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电机:轻量化革命下的技术路径突破
- 2025-07-28 17:58:00
7月16日,上海时的科技与阿联酋Autocraft公司签署10亿美元订单,采购350架E20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创下中国eVTOL领域最大单笔意向订单纪录。而在这笔订单背后,一个关键技术支撑点浮出水面——占整机成本20%的电机系统,正在成为决定低空经济商业化的核心变量。
随着时的科技、亿航智能等整机厂商加速推进适航认证,中国航发动控所等机构研制的百千瓦级一体化推进电机已装机试飞,eVTOL电机行业迎来从技术攻坚到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点。(下图来源:CSDN博客,作者:北京航通天下科技有限公司,2024-11-11)

一、战略地位
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宏大图景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力应用场景,其规模化推广高度依赖动力系统的突破。
与传统飞行器不同,eVTOL采用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单机需配备多台电机。例如亿航智能EH216-S搭载16套电机,时的科技E20配备6台赛峰ENGINeUS智能电机。多电机配置直接推高了动力系统在整机价值中的占比,达到惊人的40%。
2030年国内eVTOL市场空间预计达到500亿元规模,对电机电控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更为宏观的预测显示,中国eVTOL累计需求量将达16316架,仅制造环节的市场空间就达623-1305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背后,是eVTOL应用场景的阶段性拓展:前期以应急救援和文旅观光为主,中期将延伸至城市空中出租车(占比超70%)和物流领域。(下图来源:铁观咨询)

二、技术跃迁
相较于新能源汽车电机,eVTOL电机面临近乎苛刻的性能要求。功率密度需达到新能源汽车电机的2倍,在缩小自重的同时提升输出功率,以增加飞行里程。
环境适应性要求更为严苛:需耐受海拔8000-12000米、温度-90°C~70°C的极端条件,并通过46种工况的静力与疲劳仿真验证。安全冗余设计是生死线——即使部分系统失效,电机仍需保留50%的功率输出能力确保安全降落。
结构设计上,一体化集成成为主流方向。某品牌电机将电机、电控、冷却系统集成一体,总重不足30kg,峰值功率125kW,支持2分钟峰值运行。
罗罗公司的升力电机采用横向通量结构,重量不到55kg却输出150kW连续功率和1600牛顿·米扭矩,通过三维磁通设计提升低速扭矩性能。
(下图来源:赛峰官网)

三、成本结构
eVTOL整机成本构成中,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占据半壁江山,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占20%-30%。具体到动力系统,电推进单元在整机价值量中占比高达40%,航电飞控系统占20%。
单机电机成本受构型差异显著影响:
多旋翼机型(航程30公里):适用于文旅,电机配置相对简单
复合翼/倾转翼(航程200-400公里):需更高功率电机,如E20使用的125kW级电机
规模化生产将改变成本曲线。2030年eVTOL电机前装市场将达131亿元,后装维修市场更达392亿元,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收益。(下图来源于网络)

四、头部竞逐
全球eVTOL电机竞争格局呈现分层化特征:
国际巨头:罗罗公司为Vertical Aerospace和Eve Air Mobility提供升力电机,正推进FAA适航认证
国内龙头:卧龙电驱布局航空电机领域,与中国商飞合作开发10kW-2000kW电动力系统,覆盖4-19座电动飞机
跨界企业:英搏尔与亿维特、亿航智能合作开发eVTOL电推进系统,将新能源汽车电驱技术迁移至航空领域
适航认证成为行业最高壁垒。目前全球仅有赛峰电气等极少数企业通过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适航认证。国内尚未有电机产品获得适航证,但卧龙电驱等已启动适航符合性验证,卧龙电驱更参与适航标准编写。(下图来源:亿航智能官网)

五、功率密度革命
提升功率密度是eVTOL电机进化的核心命题,头部企业正从材料创新和结构优化两翼突破:
材料端:
CoFe合金:磁密最高的材料,相比硅钢可提升功率密度20%-30%,已成为国外主流选择
非晶合金:降低铁损效率显著,适用于高速电机
碳纤维缠绕工艺:增强结构强度同时减轻重量,已在转子制造中应用(下图来源于网络)

设计端:
轴向磁通结构:体积较径向电机减少30%,功率密度提升20%,成为未来主流方向
集成化设计:将电机电控冷却系统“三合一”,能耗大大降低
800V高压架构:降低电流损耗,时的科技E20借此实现更快充电与更低能耗
罗罗公司开发的全新涡轮发电机功率重量比达4kW/kg,为混合动力eVTOL提供新选择。这些创新正推动eVTOL电机从传统圆柱形态向扁平化、模块化演进,以适应机翼与旋翼的紧凑空间。
六、趋势展望
eVTOL电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商业交付的关键转折。时的科技10亿美元订单显示,中东等高温地区对eVTOL轻量化需求迫切,将加速耐高温电机与半固态电池的应用。
据专家推测,市场将呈现阶段性爆发特征:(下图来源:亿航智能官网)

2024-2025年:适航认证突破期,中国航发动控所等机构加速取证
2026-2028年:规模化量产阶段,电机成本下降30%-50%
2030年后:后服务市场崛起,维修更换占产业链价值40%
技术路线将向两极化发展:倾转旋翼机型采用大功率电机(100kW+),多旋翼机型选用中小功率模块化电机。适航认证体系也将变革——电机单独取证(类似航空发动机)将减轻主机厂负担,中国CTSO草案已在编制中。

