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快撑不住了
- 2025-07-29 21:30:00



这个暑期,《酱园弄·悬案》《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你行!你上!》《戏台》轮番登场,宣发铺天盖地,电影院依然灯火通明。一些热门场次座无虚席,排片表也在竭力营造“档期回暖”的气氛,仿佛电影市场正在恢复元气,进入旺季。
可走进影院才发现,热闹只是表象。非核心时段,许多影厅空空荡荡。

《你行!你上!》《罗小黑战记2》《长安的荔枝》电影海报
有观众晒出工作日晚上走进影院的照片,整个影厅里只有她一个人。她只敢坐在最靠近门口的位置,银幕上的对白在空厅中回响,一个突如其来的特写就能被吓得倒吸一口凉气。
数据印证了这份直观的冷清。
截至7月23日14时,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仅为42.97亿元——距离整个档期过半,尚未突破50亿大关。
而疫情前的2019年暑期档总票房为177.78亿元,2015—2018年间也普遍保持在120亿以上。今年的票房甚至连这些数字的一半都没达到。

2015-2025年中国暑期电影票房对比图 / 盐财经诺言 制图
虽然《长安的荔枝》在上映首周表现较好,六天累计票房突破3亿元,但并未带动整体市场走热,更多影片票房平平、排片也迅速缩水。
这不是个别现象。
从今年3月以来,全国电影院场均人次徘徊在2至4人之间,0人空场率一度接近40%,甚至有的影院连续几小时都没有一张票卖出。大片上映时能撑得起一阵排片,但热度一过,就迅速跌回冷清的常态。
更尴尬的是,影院还在继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546家影院,全国营业影院总数突破1.3万家,银幕数量逼近8万块,创下疫情以来新高。

全国营业电影院的数量突破1.3万家/图源:pexels
影院数量在扩张,而观众却在持续流失。
这种看似繁荣的假象,在上半年的整体数据中也有体现。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一度接近疫情前的历史峰值。但其中超过一半的票房(160.9亿元)来自2月的春节档,而这又几乎全依赖《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影片。它一骑绝尘,独占52.8%的春节票房。过了高峰,3—6月的票房连续四个月低迷,没有一个月突破20亿元。
在表面繁荣下,行业正陷入一种结构性的深寒。过去还能靠春节档、国庆档或某一部超级爆款支撑的数据,现在也越来越难掩盖其他档期的冷淡。当观众不再愿意走进影院,当电影公司不敢轻易启动新项目,电影行业所依赖的整个内容生产链条,也在悄然松动。
从银幕到资金,从票房到创作源头,这场寒意,早已不是短期的波动那么简单。它关乎影院生死,也关乎一个行业未来的生长方式。

哪吒之后,集体哑火
今年的暑期档开局,对于电影人和观众来说,都意味着类似的落差体验。尤其是备受瞩目的电影《酱园弄·悬案》。
这部电影由陈可辛导演,邀请了章子怡、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等一线明星加盟,耗时8年筹备,上映前就被业界寄予厚望。然而,截至7月16日,其影片豆瓣评分仅5.7分,总票房也只有3.74亿元,离爆款甚至回本都相差甚远。业内人士扼腕叹息,观众们更是大失所望。

《酱园弄·悬案》剧照
不仅《酱园弄·悬案》的口碑翻车,在暑期档的开端,整个6月的总票房也只有19.1亿元,创下了十年来的历史最低。
对于电影院来说,暑期、春节和国庆,是撑起全年收入的三根支柱。每个档期失守,都会让影院的现金流迅速吃紧。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影院行业已经没有多少余粮可以耗。而如今,观众退场,大片哑火,影院更是被推向悬崖边缘。
影院是靠什么赚钱的?大多数观众以为票房越高,影院就赚得越多,但实际上,这个链条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电影每卖出100元的票房,首先要交8.3元的税费和专项基金,剩下91.7元才进入分账环节。
按行业常规,影院和院线拿的占比最多,通常规定不超过57%,片方和发行公司的分成则不低于43%,片方再扣掉发行代理费、制作成本等费用,制片方最终进账往往只剩三成出头。

