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7月27日下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与治理:共赢与共治之路”论坛在上海阿里巴巴徐汇滨江园区隆重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协同建设,倡导以“共赢”理念推动技术红利广泛共享,以“共治”路径回应跨国治理需求,促进人工智能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发展。

资讯配图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会顾问、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大学校长奇利齐·马瓦拉(Tshilidzi Marwala),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邹肖力,美国微软公司前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网络安全官李慧镝等嘉宾出席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主持。本次论坛包括开幕式、报告发布、前沿分享、炉边对话、成果发布、赛事启动、圆桌对话等环节。

资讯配图

梁正主持论坛

李萌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处于关键时期。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智能的有效治理、健康发展与国际合作,注重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研发项目中将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同步部署,现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治理机制,坚持倡导性原则和约束性规制同步同向发力,并在基础层得到积极响应。面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要让“模型初、性本善”,要加强开发者的教育和约束,要依据行业特点,确定治理和防范的方式与重点。最后,李萌强调,我们要树立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成长的理念,学会相互适应,让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

 

资讯配图

李萌致辞

邹肖力在致辞中指出,论坛主题“共赢与共治之路”深度契合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两大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共赢和共治之路?”、“如何走向共赢和共治之路?”。中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构建。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致力于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智能红利,也愿与发达国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推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全球发展。邹肖力强调,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全球必须开展合作,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之间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打压遏制没有出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愿组织更多专家对话,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

 

资讯配图

邹肖力致辞

奇利齐·马瓦拉(Tshilidzi Marwala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成为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灯塔。联合国大学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的承诺,并在今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建立联合国人工智能中心奠定了基础。当前,人工智能全球发展与治理正面临关键挑战与机遇。面对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国际合作与透明、负责任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宣布启动“人工智能未来创新”,鼓励全球年轻创新者为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问题提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最后,奇利齐·马瓦拉呼吁全球各国携手合作,确保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一技术造福全人类。

资讯配图

奇利齐·马瓦拉(Tshilidzi Marwala致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发布了《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多元主体在国际交往互动中正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围绕发展、安全和公平三大维度开展人工智能治理实践的基本共识,但是国际共识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共识脆弱性、约束力不足及实施差距较大等问题。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一年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最新进展,强调国际社会正从理论探索向务实行动转变。面向未来,报告建议人工智能治理应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建立大国间合作的“安全区”和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协作网络,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类福祉。

资讯配图

薛澜发布研究报告

李慧镝作了题为《筑智能云网共赢数智未来 促智能向善共对全球挑战》的前沿分享报告。李慧镝指出,智能、算力、数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成式AI为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经济社会,带来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变革、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涌现、新型智能化技术促进普惠平权等战略机遇,也伴生训练数据质量不佳、深度伪造问题凸显、协同治理隔离、资源分布不均等系列风险与挑战。实践中,中国移动坚持智能向善,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造普惠的信息新服务,并致力完善坚实可靠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倡议“四共”——共筑数智基础设施互通体系、共享普惠信息新智能服务、共建智能向善的智能生态、共创全球治理协同机制,携手弥合数据、算力、智能鸿沟,推动全球AI健康持续发展。

资讯配图

李慧镝作前沿分享报告

“炉边对话”环节,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主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顾问、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美人工智能二轨对话美方牵头人、美国微软公司前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围绕未来人机关系、中美人工智能合作等主题作深入探讨。

资讯配图

薛澜主持炉边对话

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回顾了中美就人工智能展开非正式对话的历史背景,并强调这一进程源于几年前基辛格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会面。蒙迪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系统性影响,不仅改变人类认知和组织方式,也正在推动人类与智能系统之间关系的重构。他认为,人类正处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将经历“工具使用”“共存”到“共进化”三个阶段。他特别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不再仅是由人类操控的工具,而是一个需要以“伙伴”方式对待的新型智能系统他呼吁,应为这一演化过程建立稳定的合作框架,尤其需要中美之间开展建设性的制度对话,以减少误解、规避风险,共同引导人工智能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资讯配图

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出席炉边对话

崔天凯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社会与政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之间更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强沟通与协调。他强调,虽然中美在制度和利益上存在分歧,但面对人工智能这样的全球性课题,双方有必要以更具全球视野的方式开展合作。他表示,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不应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导逻辑,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可持续、面向未来的治理体系。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其最终的方向仍取决于人类自身所作出的选择与努力。

资讯配图

崔天凯出席炉边对话

双方一致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应坚持包容性与合作性原则,推动多边对话机制建设,增强公共利益导向。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通过协作探索有效路径,展示即便存在竞争也可以实现共治共赢的可能性。他们强调,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策和制度创新,更需要坚持人类共同价值,努力成为更具远见与责任感的行动者。

资讯配图

炉边对话

随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主持成果发布环节。由薛澜教授担任总主编,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牵头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丛书》正式发布。本次发布包括《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汽车》四本著作,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我国金融、政务、教育、汽车四大领域的应用实践,展望技术赋能产业的发展方向。策划单位代表、之江智慧场景研究中心主任陶海清,出版方代表、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总编辑刘理晖,编写单位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涛分别介绍了丛书的策划、出版和编写情况。

资讯配图
上方:肖茜副院长(左)、陶海青博士(右)
下方:刘理晖副总编辑(左)、孙玉涛教授(右)
发布仪式上,研究院院长薛澜、副院长梁正、肖茜,秘书长鲁俊群,以及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良,上海移动副总经理葛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党委书记闫丽莉,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周志峰,百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涛等嘉宾共同登台见证丛书发布。
资讯配图