总部位于加州的MAGicALL为eVTOL行业提供了一套高度模块化的电推进系统,已先后被Airbus(CityAirbus NextGen)、Vertical(VX4原型)、Archer(验证机)等采用。电机系统具备以下技术特征:
集成化设计:电机与控制器合为一体,命名为MAGiDRIVE,便于飞行器设计集成。
内转子结构 + 中空轴方案:特别适用于需要变距控制的倾转电机。
风冷散热翅片设计:无需液冷系统,降低维护复杂度,结构紧凑。
高防护等级:部分型号支持IP67以上等级,保障飞行安全。
代表型号MAGiDRIVE 150最大功率可达150kW,扭矩达1200Nm,重量控制在35kg以内,功重比超过4kW/kg。

Joby是目前唯一进入FAA认证最后阶段的eVTOL公司,其电机采用外转子结构,扭矩密度高达8.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关键技术点包括:
外转子直驱结构:降低转速,提升桨叶扭矩响应,简化齿轮系统。
高功率密度设计:峰值输出236kW,满足其6旋翼垂直起降和巡航工况。
液冷散热系统:满足高负载、高频切换需求,兼顾可靠性和寿命。
Joby的“自研+自产”策略也为行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闭环模式。

倾转电机采用内转子+减速齿轮方案,兼顾扭矩与控制响应 模块化设计使两类电机共用95%的结构部件 功率密度约5kW/kg,结合精细的控制器设计实现扭矩响应优化 适用于双模式(垂起+巡航)场景
4. Vertical VX4:
由Equipmake过渡至MAGicALL,电机平台持续演化

图片:Syensqo 和 Leonardo共同为Vertical打造的碳纤维复合机身
Vertical在原型机阶段曾采用Equipmake公司定制的EPU系统,内置:
Halbach阵列磁铁 + 专有转子设计:提升电磁效率与扭矩密度
高集成电机 + 控制器模块
中空轴 + 散热翅片结构:适配倾转电机对转距与冷却的双重需求。
目前最新原型机电机被认为已转向MAGicALL,呈现出与VX4适配的新一轮架构优化。

采用内转子结构,结构紧凑; 风冷系统替代液冷方案,提升维护便利性; 满足适航级EMC、电磁防护、环境应力等要求; 最大功率输出100kW+,已被用于E20与eDA40等机型。

轴向磁通设计,结构扁平,适合于垂起场景 峰值功率57.6kW,扭矩220Nm,冷却方式为液冷 获得EASA CS-2适航认证,具备明确的工作限制边界 使用衬套隔振结构,改善Edgewise Flight下的振动适应性。
7. 沃飞长空 AE200:
国产外转子直驱路径初步成型

AE200是典型国产倾转+升力eVTOL布局,部分电机采用外转子直驱结构。结合卧龙电驱公开合作信息,推测出大概的设计方向:
外转子结构,省去减速机构,提升系统可靠性
适配5叶桨叶,响应性能优良
整体技术水平接近国际主流厂商产品。
在简化系统复杂度与提升功率输出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结合当前eVTOL主机厂与供应商在电驱系统方面的技术实践,可初步归纳出较为明确的发展趋势:
1.自研与外部合作两种模式并行推进。
部分整机厂(如Joby)倾向自建闭环体系以控制核心性能参数,而另一些企业则更依赖专业供应商(如MAGicALL、赛峰等)提供定制化电机模块。这种差异化选择往往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工程资源、适航经验和产品迭代节奏。
2.在结构设计方面,内转子与外转子两种方案均有实际落地案例。
外转子结构具备更高的扭矩密度,适用于直驱低速桨叶。
而内转子则有利于实现紧凑布局及变距功能,尤其在中空轴设计方面更具可行性。
3.驱动方式方面,直驱与齿轮减速配合使用,各有其优劣。
直驱系统结构简单、响应快速,但需依赖更大体积的电机本体。
减速机构虽可实现功率集中输出,但在重量、传动效率及冗余可靠性方面提出额外挑战。
4.热管理技术方面,液冷、风冷与油冷三种方式分别被不同企业采用。
液冷系统较为常见,适用于高功率密度平台。
风冷方案结构简洁,便于集成。
而浸没式油冷正成为高端电机中的新选项,具备更好的温度均匀性和冷却效率,适合长时间持续输出工况。
5.随着系统集成度的提升,控制器与电机一体化设计已成为主流趋势,减少了连接部件数量,提高了电气系统的可靠性与空间利用率。
6.针对倾转构型等特殊应用场景,中空轴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程样机中,用于容纳变距执行机构,提升飞控系统精度。
7.材料层面,电机壳体普遍集成散热翅片结构,配合高导热材料,以应对eVTOL典型飞行包线中存在的频繁热冲击与极端气候条件。
8.轴向磁通电机虽尚属非主流路线,但Pipistrel等公司已将其应用于EASA认证机型,显示出其在结构厚度受限或需高扭矩密度场景下的技术潜力。
9.多个主机厂开始在产品平台层面推动电机模块化设计,Archer的电机复用率达到95%,反映出标准化、通用化正在成为系统集成优化的重要方向。
10.不论自研还是合作开发,越来越多电机产品在设计阶段即对标FAA/EASA等机构的适航认证要求,体现出“适航前置”正在成为电驱系统研发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