普遍面临的产业命题。房山区的转型实践,并非亦步亦趋的技术追随,而是立足自身禀赋,以“三级跳”战略为同类区域提供了“非对称创新”的鲜活样本,其核心在于精准识别核心优势,跳过过渡性竞争,直插未来产业生态腹地。

产业共性挑战
能源转型初期,如何突破社会阻力、建立清洁化共识并构建转型基础?
清洁化基础初具后,如何实现规模化减排、提升系统效率并完成供能范式升级?
面对技术路线分岔的未来能源格局,后发区域如何避开同质化红海,找到差异化突破口并构建可持续生态?
房山破局路径
一是以“炊烟革命”破冰!聚焦散煤污染这一民生痛点,房山在分布式能源1.0阶段(2006-2015年)创新推行秸秆气化集中供能,覆盖5万农户,年减散煤10万吨。此举不仅将区域PM2.5浓度从2010年的96.2μg/m³显著压降至2015年的75μg/m³,更深层意义在于成功培育了公众对清洁能源的信任与接受度,为后续深度转型构筑了不可或缺的社会根基。这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一场关乎能源认知的社会启蒙运动。
二是在清洁化革命阶段(2016-2020年),房山启动“减煤换煤”工程,创新采用“设备补贴+运维兜底”双保险机制,大规模推广集中式清洁供暖技术,成效斐然,2020年PM2.5浓度降至35μg/m³,较2015年骤降53%。这一阶段成功实现了从分散、低效的初级模式,向集中化、高效率清洁供能的系统性切换,充分验证了政策精准引导与可持续商业模式协同发力的巨大效能。
三是进入系统化能源2.0阶段(2021年至今),房山展现了战略级的“非对称创新”智慧:
锚定优势,跨越赛道,敏锐捕捉燕山石化工业副产氢的显著成本优势,果断放弃纯电动这一主流过渡路径,直接落子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从化石能源重镇向氢能前沿阵地的战略跃迁。
化“碳”为“氢”,点石成金,将传统高碳巨头“燕山石化”这一潜在转型包袱,创造性转化为核心“氢源战略支点”,驱动“高碳园区”向“零碳枢纽”的颠覆性质变,堪称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点睛之笔。
生态闭环,多维协同,围绕“制-储-运-加-用”全链条,构建“燕山石化提纯+环宇京辉超纯氢+卫蓝储能”的硬核技术闭环,“良乡研发+窦店制造”的高效产业协同,密集布局的加氢站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探索“碳资产运营”的创新金融机制,形成自生长、强韧性的产业生态圈。
需求定义,场景驱动,立足本地重卡运输、工业供热等真实、迫切需求定义应用场景,整合良乡大学城等科研资源,打造“基础研究-中试生产-示范应用”的高速转化通道,以场景创新反哺技术迭代。

产业启示
高碳地区的绿色转型,往往始于解决最贴近民生的环境顽疾。从本地化、高感知度的痛点切入,如散煤治理等,以可见的民生改善赢得公众支持,是撬动社会共识、降低转型初期阻力的关键支点。需特别注意的是,社会效益的率先兑现,是构建长期产业生态的无形基石。
能源转型的深化,亟需可复制、可持续的规模化路径与商业模式支撑。单纯的技术示范不足以驱动产业升级,必须通过政策杠杆如补贴和市场机制如运维保障的结合,打通技术从“盆景”走向“森林”的通道,方能实现环境目标与产业规模的同步跃升。
“非对称竞争”是后发者的制胜法则。避免在投入巨大、巨头林立的成熟赛道如纯电动领域贴身肉搏,深度挖掘并极致放大自身独有核心资源禀赋如低成本副产氢,选择差异化、前瞻性的切入点,方能实现弯道超车。
系统生态构建是终极壁垒。单一技术或环节的领先难以持久制胜。必须同步构筑覆盖技术研发、高端制造、基础设施、应用场景、金融工具、政策环境的立体化产业生态闭环,形成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力。
“存量焕新”是转型密钥。传统产业遗留的高碳排设施、大型国企等“负资产”可能是转型的独特富矿。创新思维驱动下,将存量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竞争优势如石化转氢源,是资源型地区破局的核心智慧。
场景是技术迭代的加速器。以清晰的、规模化的本地化应用场景为靶向,牵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能极大缩短技术成熟周期,加速商业化落地进程。
二、氢能心脏工程——房山如何锻造京津冀的“氢脉搏”
在区域产业协同与绿色转型的交汇点上,京津冀地区亟需破解氢能产业“碎片化布局、同质化竞争、应用场景孤岛”的发展瓶颈。房山区立足自身深厚的工业基因与稀缺性氢源优势,以“非对称定位”构建京津冀氢能协同的“动力心脏”,其核心在于,错位锁定特色场景,打通技术-产业-区域三维闭环,将传统工业基地转化为绿氢创新枢纽。

