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策划一次旅行或写一份报告,我们常常打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浏览器标签页。
在航班比价、酒店预订、资料查询之间反复横跳,感觉自己像个高效的多任务处理器,但实际上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信息的筛选和切换上 。
几十年来,浏览器的核心体验,「打开标签、搜索、阅读、重复」,几乎没有变过 。今年不少 AI 浏览器想要重新改变过去的上网交互体验,今天微软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浏览器。
资讯配图
微软在 Edge 浏览器推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性功能:「Copilot 模式」,它将 Edge 从一个传统的网页浏览器,彻底改造为一款「AI 原生」的浏览器。
微软说这不再是侧边栏放个聊天框,而是一种全新的网页浏览方式。它希望 Copilot 能够成为你的「浏览智能体」,一个能看懂你所有打开的标签页,帮你总结、对比,甚至未来还能替你预订行程、处理琐事的全能助手。
但体验下来,我们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有方向感的尝试,而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目前,Copilot 模式仍被视为一项实验性功能,还在测试迭代中。在测试期间,这项功能是完全免费使用(未来可能会是付费订阅),而使用 Copilot 模式需要用户自愿选择加入。
副驾驶模式上线,Edge 也是 AI 浏览器
开启 Copilot 模式之后,最直观的感受,Edge 的新标签页变成了一个极简的 AI 入口。用户可以像在 ChatGPT 里一样提问、让它理解网页内容、发起操作,甚至尝试完成任务。
资讯配图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和此前那个驻扎在侧边栏、只会聊天的 Copilot 不同,这次微软改了个「系统级」的位置,把 Copilot 提到了浏览器地址栏左侧。
根据微软官方的博客介绍,全新的 Copilot 模式为 Edge 带来了崭新的标签页、跨越标签页的全局上下文浏览、能够动手处理各种任务的 Action 操作功能。这不再是简单的嵌入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重塑整个浏览器的交互方式。
标签页就是 AI 入口
传统的新分页被一个极简的输入框所取代。这个输入框整合了聊天、搜索和网页导航。
输入要查询的内容之后,对比之前的 Edge 直接搜索,现在的 Copilot 会根据已打开的标签页,试图预判你的意图,让你更快地开始任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点击。
资讯配图
还是提供了在侧边栏打开。
此外,Copilot 也不再是像侧边栏那样会侵入网页显示的内容,而是以一种更便捷的方式随时待命。同时提供了一些灵感来自 Copilot 的主题,或者使用 AI 生成个性化风格的主题。
完整的浏览器上下文
这可能是 Copilot 模式里最具吸引力的功能。在获得用户的许可后,Copilot 能够「看到」并理解你所有打开的分页内容 。
通俗来说就是,以前的 Copilot 只能获取我们当前正在浏览的网页信息,现在的 Copilot 能够获取整个浏览器的信息,所有打开的标签页它都能获取到。
在微软官方给出的演示案例中,用户正在为下一次旅行做计划,在不同网站上打开了三家民宿和两家饭店的分页。过去,我们可能需要自己来回切换,记住价格、设施和位置。
现在,直接在聊天框里问 Copilot:「帮我比较一下这几个住宿选项,哪一个离海滩最近,有独立厨房,并且价格在每晚 1000 元以内?」。Copilot 会扫描所有已经打开的标签页信息,然后给用户一个清晰的比较结果和结论 。
不过这种「多标签页的上下文感知」依然是静态的,前提是你已经打开了那些网页。Copilot 本身并不会主动去搜寻、替你打开更合适的选项。但这也是我认为,它目前最接近「数字助理」的部分。
