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投公司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传统业务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变革。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一职能向多元化、市场化、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城投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城投公司的运营效率,还能助力其拓展业务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城投业务新模式的核心内容,剖析智慧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传统城投模式的困境

传统城投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突破与变革。

一是城投公司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业务,集中于市政工程、交通设施等领域,业务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盈利渠道。这种单一的业务格局使得城投公司在面对市场波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来分散风险。

二是城投公司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度较高,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土地出让金返还,这种模式在宏观经济形势波动或政策调整时,资金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投公司的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债务风险逐渐凸显,偿债压力日益增大。

在当前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城投公司迫切需要加快市场化转型,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城投公司业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依赖土地财政和基建融资的城投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主动探索业务转型、开辟可持续增长新路径,成为各地城投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聚焦产业投资与运营、金融服务创新、城市智慧服务以及深化转型合作四大方向,一批先行城投已展现出积极成效,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1


深耕产业投资与运营,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

城投公司正从城市建设者向产业组织者与城市运营商深度转型,核心在于提升产业投资与运营能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关键落点,通过设立市场化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扶持地方重点发展产业。合肥建投深度参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布局,其主导投资的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项目不仅实现可观财务回报,更带动合肥相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规模,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集群”的良性循环。

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是另一重要抓手,通过提供高标准载体、专业化服务和全周期管理,有效促进产业集聚与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持续优化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园区的软硬件环境,吸引超200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其“园区即服务”模式已成为全国标杆。这两大路径的探索,显著提升了城投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深度与效能。


2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畅通经济血脉激活存量

金融服务创新是城投公司盘活存量、优化资产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服务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手段。浙江拱墅城投集团联合当地核心企业及商业银行,搭建区域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便捷高效的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有效缓解了链上数百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则是盘活巨量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实现“投融管退”闭环的核心路径。深圳人才安居集团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有效盘活其持有的优质租赁住房资产,募集资金超30亿元,不仅优化了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更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滚动资金,树立了基础设施领域资产证券化的典范。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上市的基础设施REITs共64只,总发行规模达1748亿元;总市值达到1860亿元,城投公司作为重要原始权益人参与度不断提升。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运用,正为城投转型注入强劲金融活力。


3


拓展智慧城市服务,提升城市治理与民生福祉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投公司依托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主体地位,积极拓展智慧化服务新场景。智慧停车业务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整合路内路外停车资源、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推广无感支付等,有效缓解“停车难”、提升车位周转率。杭州城投运营的“便捷泊车”系统接入全市超40万个泊位,日均服务车次超百万,泊位平均周转率提升超30%,市民停车体验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得到优化。

深度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城投公司依托城市级平台建设与运营,整合数据资源,赋能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广州城投深度参与“智慧广州”建设,其支撑的“穗好办”城市服务平台汇聚政务服务、民生缴费、交通出行等数百项功能,注册用户超2000万,月活用户超千万,成为智慧政务和便民服务的核心入口,有力推动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化服务不仅开辟了城投公司新的营收增长点,更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服务市民生活的关键力量。


4


深化内部转型与外部合作,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成功的业务模式创新离不开城投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与开放合作生态的构建。强化内部管理与市场化能力建设是转型基础。多地城投公司加速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上海城投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精细化成本管控,引入行业对标机制优化考核体系,显著提升了项目投资效益与运营效率,其市场化转型经验获行业广泛认可。

积极拓展与社会资本合作则是撬动资源、分散风险、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PPP、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城投公司联合央企、民企等社会资本方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重大项目。如某省级高速公路项目,由省属城投牵头,联合大型央企及专业运营机构组建项目公司,成功引入社会资本超百亿元,有效缓解了政府当期出资压力,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也得到专业保障。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开放合作,共同构筑了城投公司应对挑战、行稳致远的坚实底座。


结语

城投业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标志着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蜕变。从产业投资基金的精准发力到REITs市场的成功破冰,从智慧停车的高效便民到智慧城市平台的全面赋能,从内部管理的精益求精到外部合作的互利共赢,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重塑城投公司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实践证明,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深耕实体经济、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核心能力,城投公司才能有效化解风险挑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未来,持续深化这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不断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将是城投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朱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