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为什么大富翁们又开始扎堆办大学?
除了图名,还有什么理由?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张钰铮
编辑方婷

人一旦发了大财,除了掏钱办希望小学,还能办什么?答案是再掏几百亿,办大学。 

靠农夫山泉卖水发财的钟睒睒,要和杭州政府一起,办个钱塘大学,“一所中国没有的大学”;“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福州办了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芯片首富”虞仁荣,办的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资讯配图

为什么大富翁们又开始扎堆办大学?除了图名,还有什么理由?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资讯配图

企业家要办什么样的大学?

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企业办学和企业家办学。

企业办学,目的明确,方便给自家企业招人,提前进行技能培训。比如吉利办了七八所学校,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基本上是生产基地在哪,学校就办在哪儿,主攻汽车工程,研究生、本科、职高全覆盖。

资讯配图

而企业家办学,更多的是想回馈社会,给自己留个好名声。老板们一画饼就是从0到1、对标斯坦福、招生分数线要排全国前五,但要实现这些,资金、师资力量、同地方政府的合作,都得到位,还都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对比一下几所985高校今年的预算。

资讯配图

曹德旺砸的100亿才刚够维持厦大一年的开支,钟睒睒的400亿倒是能多撑几年,只是农夫山泉近5年的净利润加起来才440亿,老钟挣得可能都没钱塘大学花得快。

资讯配图

所以企业家办学,虽然调子高,但在办学定位上都是“小而精”。从自己扎根几十年的行业入手,主攻高端制造业,这一点从福耀和东方理工的院系设置上就能看出来:

老曹的福耀专攻材料和能源,搞芯片的老虞则钟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这种未来大方向两家都有,同时还会限制招生人数,福耀年初说今年要招100人以内,等到正式的招生简章出来,人数直接砍半儿。

资讯配图

要知道这所大学老师有300多个,院士都有15位,挖来的校长王树国在C9联盟担任校长长达22年。这堪称豪华的师资阵容,6对1的精品教学,学费定价不过5460一年,在初创阶段如果能挤进这所大学,的确是可以吃到一波小红利的。

刚刚结束的招生,最低投档线就已经超过了厦大、哈工大这种老牌名校,校长一个个亲签录取通知书,排面拉满。

接下来再算一笔账,这些富豪办大学,赚钱吗?

以50个生源招满来算,福耀科技大学一年能收到的学费也就不到30万,大概只够支付一到两个教师的人力成本。

资讯配图

所以这几位大佬的民办高校都是非营利性的,也只有非营利性民办大学,才能接受政府的扶持资金、税收和用地优惠。比如老虞的宁波东方理工除了自己投入的300亿,还有来自宁波市政府的160亿出资和2300亩规划用地,退一万步讲,如果未来企业家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学校运转,地方政府也能起到扶持和托底作用。

资讯配图

企业家办大学

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吗?

最后,最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再大的企业家,也有落幕的时候,再鼎盛的生意,也可能进入下行周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富一百年,但教育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事。未来大佬没了,大学还能在吗?

基于在国内,企业家办学这事儿实在是太新了,我们把参照系再放远一些,先来看看国外的情况。

资讯配图

利兰·斯坦福、简·斯坦福和他们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

美国斯坦福大学,也是个私立研究型大学,创始人利兰·斯坦福夫妇,在淘金热中靠修铁路起家。1885年,他们15岁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在一次旅行当中不幸得了伤寒早逝。为了纪念儿子,斯坦福夫妇捐出了全部身家打算办所大学。

经过6年时间筹备,斯坦福大学才正式对外招生,所以斯坦福大学的全称是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小利兰·斯坦福大学

只不过,利兰·斯坦福过世之后,他上千万美元的遗产因为卷入诉讼而被冻结。斯坦福大学直接陷入财政危机,连老师工资都发不出来,妻子简·斯坦福不惜变卖自己的珠宝来维持大学运转。

直到六年后资产解冻,斯坦福大学才算度过危机,而后续跻身世界名校。

同样和利兰·斯坦福的远见紧密相关,他从创立学校初始就设立了独立法人资格的理事会,并给了理事会大学的土地和资产所有权,这样就能和他自己的财产分割开来。而且,他明确要求不能出售这些土地,所以大学就决定把这些土地长期租给高科技公司;同时还鼓励自家老师和学生在这些土地上创业,这不仅给斯坦福大学带来了租金收入,也催生了那个举世闻名的“硅谷”,可以说是产学研良性循环的最佳案例。

资讯配图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企业家办学的情况。

很多人印象里,我们的民办学校都是收高额学费的大专为主,很少有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出资创办)这种世界级的大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厦门大学就是著名华侨陈嘉庚1921年出资创办的。

后来因为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周转困难,无力维持办学,将学校无条件捐给政府,厦门大学才正式改成了公办。

而我们今天主要聊的这三位富豪办学,不管企业家的初衷是什么,未来能注资多少年,当下他们都在推进一件艰难而且了不起的事。

资讯配图

毕竟,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创办一所大学,而是在摸索,如何用企业家的资源优势,快速且高效地转化学术界成果,这恰恰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最需要的一块拼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