Action 能完成任务的操作功能
除了总结和对话,Copilot 模式新增了名为「Actions(操作)」的能力,支持用户通过语音或文字发起指令,让 AI 去「执行操作」。
目前,Copilot 也已经支持语音导航 ,对于不熟悉电脑操作的用户,或者行动不便的用户,确实更友好。我们可以直接对它说:「帮我打开几个页面,比较一下 iPhone 15 和 S24 Ultra」,Copilot 就会执行操作 。
微软还展示了即将推出的新功能,未来在获得用户对历史记录、甚至登录凭据的授权后,Copilot 将能执行更复杂的「Agent 任务」。
在演示视频里,我们只需说一句「帮我找个公司附近的桨板租赁」,Copilot 不仅能找到最佳选项,甚至还能查好天气、完成预订,并推荐防晒霜和教学视频 。
这就让 Copilot 不再只是「你提问,它回答」,而是像一个可以跟你并肩工作的助手,掌握上下文、持续接力你的任务流程
因为涉及到访问用户的浏览记录、操作意图,微软也强调,Copilot 只会在用户主动授权的前提下运行,并会通过明显的视觉标识提醒用户,Copilot 正在工作。
是噱头,还是效率革命
微软的设想确实很诱人,未来上网不再是我们亲自一个页面一个页面点,而是告诉 Copilot「我要订一个去东京的机票」,它就会理解你的需求、查好信息、比好价、帮你订好。
但是,我们体验了这个实验性的功能,发现它暂时并不是那么高效。Copilot 模式运转的前提仍然是需要用户主动的打开多个标签页,再由 AI 去「读取」内容,完成整理。
资讯配图
浏览器会自动获取当前打开的标签页,自动整理信息然后回答。
它并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主动行为,只是减少了「理解和筛选信息」这一步的认知负担。
资讯配图
Copilot 的 Action 功能在我的体验下并没有实际的帮助我前往对应网站进行操作
其次,Action 功能本质上还是一个「搜索触发器」,我们在体验时发现,它经常是帮我搜索了几个页面、整理了有关信息而已,具体的选择、判断、下单仍然需要我自己到对应的网页亲自完成。
海外科技媒体 TechCrunch 也在报道中提到,
如果你已经很熟悉 Booking.com 或 Kayak (在线旅行社平台)的操作,AI 的中间交互反而可能拖慢流程。尤其是 Copilot 目前仍处在测试阶段,很多任务还无法真正「一条指令到底」。
微软不是唯一一个尝试重塑浏览器的玩家。
谷歌前些日子宣布 Gemini 将深度集成进自家的 Chrome 浏览器,同时上线了能够对搜索结果进行总结的 AI Overview;并且正在开发一个可以接管 Chrome 并代表用户执行操作的 AI 智能体。
资讯配图
Google 浏览器 Chrome 的 AI 摘要功能
Perplexity 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 Comet,强调一站式的搜索问答;The Browser Company 在推出 Arc 之后,新的产品 Dia 同样取得了广泛关注;还有 Opera Neon、Genspark,以及可能来自 OpenAI 的挑战者等。
现在的 Copilot 模式也许像是一块新技术落地前的半成品,还需要更多次尝试、更多轮试错。
Dia 浏览器前几天更新了一个功能,是我们在和 Dia 对话的时候,如果点击聊天框里面的链接,它不会跳出新页,而是将网页内容嵌在对话侧边。
资讯配图
Dia 点击链接后不会离开当前的对话窗口
我打开了 Copilot 模式的 Edge 里面也试了试,点击链接依旧是跳出当前页、开启新标签,这很明显是破坏了聊天的连续性。
而 Dia 目前又还不具备 Action 类的「动手能力」,所以我想的是,AI 浏览器的终局形态还远未成型,各家还在摸索路径
而 AI 浏览器真正的挑战,或许不是堆叠功能、接入大模型,而是如何将这些强大的 AI 能力,以一种真正无缝、高效且不打扰用户的方式融入浏览体验。
Copilot 模式下的 Edge 走出了第一步,但这场关于浏览器未来形态的竞赛,还远未分出胜负。
资讯配图
WAIC 2025 APPSO 在现场,欢迎加入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