“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丛书”新书发布

论坛上,“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2025全球青年AI未来创新赛AI for SDGs 2025 Global Youth AI Future Innovation Competition”正式宣布启动。本届大赛选择“生态环境与绿色转型挑战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Green Transition Challenges作为主题,联合国大学全球人工智能网络发起主办,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北欧创新中心联合承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作为唯一学术支持机构启动仪式由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黄京波主持北欧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武洁作为代表分享赛事情况。她指出,此次大赛共设立气候变化适应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清洁能源Clean Energy、欠发达国家可持续转型AI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四大赛道,围绕极端气候预测、智慧农业、生态保护、智能电网、能源材料研发、循环经济与智能制造等关键议题,鼓励青年开发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与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赛事启动仪式的最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黄京波、北欧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武洁共同登台,宣布本届赛事正式启动


资讯配图

黄京波主持赛事启动环节

资讯配图

武洁介绍赛事安排

 

资讯配图

“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2025全球青年AI未来创新赛”启动仪式

“圆桌论坛”环节由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熊榆主持。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黄京波、马来西亚副首相特别事务官王晓庭、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周志峰、Stability AI 联合创始人赛勒斯·霍德斯(Cyrus Hodes)及国际人工智能治理联盟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 Higgins CBE同台对话。五位嘉宾直面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挑战,就如何平衡AI创新与风险展开交流,共谋构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架构的可行路径,为现场与线上观众奉献了一场思想密度极高的巅峰对话。

资讯配图

熊榆主持圆桌对话

黄京波从联合国视角出发,强调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在于“包容性”——人工智能发展不应让任何一个人落后。她特别关注最脆弱群体在AI就业冲击与环境代价中的真实痛感,提醒如果忽视这些群体的需求,再精密的框架也将流于空谈。她认为联合国的最大价值在于促成各方共识,包括政府、民间、媒体、企业、个人等,最终把人工智能向善融入每一行代码、每一条法规,让每一次算法迭代同步转化为普惠机会与可持续未来,使AI成为惠及全人类的公共品。


资讯配图

黄京波参加圆桌对话

王晓庭从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双维度指出,当前AI治理框架的最大缺口在于“包容性”不足,深度伪造、人工智能诈骗、关键基础设施受攻击等跨国界风险与各国监管步调不一、标准碎片化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她介绍马来西亚正积极参与国际论坛,倡导符合“伦理、包容、互惠”原则的人工智能发展,作为东盟创始国寻求区域合作设立反映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的标准。她坚信,区域和全球治理必须联结,确保创新不会以牺牲安全伦理或主权稳定性为代价,呼吁各国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让治理节奏与技术演进速率相匹配。

资讯配图

王晓庭参加圆桌对话

周志峰基于企业实践视角指出,当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高度割裂,各辖区标准参差、步调不一,而这次人工智能浪潮由科技公司主导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责任不应仅限于创新本身,必须考虑生态系统以及在治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目前各方对治理的定义存在很大差异,不应过多讨论立法和法律,而应首先创立共识,其次开展包括政府、业界、科技界、消费者等的协作。他强调,最终的共识应该是认识到AIAGI不只是工具,而是会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革新,只有当治理成为可复用的公共基础设施,企业才能在开放生态里持续创新。

资讯配图

周志峰参加圆桌对话

赛勒斯·霍德斯(Cyrus Hodes提出,通用智能在认知能力上正逼近甚至即将超越人类,人类首次需要与“外星智能”共存,这使得人工智能治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他高度赞赏中国及上海率先直面这一议题,强调亟需沟通和融合现有人工智能治理框架,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实时共享风险、快速迭代规则,否则人类将被自己发明的“新物种”甩在身后。他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强调人工智能治理不是短期议题而是非常严肃的长期挑战,需要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

 

资讯配图

赛勒斯·霍德斯(Cyrus Hodes)参加圆桌对话

约翰·霍金斯(John Higgins CBE特别指出,当前主要问题是国家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美国更多想要赢得人工智能竞争,欧洲有更多相关讨论,中国也在努力建设框架,但彼此缺乏协调。他强调治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行为上的对齐,而目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指令和方向。他表示,人工智能治理讨论往往只见政府与企业,却听不见国际组织的声音,呼吁将相关国际组织推到前排,由它们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建设,只有当国际组织奠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框架并证明其可信性,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社会福祉,推动人工智能以符合伦理的方式发展。

资讯配图约翰·霍金斯(John Higgins CBE)参加圆桌对话

从联合国的包容性愿景到国家层面的区域合作,从企业的生态责任到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从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到人类与“新物种”共存的哲学思考,与会嘉宾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核心共识:人工智能治理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球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打破治理框架的碎片化现状,建立包容、协作、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公共品,而非少数人的特权或威胁。

本次“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共赢与共治之路”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和政府代表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治理,推动全球AI合作的深化与发展。本届大会现场注册观众数超过500人,全球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踊跃报名参与。会议在清华大学视频号、清华大学抖音、清华大学微博、腾讯科技、搜狐科技以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大会直播观看人数累计接近50万,广泛的覆盖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和关注者,得到国内外各界普遍关注与高度评价。



2025WAIC合集



资讯配图


关 于 我 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