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乘风破浪十年,傲意科技迎来灵巧手“放量时刻”。

文|易玉琴

“人类的手,是百万年演化的奇迹。而灵巧手,是让机器人也拥有这样的‘奇迹’。”

灵巧手,长期被视作机器人产业链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结构复杂、控制精度高、成本昂贵——它几乎集合了硬科技所有的难点。

在这条技术密度极高的赛道上,傲意科技选择正面迎战。他们从神经接口起步,逐步延展至医疗假肢、外骨骼等领域一路走在“人机融合”的前沿在机器人领域,其灵巧手也展现出精准控制能力这背后不仅是工程上的攻坚,也是他们十年来在神经接口与机器人执行系统之间反复打磨出的路径选择。

关于他们如何理解的价值、如何布局+的技术路径、又如何一步步走向产业落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傲意科技创始人&CEO倪华良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

十年积淀,从神经接口到灵巧手


“傲意科技成立于2015年,今年9月正好满十年。”倪华良说。这十年间,傲意科技的产品路径经历了不止一次演进。

最初,傲意切入的是神经接口方向。倪华良回忆,当时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一款基于肌电信号的手环,而这款手环的原型其实早在他在高通加拿大工作期间就已经完成了。

倪华良认为,人机交互的效率迟早要经历一场“质变”。彼时市面上主流的交互方式还停留在手柄、遥控等低带宽、低反馈的工具上。他相信,如果能够直接从人体的神经信号入手,未来的交互方式有望得到本质提升。

“从医学角度看,几乎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由电信号驱动的。”倪华良解释说,“如果能采集这些信号,就意味着能反向控制动作。而肌电信号又是相对成熟且带宽合适的切入点。”

2017,是公司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节点。那年,傲意科技正式启动了仿生手的研发工作。在他看来,仿生手可以被视作神经接口技术在下游的延伸,但从工程角度讲,它又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也是在这一阶段,公司引入了在机器人和伺服电机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CTO何斌,推动项目进入落地阶段。

当时海外已有如Ottobock、奥索等公司涉足该领域,产品价格普遍在30万元以上,国内市场仍是一片空白。而这样的价格对于大部分医疗康复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仿生手对体积、重量、反应速度和长期可靠性都有着很高要求,但我们当时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把产品做出来,还要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

图片

而仿生手的成本问题,核心在于空心杯微电机。“我们的仿生手6个主动自由度和5个被动自由度,总共11DOF,每根手指都需要一个微型空心杯电机驱动。当时全球只有德国FAULHABER等两三家企业能提供这类产品,单颗电机的价格就高达4800元。”

这意味着,仅电机的成本就超过两万元,“普惠”几乎无从谈起。倪华良坦言,当时团队尝试寻找国产替代,甚至去义乌等地实地考察,但仍未找到符合要求的方案,最终只能决定自研。

如今,傲意已经实现了自研电机的量产,单颗成本控制在百元级,整体电机成本从过去几万元降到千元以内。这款仿生手也为后续拓展外骨骼等产品打下了基础,无论是手部、腕部还是上肢辅助设备,其底层能力都是在神经信号采集与机器人执行系统之间打通闭环。

2024,具身智能概念快速升温,傲意也顺势推出了面向机器人行业的第一代灵巧手。在倪华良看来,这其实是多年来技术积累的自然延续。“产品发布后两个月,我们就拿到了数百台订单,这在行业内还是比较少见的。”他说。

而就在一个月之前,傲意科技正式推出了包括智能仿生手OHand系列、机器人灵巧手ROHand系列在内的4款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手”的产品矩阵。

图片

从最初的肌电手环,到仿生手、外骨骼设备,再到灵巧手和电子皮肤,傲意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神经接口,二是机器人控制系统。这十年,他们始终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将“感知—解析—执行”这个链路真正打通,并持续向产业化靠近。

图片

“卷”中求胜,穿越“不可能三角”


当前,灵巧手领域逐渐形成了“上下游交汇”的新格局:不仅整机厂商纷纷开始自研,以掌控核心技术主动权,一批原本聚焦于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也快速入局,行业竞争正日趋激烈。

在谈到当前灵巧手行业的竞争态势时,倪华良表示:“确实非常‘卷’,竞争也非常激烈。”从表面看,似乎很多企业都能做出一只“灵巧手”,甚至短时间内市场上就冒出了十几家玩家。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灵巧手赛道的真正壁垒在哪里?

