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AspenCore主办的“2025(第六届)国际AI+IoT生态发展大会”在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大会主论坛“国际AIoT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英特尔边缘计算事业部AI首席工程师邵文简博士发表了题为《创新是AIoT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主题演讲,深入分享了AIoT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资讯配图


AI技术浪潮与历史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多轮浪潮。”邵文简博士在演讲中指出。

当前这一轮AI热潮始于2012年,当时Alex  Krizhevsky设计的Alex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准确率远超以往方法。此后,深度学习技术迅速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围棋(如AlphaGo)、交通(如车牌识别)、零售(如刷脸支付)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直至近年来兴起的ChatGPT等生成式AI。

邵博士强调,卷积神经网络并非全新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Yann  LeCun在贝尔实验室就开发了LeNet用于支票识别,并因此获得2018年图灵奖。本轮AI浪潮之所以爆发,关键在于两个因素:海量数据的积累和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

算力飞跃:从超算看AI发展

超算的发展最能体现人类计算能力的飞跃。1994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300亿次,而最新一期全球超算500强榜单显示,人类算力已首次突破EFlop(百亿亿次)门槛,并进一步提升至200亿亿次,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千万倍以上。

这种算力飞跃极大缩短了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从一小时缩短至几毫秒,显著提升了AI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

邵文简介绍,英特尔在全球超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超过72%的超算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目前,英特尔正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合作,打造下一代超级计算机“Aurora(极光)”,采用英特尔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与最新数据中心GPU。

数据积累与存储通信技术的发展

AI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以ImageNet为例,该数据集包含超过1400万张标注图像,为图像分类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数据的积累,离不开存储与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

上世纪90年代,磁盘容量仅为1MB左右,硬盘容量也仅数百MB,如今普通移动硬盘已达到TB级别,存储能力提升了超过百万倍。通信方面,5G的部署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并降低了延迟,为AI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AI模型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日益广泛

邵文简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AI技术的迅猛发展。自2012年以来,AI模型的参数量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增长到数千亿,例如从AlexNet到GPT-4的演进,不仅模型复杂度大幅提升,训练数据量和计算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

资讯配图

AI的应用场景已深入边缘计算领域,在资产与运营优化、设备状态监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人类健康监测等多个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AI将成为全球边缘市场的重要驱动力,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50亿美元。

AI演进的三个阶段:从辅助到自主

邵文简进一步阐述了AI发展的三个阶段:AI协同时代、AI增强时代和自主AI时代。

在AI协同时代,AI作为人类的助手,帮助自动化、简化并优化工作流程;进入AI增强时代,AI能够分析数据、提供洞察并增强人类决策;而在未来的自主AI时代,AI将作为自主代理,主动提出想法和策略,并在现实环境中自主执行,无需人类干预。

这一演进路径展现了AI从辅助工具向自主决策者转变的巨大潜力。

英特尔赋能边缘AI,推动技术创新

在边缘AI领域,英特尔也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邵文简介绍了英特尔如何通过低比特量化技术,在客户端和边缘端实现高效的AI推理;并通过Intel Core  Ultra、Intel ARC和Intel Multi-ARC等处理器,实现边缘端的AI微调与推理。

此外,他还展示了Intel Gaudi AI加速器在数据中心中的高性能表现,支持从70亿到6710亿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训练与推理。

具体产品亮点包括:

Intel Core Ultra 200H系列:面向轻薄笔记本,配备16个CPU核心和8个GPU核心,AI加速能力达99 TOPS,支持Gen 5  PCIe,TDP为28W或45W。

ARC显卡/Multi-ARC多显卡系列:基于XeSS  2技术,提供主流价位下的高性能体验(多显卡支持70B参数是业界主流),适用于多种AI应用场景。

Gaudi 2E PCIe扩展卡:高性能AI加速卡,配备96GB HBM2e内存,TDP为450W,适合大规模AI模型训练与推理。

展望未来,共创AIoT新生态

邵文简在演讲最后强调,随着AI向垂直领域和多模态数据的深入发展,其价值将不断提升。英特尔将持续加大在边缘AI领域的技术投入,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AIoT生态的繁荣发展。他呼吁业界同仁加强协作,共同探索AIoT的无限可能,共创智能互联的美好未来。

责编:Frank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