图源:差评X.PIN
这套机制曾经在票房高增长时期还能维持平衡,可如今,没有足够的观众支撑票房总量,影院的分账也就没有分头。
更要命的是,影院的运营成本却一分不少。租金、人工、水电、设备维护,这些钱每天都在烧,而观众却越走越远。
这让影院经营者进退维谷。他们不能像餐馆那样暂时歇业,也不敢关门太久,否则排片就会被边缘化,连老客户都保不住。很多中小影院老板只能靠副业“回血”,卖爆米花、饮料、小吃,尽可能抬高附加消费。
于是,《哪吒2》这样的爆款变得异常重要。2025年春节档,这部影片拿下154亿元票房,主控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飞涨,一季度利润直接超过去年全年。而从分账数据看,影院们才是最大赢家。在139.78亿的分账票房中,他们拿走了52.27%,共73.06亿。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部电影的爆与不爆,直接决定了影院的生死。有爆款在,行业仿佛一下子就复苏了,连带着联合出品、发行、上下游公司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但问题是,这种“靠天吃饭”的结构越来越危险。2025年上半年,破亿票房的新片只有23部,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哪吒2》一部,其余几十部影片加在一起,还不敌它的零头。电影行业变成了超级爆款独大,其他影片集体哑火的“一锤子买卖”。
结构性的亏损也随之而来。
今年6月15日,光线董事长王长田在上海电影节上就曾直言,中国的票房分账制度极不合理:

光线董事长王长田
“100块钱,我们片方只能拿到三十八九块钱,去掉发行宣发成本后,投资方和制作方拿到的大概在33%。100块钱我们拿到33块钱,怎么维持行业基本的投入?
每年电影行业整体亏损可能达上百亿元,导致社会资本投入中断,很多影片在拍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
而那些压错片、押注失败的公司更是血本无归。比如出品《蛟龙行动》的博纳影业,2025年第一季度就亏掉了近10亿元。
但一个行业如果只能靠爆款维系,没有稳定的内容供给和健康的分账机制,再多的《哪吒2》也只是杯水车薪。

被抛弃的中国电影工业
在今年上半年,电影行业最常提及的一个问题是:“观众去哪儿了?”
从官方数据和行业舆情来看,观众正在离开电影院,而且,离开得比想象中更快、更彻底。灯塔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4年有57%的观众全年只看了一场电影,而25岁以下年轻观众的占比已降至21%。要知道,这些都曾是最爱扎堆看片、为爆米花电影欢呼的主力人群,他们正在告别电影院。
而这是消费者集体性的长期失望所累积的结果。
许多电影人习惯性地将问题归结为外部因素,比如短视频分流、宣发不给力,甚至怪观众口味变化太快。但实际上,当翻看过去几年真正的爆款影片,《周处除三害》《封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依然能在多元娱乐选择中争得一席之地。这说明,观众并没有放弃电影,而是放弃了那些“不值得走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
电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没人看”,而是“拍得不好看”。真正的问题根源,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疲软。
首先,创作者本身就在流失。导演黄建新曾说,现在青年电影创作者的票房压力很大,他们普遍缺乏容错空间,不得不在创作中考虑实际的商业回报。只要拍一部失败的电影,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头部导演则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一部影片动辄上亿预算,却并不等于能拍出好故事,《酱园弄·悬案》就是例子。
在算法、流量主导的时代里,内容不再是电影的第一位,演员间的话题热度、题材是否迎合大众、营销话题是否能引爆,反倒成了优先考量。久而久之,真正有创作潜力的人要么转投长视频和剧集平台,要么彻底脱离影视行业。
而即便项目立项,资金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据拓普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备案影片数量同比减少超过两成,实际上映的新片也减少了16%。从中小体量项目先被淘汰,到后来大公司也撑不住,一批片方因资金链断裂裁员、退出。