产业共性挑战
京津冀氢能发展面临三重矛盾,一是氢源分布不均导致供给失衡,二是缺乏差异化场景牵引陷入低效竞争,三是区域协同机制薄弱制约产业链深度整合。如何避免“有产无链、有链无网”的碎片化困局,成为激活区域氢经济的关键命题。
房山破局路径
房山以“氢源优势×工业场景×区域协同” 破题,打造立体化“氢脉搏”体系:
锚定特色场景,构建错位竞争力——避开乘用车电动化红海,聚焦重卡运输、工业供热、长时储能等高载能、难脱碳领域,依托燕山石化万吨级副产氢资源(纯度99.999%),打造“低成本绿氢-重型装备-规模应用”的差异化价值链。华北首个氢能重卡运输闭环的建成,正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呈现。
贯通技术产业闭环,夯实硬核支撑——技术端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攻坚氢内燃机热效率瓶颈,推动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与氢系统集成创新;产业端以中关村(房山)园为载体,形成“良乡研发总部-窦店制造基地”的半小时产业圈,集聚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重卡燃料电池堆量产的快速转化。
创新“碳氢转化”模式,激活存量资产——将燕山石化焦炉煤气从碳排放源转化为绿氢供给源,通过焦炉煤气提氢技术实现“末端治理”到“源头替代”的范式革命,使传统化工基地蜕变为零碳氢枢纽。

构建区域氢网络,强化协同增益——通过“15分钟加氢圈”基础设施网络,串联天津检测认证平台、河北绿氢生产基地,形成“北京研发-天津检测-河北应用”的跨区域分工体系。创新“绿氢交易+碳资产质押”金融工具,提升项目经济性,同步带动就业增长与区域氢能毛细血管贯通。
产业启示
房山实践为区域氢能协同提供三重参考:
其一,禀赋定义赛道。资源型地区发展氢能,需深度挖掘自身不可替代的要素优势如工业副产氢、重载场景等,避开与先发地区的正面竞争,在细分领域构建“护城河”。
其二,闭环决定效能。氢能产业突破依赖技术研发到场景验证的快速转化通道,必须打破实验室到市场的割裂状态,形成在地化闭环生态。
其三,协同放大价值。区域氢能网络的生命力在于枢纽到节点的联动。通过加氢站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京研发津检测冀应用等产业分工互补、以及碳氢金融工具等融资机制创新,方能将地理协同升维为价值协同。
三、碳链闭环工程——房山如何将CO₂锻造成“负碳资产”
在“双碳”目标倒逼下,高碳工业区面临减排成本高企与转型动能不足的两难困境,碳资源利用停留在简单封存阶段,难以形成经济闭环。房山区以CO₂矿化再生技术为支点,开创性构建“捕获-转化-增值”全链条负碳体系,其突破性在于,将碳排放从环境负债转化为经济资产,通过区域协同再造工业代谢系统,为资源型地区提供“降碳不减产”的实践范本。
产业共性挑战
高碳园区转型存在诸多困境,碳捕集技术成本与规模化应用间存在鸿沟,缺乏跨产业协同的碳资源循环网络,负碳技术商业化路径尚未跑通。如何破解“减排即亏损”的魔咒,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成为工业绿色跃迁的核心瓶颈。
房山破局路径
实现技术贯通,依托燕山石化百万吨级CO₂排放场景,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建成国内首个万吨级矿化示范基地。创新“烟气捕集-矿化反应-建材生产”一体化工艺,将CO₂转化为高标号建材应用于房山新城建设,使每吨碳减排产生300元直接经济效益,破解技术商业化首关。
聚焦场景裂变,构建跨产业碳代谢网络,上游联合天津大学等机构突破矿化催化剂效率瓶颈;中游建设“CO₂矿化中试基地”,形成从克级试验到万吨级生产的转化链条;下游拓展市政建材、土壤改良等多元场景,在唐山钢铁基地推广矿化固碳技术,使矿化产品抗压强度提升40%,成本降低35%,激活跨领域价值循环。
重视区域协同,创新碳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与天津临港共建跨区域CO₂运输管网,实现碳资源“北京捕获-天津转化-河北应用”的优化配置。首创“碳资产+产业生态”双轮模式,通过碳配额质押融资反哺技术迭代,形成“减排-收益-再投资”的自增强闭环。
产业启示
技术价值锚定经济性。碳利用技术存活的关键在于单位减排量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工艺创新降低矿化能耗,提升产物附加值,使环保投入转化为竞争优势。
工业代谢需要系统设计。单一企业减排势单力薄,需构建“排放源-转化端-应用场”的跨产业碳循环网络。将钢铁厂CO₂输往建材厂,电厂碳源用于农业固碳,形成工业生态级的资源重组。
区域协同重构碳要素流通。打破行政边界的碳基础设施共享与碳金融机制创新,是释放规模效益的前提。这要求建立区域碳资源调度中心与价值分配机制,使减碳成果转化为共同收益。
四、结语
房山区的绿色能源跃迁之路,远非一城一地的技术试验,而是一场关于资源型地区如何破解“碳锁定”困局的战略突围。其深层启示在于,绿色转型的本质是对产业要素的重新定义与价值重构。焦炉煤气提纯绿氢、万吨CO₂矿化再生为绿色建材等,都是对存量资产创造性重估。而京津冀CO₂运输管网的铺设,除去物理通道的联通外,更是区域碳要素流通制度的破冰;“绿氢交易+碳资产质押”的金融实验,让减排成果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
作为转型范本,房山路径为全国数百个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思路,当更多地区学会将“碳包袱”锻造成“氢引擎”、把“工业代谢”升维为“碳循环”,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方能从局部突破走向全局胜利。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朱东海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