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过半年时间,新能源车企口中的“智驾平权”已迭代到“智驾兜底”。

“无需走保险流程,可直接联系售后处理。”7月9日,比亚迪宣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并承诺在中国市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此前,小鹏汽车、鸿蒙智行等车企及品牌也曾推出了相似的“智驾兜底”方案。

目前,我国L2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位列全球最高。同时,泊车辅助驾驶技术等新兴技术在中高端车型的渗透率也超过20%。因此,有业内人士判断,2025年是汽车辅助驾驶行业的一道分水岭,未来智驾会像空调、座椅一样成为标配。与此同时,还有观点指出,2025年将是辅助驾驶责任分水岭,不敢兜底的车企可能会掉队。智驾兜底到底会是车企标配,还是流于营销噱头?

多家车企力推安全兜底    


图片

今年以来,人们对辅助驾驶的口碑好似经历了一波“过山车”行情。

“前不久,我把开了4年多的燃油车换成了电动汽车,当时有点被智驾功能‘洗脑’,觉得智驾才是汽车的灵魂。提车没几天,我跟朋友去自驾,途中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在朋友怂恿下脱手驾驶,然后‘喜’获罚单……”正如车主张良所言,一些车主都有相似的感受。

年初,“智驾元年”声势浩大,车企扎堆发布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营销话术更是天花乱坠,不仅让消费者购车时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而且智能辅助驾驶使用率也同样大幅提升。随后,一场震惊全国的交通事故迫使主管部门紧急出手加以规范,为“高烧”的智驾市场降温,并且引导企业将安全作为智驾发展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车企纷纷“卷”向安全兜底。在比亚迪推出智驾兜底方案之前,今年4月,小鹏汽车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车主每年支付239元,即可获得覆盖行车及泊车全场景的保障,最高赔付额度为100万元。而早在去年年末,鸿蒙智行限时推出售价4000元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即在智驾模式运行时发生的事故,对车主所购保险未覆盖的个人自费部分提供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偿。此外,小米和阿维塔也推出了类似的智能驾驶保障服务。

尽管多家车企推出的智驾兜底方案具体做法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车企推出的智驾兜底方案本质上是通过企业责任前置,解决用户对智驾功能的信任痛点。目前有超过60%的消费者因事故责任不明确而减少智驾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智驾兜底表明了车企在用户意识、服务意识上的提升。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戴一凡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在目前市场销售的L2辅助驾驶量产车型上,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仍将驾驶员列为第一责任人,导致用户对智驾功能存在“不敢用”和一些不熟悉法规的用户“过度使用”两极化情况,而有了兜底方案将促使车主及驾驶员能清醒认清组合辅助驾驶的现状,理性对待L2辅助驾驶系统。

从功能营销转向责任营销    


图片

近期,车企“智驾兜底”之风是如何吹起来的?在戴一凡看来,尽管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有很多消费者对于智驾风险存在担忧,特别是相关事故出现后,针对智驾的信心更为不足,倒逼企业不得不创新服务,借此减轻车主负担,挽回消费者对智驾的信任。

其实,从“智驾平权”到“智驾兜底”,体现了车企对待责任界定态度的转变,将责任从“用户主导”转向“车企主导”。纪雪洪坦言,这一转变实则是车企从功能营销到责任营销的升级,背后也有行业技术发展的支撑,让智驾事故责任认定从“模糊分摊”向“明确归属”转变。像特斯拉推出的UBI(基于使用量定保费)车险,车主按照使用时长付费,遇到事故后先启用交强险,不足部分由智驾险补偿,且车主需证明“发生事故时正确使用智驾功能”,流程繁琐、举证难度大,车企责任被保险条款稀释。

随着行业技术演进,目前泊车场景算法成功率超过99.5%,技术迭代也使车企有了更多兜底的自信。

面对智驾兜底收费,消费者态度不一。张良对记者说:“如果责任清晰、认定客观、不玩文字游戏,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车主表示,一些车企动辄数千元的收费过高,自己不太会选择。此外,车企的智驾兜底方案,有的使用后不影响次年车险,而有的则会对次年保险有影响。比如,智驾引发事故,需先走商业险,将导致车主面临“智驾险虽赔付1万元,次年车险保费上涨2000元”的隐性成本。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袁文博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分析,从以往情况看,像自动泊车场景相对风险较低,即使发生剐蹭事故,平均赔付全额也就在数千元之内,车企的兜底采取终身免费方案或许更受欢迎;像高速公路则面临“鬼探头”、“施工路段绕行”等较为复杂的场景,相对风险较高,单起事故平均赔付超数万元,收取一定费用更容易被用户理解。

共建生态破解行业痛点    


图片

在袁文博看来,无论是早先保险公司推出的智驾险,还是最近车企提供的智驾兜底方案,背后的技术挑战尚未破解:智驾出现事故后,缺乏独立第三方验证机制;保险公司面临双重困境,包括车企相关数据共享意愿不高,导致保险机构的智驾事故率、修复成本等核心参数缺失;L3以上辅助驾驶未来有可能进入商业化,但事故责任主体改变后,保险机构因相关数据不足,或将导致智驾保险定价产生较高的误差率。

在行业发展中,由L2到L3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始终是个待解的课题。“行业存在的痛点,是L3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仍处于模糊地带。”戴一凡谈到,L2辅助驾驶阶段的事故责任较为明确,但L3辅助驾驶则进入“人机共驾”阶段,责任划分就比较复杂。现行法规基本都以人工驾驶为核心,未明确系统故障与驾驶员疏忽的责任边界。尽管个别地方在当地法规中对L3辅助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有一定探索,但对于整个行业并不适用。目前,L3辅助驾驶不仅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而且专项保险缺失,保险无法“兜底”是个现实困境。

“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由车企与保险机构共同为消费者构建兜底机制。”纪雪洪建议,从长远看,车企智驾兜底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过渡,要应对快速演进的智驾技术应用,以及未来的L3辅助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落地,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或者将车企的兜底方案作为一种法定的企业责任延伸,或者形成标准化的保险产品。

构建生态提供保障    


图片

眼下,消费者对安全、便捷、智能出行的需求持续升级,给智驾和自动驾驶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动力。“智驾数据始终是责任认定、保险赔付的重要依据,而数据难以共享,是亟待破解的痛点之一。”袁文博认为,车企出于数据安全考虑不愿共享数据,解决之道是在完善法规基础上,依法建立类似“数据银行”的平台,让保险机构依法通过安全机制共享数据。如此,也有利于保险机构在保费定价、理赔方面更为准确合理。

目前,有些车企还在探索产业链生态共建的方式,来破解智驾保险及兜底的多种路径。如广汽埃安与延保机构合作推出“智驾安心保”套餐,将高阶智驾功能与延保服务捆绑,通过用户分级运营提升客户粘性。“从发展趋势看,仍然需要在智驾产业链生态构建上下功夫,才能在为用户兜底的同时,也为车企及相关各方带来收益。”戴一凡表示。

面向未来发展和用户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安全兜底保障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点。“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升,智驾产业生态将呈现技术深度融合、价值网络重构、服务场景重构等新趋势。”纪雪洪认为,面对产业现实,车企需强化“硬件+软件+服务”的全栈能力,保险机构要从风险管理者升级为生态赋能者,延保与售后体系需构建“数据+技术+场景”的智能服务网络,共同为用户兜底。由此,既能为万亿级规模的智驾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车企也能从中挖掘到新的盈利点。

文:赵建国 编辑:焦玥 版式:齐萌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