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量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转化,学科性公司作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创新载体,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着力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提升与市场化对接。

智库作为独立的科技服务机构,凭借其政策研究、技术咨询、资源整合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与学科性公司的深度合作成为一种创新路径,并希望通过探索两者的合作,能够促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赖技术转让、联合共建、技术入股、自主创业孵化等模式。尽管现阶段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局限性。

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科研选题多基于学术导向,缺乏企业参与和市场反馈机制,不能直接适用于产业领域,转化效率和质量低于其潜力和预期。  

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存在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和绩效工资管理规定、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和兼职取酬规定、科研人员获取成果转化收益和持股规定等政策执行偏差,确权机制尚不明确、产业链条尚未理顺等问题,致使高校源头创新重大潜力未完全充分释放。

转化服务链条脱节:从实验室到概念认证、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缺乏独立成果转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社会服务团队等机构的专业支撑,让大量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


学科性公司的转化模式


1


学科性公司的特点

学科性公司通常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将其核心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学科依托”与“市场导向”双重属性。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领域的优势,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学科深度绑定:基于高校优势学科及基础研究积累,技术迭代周期短,并形成了技术壁垒。

人才储备充足:可动态吸纳高校硕士、博士参与研发,形成“学术导师+产业工程师”双轨制团队。

股权结构灵活:允许科研团队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部分高校试点“科学家控股+学校持股”模式。

市场化运营:开发和经营与高校相关学科相关的技术产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同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弥补科研人员在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短板。


2


学科性公司面临的现实挑战

市场适应性不足:高校技术往往聚焦于前沿领域,但市场需求可能偏向成熟技术,有效参与市场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技术打磨与产品开拓。  

融资渠道窄:早期研发依赖高校的研发经费,中后期进入市场后风险投资机构对接难,且由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金融机构往往对学科性公司的融资需求持谨慎态度。  

管理能力短板: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层为技术人员,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缺乏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面临着企业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等挑战,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


智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优势   

政策解读与路径设计:智库通常拥有专业的政策分析团队,能够深入理解和解读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导,并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或高校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产业趋势研判:通过行业数据、市场数据、研发数据等大数据分析预测产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政策导向提前识别技术商业化机会。  

跨界资源链接:建立“高校—企业—政府—资本”协作网络,搭建研讨会、论坛、工作坊等跨界合作平台,推动不同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发现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降低资源链接成本。 

智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四、智库与学科性公司的合作模式创新


1


合作案例:凝基新材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凝基新材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创凝胶冰雪技术,在文化体育、冷链物流、绿色建筑、储能系统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多链融合,进一步巩固其在新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凝基新材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建立了“企业+智库”的合作模式,旨在将企业的发展优势与智库的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相结合,共同推动业务发展、技术创新与企业的高效管理。

战略咨询: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作为战略顾问,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管理咨询、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定制化咨询服务。通过政策分析及政策申报等,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组建专家团队,通过管理层培训、股权方案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等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提供行业分析及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为企业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正向参考。

资源共享:以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为链接器,有效链接中发展、中关村及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通过交流走访、专家研讨、论坛活动、项目路演等形式促进资源的精准对接。

项目落地:基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在产业研究、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行业及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分析和筛选,为企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融资机会和项目场景,推动企业与其他产业主体、服务机构及目标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企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2


关于学科型企业高效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学科型企业的高效成长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凝基新材作为北理工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探究其成长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

有效的管理模式:凝基新材搭建了类“创始人模式”的管理模式,以创办者为最高的管理者与决策者,深度参与公司的核心业务,简化公司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同时,鼓励公司员工具有创业者精神,激发员工活力,推动形成积极创新向上的公司文化氛围。

创新资源整合:实现对于校内校外资源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的创新机制和政策,紧抓政策风口,同时,深入挖掘校外科创场地资源,为科创成果转化工作争取设施支持。结合区域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政策,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

合作伙伴选择:选择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且具有专业科技服务经验的合作伙伴,是实现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合作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获取技术、市场、资源、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五、结语

高校项目与智库的深度合作,标志着科技成果转化从“线性推进”向“生态协同”的范式变革。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更有助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落地产业化。



服务“四院”:“四院”即院所、院系、院士、院长,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挥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强化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关村发展集团深入对接和常态化跟踪“四院”需求,精准对接、精细服务,以优选产业领域重点项目突破带动服务“四院”机制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做好科技创新催化剂、连接器、加速器,助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凝基新材: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于2023年6月成立的学科性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房山区服务包企业。公司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技术积累,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创凝胶冰雪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文化体育、冷链物流、绿色建筑、储能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作者简介

叶红

注册城乡规划师,长期从事产业规划、行业分析、产业活动组织、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等工作。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