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梁正、孙磊华:AI向善,如何从共识到行动?
- 2025-07-30 20:23:3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梁正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作者
梁正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孙磊华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进行敏捷治理,让规则与技术同频共振
面对速率失配,“先定规则、再行技术”的传统线性路径已难奏效。而敏捷治理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将规则本身视为动态系统,与技术曲线同频共振。可将风险议题划分为红线、观察、实验三类。红线领域,如大规模生物识别滥用、致命性自主武器等,应确立最严格的国际硬法,确保底线不破;观察领域,如生成式内容版权争议等,可先以行业公约、技术标准为过渡,待条件成熟再硬化为法规;实验领域,如新兴算法的伦理评估等,则通过监管沙盒、开源评测等方式,为技术试错留出空间。软硬法协同的核心,是让规则保持弹性。
设立安全护栏
这相当于大国AI冷战的“核热线”。地缘政治的寒意不会一日消散,但AI安全议题的紧迫性又要求主要大国至少保持最低限度的沟通。“安全区”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折中方案,它不触碰主权敏感地带,却在技术层面设置共同护栏。历史经验表明,即使在冷战最紧张的时期,美苏也能就核热线达成协议。AI“安全区”的政治难度远低于核裁军,理应成为大国理性选择的优先项。
创建多元网络,以分层共治防止寡头垄断
多元网络回答“谁有资格制定规则”。国家掌握强制力,国际组织提供中立平台,企业拥有工程化能力,科学家负责技术评估,公民社会守护价值底线。可行的做法是将治理议题分层,即战略层由国家主导,标准层由国际组织牵头,实施层由企业与科研机构承担,监督层由公民社会补充。这样既可避免“政府失灵”,也可抑制“市场失灵”,更可防止“专家独断”。
坚持能力共建,把“规则接受者”变成“共创者”
能力共建的核心,是让发展中国家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共创者”。一是建设完善开源生态,二是探索共建专项基金,三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能力共建是投资而非慈善。当更多国家拥有参与治理的能力,全球AI系统就能吸纳多元文化与价值,从而减少偏见,最终反哺技术领先国自身。
AI正在逼近一个临界点,它不再只是人类手中的工具,而可能成为与人类共存的“新物种”。这一前景使得治理议题从“如何控制技术”升级为“如何与技术共处”。共识已有,缺的是行动。行动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算法迭代、每一项监管试点、每一次跨境协作的细节里。让技术回归人本,让治理回归公共性,让合作超越零和,这不是理想主义的口号,而是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唯一可行路径。
(梁正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磊华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