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去年人均工资16.3万元 自主首次超过合资
- 2025-07-22 12:00:00


近日,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简称CAHRD)发布了《2024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和《2024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综合两份报告显示:经营方面,2024年除销售收入外,其他经营指标均呈现同比下降趋势,其中利润下降最明显,降幅51.8%,工业增加值降幅33%,销量降幅6.8%。工资方面,2024年汽车行业整体人员总量大幅下降,而行业人均工资为16.3万元,略高于2023年(15.8万元)和2022年(15.3万元)。
合资乘用车板块利润大降

据了解,上述报告涵盖国内11家整车集团企业,包括东风、广汽、江铃、陕汽、一汽等。其中,用工对标报告涉及的人员规模约88.4万人,涵盖的整车销量达2099万辆,占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的66.8%。薪酬对标报告涉及的人员规模约72.3万人,涵盖的整车销量达1993万辆,占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的66.2%。
整体来看,全行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利润一项,2020年到2022年依次为2151亿元、2114亿元、2001亿元,但在2023年剧降至1357亿元,且到2024年再度猛降至654亿元。也就是说,五年间,汽车行业利润已经缩水七成。

这一数字显然是很令人触目惊心的,无底线的“价格战”和“内卷”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从去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多部门一再出手,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
行业利润大幅缩水自然会导致人均利润下滑。2024年,行业人均利润为7.8万元/人,低于2023年(16.4万元/人),更低于2020年(23.5万元/人)。
分板块来看,2024年自主乘用车板块利润为-295.3亿元,较2023年(-311.6亿元)有所收窄,但仍不如前些年。

合资乘用车板块利润则为452.8亿元,再度大幅下滑。这导致该板块人均利润从2023年的47.2万元大幅下滑至22.9万元。

中重卡板块利润仍然亏损,但相比2023年有所放缓。轻卡板块利润五年来出现首次亏损。对此,汽车人才研究会资深研究员桑梦倩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重卡板块亏损放缓,是因为海外销量支撑了中重卡板块的整体销量上涨。轻卡板块首次亏损,一方面是人员总量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营业收入降低导致了整体亏损。”
研发和销售流动加剧

从行业整体用工情况来看,桑梦倩告诉记者:“2023年的整体入职率、离职率、主动离职率、入离差都是下降的。2024年受研发和销售专业影响,这四个指标均有所增长。”
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整体人员入职率(9.9%)略高于离职率(9.2%),入离差为0.7%;相较于2023年,整体入离职率有所增长,入职率增加1.4个百分点,整体离职率增加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人员流入主要集中在研发和销售专业。其中,研发专业主要集中在研发单元、自主乘用车、商用车板块,而物流运输研发专业出现人员流出情况。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均处于净流入状态。另外,销售专业呈现流入态势,入离职率分别为20.3%和15.1%,其中自主乘用车业务板块表现最为明显,入离差为15.0%。
对此,桑梦倩解释道:“研发部门流动加剧背后说明行业进入技术爆发期,研发成为战略核心,行业竞争焦点向三电、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人才转向。销售类流动加剧背后是当前行业对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虽然企业能快速补充大量销售人员,但真正契合岗位需求的优质人才却很少,传统经销商销售人员依赖提成,充分竞争环境下员工流动性会较高,新能源经销商则需要销售人员同时具备专业技术与高端服务技能,比如新能源车的电池紧急处理能力、用户情绪管理等。”
分板块来看,2024年,自主乘用车板块呈现大幅流入态势(入职率:21.7%、离职率:11.2%),主要体现在研发、销售、生产专业;合资乘用车板块呈现流出态势进一步扩大(入职率:1.9%、离职率:7.9%)。这样一来,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员规模持续扩张(同比增长13.8%),而合资乘用车板块人员规模持续缩减(同比下降7.9%)。

自主乘用车人均工资首次超过合资乘用车

工资方面,报告指出,行业人工成本总额和工资总额近五年保持稳定,2024年行业人均工资为16.3万元;整体人员总量大幅下降,工资总额略降,但人均工资同比增长3%。

对此,桑梦倩表示:“人员大幅下降主要是直接人员(从事生产一线操作的人员)的下降,其中高技能人员是有所增长,中级技能和一般技能人员下滑比较多,背后主要是因为产线自动化率的提升,替代了大量中级与一般技能人员。”
至于人均工资的上涨,桑梦倩指出:“工资总额是降的,下降了1.8%左右,但平均人数下降的更多,大概在4.7%,所以整体人均工资反而是上涨的。如果拆分到各个专业来看的话,研发人员(+3.2%)、营销人员(+2.7%)和直接人员(+1.6%)的人均工资增幅较高,拉动了整体人均工资的上涨。”
从各人员类别工资来看,研发人员人均工资26.1万元。其中,新能源研发人员人均工资27.39万元,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人均工资28.87万元,大数据研发人员人均工资30.52万元。从中可以看出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和车企需求的热点所在。
相比之下,直接人员人均工资11.39万元,准直接人员人均工资12.12万元,管理人员人均工资23.97万元,营销人员人均工资22.34万元,工程技术人员人均工资21.13万元。
另外,分板块来看,2024年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均工资首次超过合资乘用车板块,为17.8万元,同比增长7.7%。合资乘用车板块则为17.4万元/人,同比下降1%。

对此,桑梦倩解释道:“传统合资品牌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受制于外方决策流程、全球战略协调、对燃油车利润依赖等因素,步伐相对较慢,其人才结构仍以传统机械工程、制造等为主,而这些领域的薪酬增长相对平缓,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转型更快,需要聘请大量相关研发人才。”
附:本文中提到的人员类别及定义:

文:张冬梅 编辑:薛亚培 版式:齐萌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