“从原型设计的角度看,‘做出一只灵巧手’本身并不是很难。但要‘做好’,且真正实现工程化落地和批量交付,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倪华良说。

他指出,灵巧手行业始终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成本、系统参数稳定性。这三者之间很难兼得。

首先,成本方面,压力主要来自下游的整机厂客户,尤其是具身机器人企业。他解释,这些客户往往体量较大、议价能力强,对价格极其敏感。

“他们大多还处在研发或者早期验证阶段,对采购成本控制非常严格。”他说,“我们去年就经历过一些订单,价格压到了几千元,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因此,成本控制就是悬在灵巧手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是系统参数“很多人一提灵巧手,第一反应是看有多少个自由度。”倪华良表示,但傲意始终强调,评价一只灵巧手不能只看单一指标。

相比之下,他们更看重的是实际应用指标,如重复定位精度、主动输出力、指尖载重能力等。傲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优化,例如,其灵巧手单个手指静态承重能达到10公斤,整手掌则能承载几十公斤,在行业中较为领先。

第三项挑战是稳定性。这一点常常被低估,但在真实交付场景中,却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一只灵巧手里有280多个零部件,涉及100多家供应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机的可靠性。”他说。

灵巧手作为机器人的核心组件,一旦发生故障,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几千元的单品成本,而是几十万元的整机都无法正常工作。而傲意之所以能做到稳定性领先,得益于十年来积累的量产经验和质量控制体系。

在倪华良看来,傲意能在“成本、参数、稳定性”三角中取得相对平衡,关键在于三点:第一,依托仿生手产品线,结构件通用、资源复用,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第二,灵巧手最初按照医疗级标准设计,转入工业领域后,参数无需重构,即可满足需求;第三公司具备单批次上千台级别的批量生产和交付经验,供应链体系成熟、良率稳定。

“所以说,做出一只灵巧手的Demo不难。”他强调,“难的是,做出既便宜、好用,又稳定可靠、能批量交付的产品。这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门槛。”

图片

稳中求进,构建差异化“护城河”


在当前人形机器人热潮加速的背景下,因时机器人、傲意科技、强脑科技、灵巧智能被视为灵巧手赛道的“四小龙”,备受资本与产业链关注。

“这个说法我们也听过,确实挺有意思的。”傲意科技创始人兼CEO倪华良笑着回应。他坦言,这种行业标签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傲意近年来发展节奏与市场表现的肯定。

“我们过去一年的融资节奏确实比较快。”自成立以来,傲意科技已完成七轮融资,今年上半年更是三个月内连续宣布两轮亿元级融资,投资方包括英飞尼迪、华发集团、沃美达资本、广大汇通、合盈资本等。与此同时,傲意新一代灵巧手产品正式发布,并在行业内收获积极反馈。

“从融资节奏和产品落地来看,我们确实是目前获得支持最多、认可度较高的企业之一。”倪华良说。但在他看来,企业真正的分水岭,并不在融资,而在长期积累下的系统能力差异

与其他厂商相比,傲意的差异化首先体现在产品体系的“丰富度”。“目前我们的仿生手系列已经推出6-7SKU,覆盖不同性别、手型、材质与适配需求。”他说,这种模块化和系统化能力也为其后续的灵巧手产品打下了复用与扩展的基础。

此外,在行业规范与政策推动方面,傲意也积极参与主导。他提到,国内首个仿生手团体标准就是由傲意联合中国残联牵头制定的,而他们也是最早打通仿生手支付通道的企业之一。“比如上海的残联补贴政策,最早就是先落地在我们的产品上。”