2025年全国备案影片数量同比减少超过两成,实际上映的新片也减少了16%/图源:拓普数据
一位有着8年电影宣发经验的赵默对盐财经记者说,这几年,她亲眼见证了不少公司“扑了两三个项目就没钱了”。而越是大制作,越是想“赌一把”,一旦票房不及预期,崩塌速度也更快。
这种对大片的执念进一步影响了排片制度和投资人信心。电影院为求稳,只选最能赚钱的片子排最多场,票房未达预期的影片被迅速下线。结果资金越来越集中、类型越来越单一,观众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会反过来影响创作。”导演黄建新指出,产业缺乏宏观布局,只看眼前盈亏,注定走不远。
此外,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成本在上升,产能却在下降。万达电影董事长陈祉希曾表示,如今1.2亿元都未必能拍出一部合格电影,新一批导演希望挑战工业水准,但拍摄周期也从18个月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这种不匹配让市场供需错位,也加剧了观众对影院内容的失望。

万达影城/图源:万达电影
观众的内容消费需求其实并没有减少。网络视听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0.74亿,短视频日均观看时长超过2.5小时,微短剧市场规模更是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同年内地电影市场总值。在这个信息密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电影长时长、慢节奏、需要专注的特点,反倒成了劣势。
同时在线下,观众的娱乐形式也愈发多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同时,家庭观影设备的升级也让“看电影”这件事不再专属于影院。高分剧集、流媒体院线同步上线,让“在家看大片”成为不少人默认的选择。
中国电影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行业内部的封闭结构、资源错配和内容生产机制的老化,又使得它难以迅速调整。赵默说:“很难不心灰意冷,(我)觉得电影可能真的被观众抛弃了”。

破局、转型、争夺观众
但电影,其实并未真正离开,只是它过去那种被仰望、等待的样子,正在被改变。
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寻找更稳定的路径。比如,光线传媒在今年4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宣布,不再把自己定义为“高端内容提供商”,而要成为“IP创造者与运营商”。他们不再只押宝电影票房,而是将重心转向动画产业,构建了以哪吒、姜子牙等中国神话为核心的IP矩阵,并延伸至游戏、周边、主题乐园等业务,用一套更完整的IP链条来摊薄风险。
万达电影则把重心放在电影院本身。他们尝试让影院变成一个更复杂的消费场所,增加了扭蛋机、自研饮品、IP联名商品等消费项目。这种方法不一定能提升观影人次,但可以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也能为影院创造新的收益模式。
横店影视也在调整。2025年上半年,公司旗下水吧的自制饮品收入同比增长28.03%。部分影城内部引入了潮玩品牌“玩具梦工厂”,销售卡牌、手办、二次元衍生品。在票房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影院对非票务业务的依赖正在上升。

横店影视近三年的营收情况/图源: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更激进的做法是直接离开电影行业。欢瑞世纪曾经以《古剑奇谭》《青云志》等古装剧为人熟知,2024年正式进入短剧赛道。当年,公司营收为3.85亿元,同比增长14.6%。2025年第一季度,短剧与艺人经纪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电影相比,短剧的制作更快、回款更短、题材更灵活,能迅速适配移动端和社交平台的传播逻辑。
这些方向变化的背后,指向同一个问题:
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形态,正在失去支撑自己产业链的能力。在观众注意力分散、消费习惯改变的当下,它不得不与其他业态融合,重新争夺观众的时间。
但内容依然是电影行业的根基。一些体量更小的作品,依然能在特定群体中获得回应。
2024年3月,《周处除三害》在大陆上映。这部成本约为1000万人民币的影片,没有流量演员,没有热门档期,没有大规模宣发,却最终收获了超6亿人民币票房,成为近年来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的票房第二。事实证明,仍有一批观众在寻找值得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周处除三害》剧照
“不是没人看电影,是没有电影可看。”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出现,足以说明,观众只是不再愿意为“烂片”买单。那些只会靠题材、靠营销、靠排片堆出的电影,在当下越来越难以生存。
但好电影依旧有价值。很多人都曾在电影院里哭过、笑过,或者被某个镜头击中记忆。两个小时的沉浸式观看,能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嘈杂与焦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电影是一种商品,但从来不只是商品。它承载的不只是叙事和影像,还有情绪、经验、记忆和讨论。一次观影,往往也意味着一次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对话。
在这个节奏加快、内容过载的时代,它也许不再是某一代人的主流娱乐,但对于仍愿意走进影院、愿意讲故事的人来说,它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赵默为化名)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