至于灵巧手领域,倪华良认为,行业内对企业的对比往往过于聚焦结果产品,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技术路径与底层基因。“我们更偏向于系统集成与自研核心零部件。这意味着我们产品开发更灵活,也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这种“船小好调头”的能力,也让傲意科技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了相对稳健的节奏。在当前行业内卷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傲意并不急于追求短期爆发,而是依托医疗康复等成熟业务线所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为灵巧手等前沿产品提供了持续投入的底气和策略上的缓冲。

“我们不是靠一款产品打天下,我们更希望成为这个行业共性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倪华良说。傲意目前与大量下游客户保持紧密沟通,一旦发现具有普遍价值的新需求,就会快速评估、推进产品化,真正实现从技术到场景的闭环。

图片

奔向具身智能,一个上游厂商的时代应答


目前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中,关于“灵巧手是否真有必要”的争议也逐渐升温。相比之下,夹爪方案似乎更为“务实”——成本低、结构简单,适配标准场景效率极高。灵巧手,是否只是“看起来很美”?

对此,倪华良指出,具身机器人将是未来机器人的主要形态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偏向单一任务、固定场景,具身机器人强调泛化能力、多场景适应和任务自主演化能力,对执行端的控制精度、动作自由度和多功能集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背后,其实也是一场价值链重构的机会。以机器人产业常提及的微笑曲线模型为例: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下游场景方案毛利高,中游本体制造毛利低。而具身机器人恰好具备打通上下游的潜力:一方面掌握本体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算法切入各类应用,从而实现利润结构的重新分配

灵巧手是连接这两个通道的关键接口他进一步解释道:从软件层面,大模型极大提升了任务理解与泛化能力;但硬件层面,如果执行端跟不上,就无法真正完成任务闭环。

这一趋势决定了:柔性执行能力将成为基本门槛。在他看来,夹爪在成本敏感、工况明确的任务中仍有一席之地,但其能力边界很明显动作主要局限在二维空间,很难实现复杂立体操作。而三指以上的灵巧结构,就具备更强的动作组合与自由度。

五指结构不仅是外形像手,更重要的是在控制精度、抓握稳定性、载重分布等方面具有多维性能提升。倪华良说,每多一个指头,挑战的是控制算法,但换来的是整个机器人的任务扩展性。

他认为,未来在人形机器人中,至少三指以上的灵巧结构将成为“标配”,而五指形态有望成为任务泛化的重要推力。

现实也正在验证这一方向。过去一年,傲意灵巧手的出货量显著提升,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基本2。尤其在人形机器人客户中,覆盖率已处于行业前列。

“从样机测试走向批量部署的趋势非常明显。”倪华良说,“以前大家是‘看看能不能用’,现在更多客户开始谈‘能不能交付、能不能部署’。”

至于行业何时爆发?他认为不宜轻言“拐点已到”,但供需两端的积极信号已经浮现。“我们明显感受到客户的采购意向更聚焦了,市场确实在向‘可交付’逼近。至于具体节奏,还取决于大模型能力、算力成本、硬件成熟度等多个变量。”

“从傲意的角色来看,我们是具身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上游模块厂商。”他说,“我们的发展将与人形机器人的崛起高度绑定。也正因此,我们对灵巧手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它不只是‘像人手’,更是支撑具身智能真正走进现实世界的关键。”

图片



推荐阅读

超35款!一季度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超80亿!一季度人形机器人融资情况盘点

超20家-联盟近期新入会企业一览

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

本体企业

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云深处科技

开普勒|亿嘉和|科沃斯|帕西尼|数字华夏

众擎机器人|睿尔曼智能|艾比仿生|越疆机器人

威迈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赛博格机器人

供应链企业

高通|步科|银轮股份|伟创电气|台达|芯明|阿普奇

微亿智造|华盛控科技|坤维科技|纽格尔|道氪云

澜兔数界|力准传感|缇基彼|无穹创新|灵巧智能

睿芯行|集和诚|科峰智能|灵猴机器人|思岚科技

终端企业

富士康|欣旺达|泰山体育|润新机械

豪森智能|南京市保|中广核检测|金旺智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小小科技|天奇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