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10点

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十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列队待命

指示灯规律闪烁

工程师进行着最后的参数调试


当天下午

这支特殊的“服务军团”

正式进驻成都世运村

开启赛前实地测试




借助“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赋能世运场景供需对接活动的搭台,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务机器人,将亮相成都世运会,在世运村部署室内外配送、零售及巡逻四大类、共十余款机器人产品,形成覆盖村内主要场景的服务矩阵。这也是在成都世运会这项全球顶级综合赛事中,首次构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末端配送系统。



机器人军团集结

打造赛事服务“智慧末梢”

“这将是国际顶级赛事首次规模化部署末端配送机器人集群。”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凡科技”)市场总监刘翔,指着正在调试的机器人方阵介绍。成都世运村内部分布着越凡科技四大类共十余台机器人:6台室内配送机器人负责楼内垂直运输,6台零售机器人提供即时购物服务,2台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承担跨楼栋物资流转,还有1台巡逻机器人24小时保障安全


▲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列队待命


最引人注目的是曾服务过成都科幻大会、成都世园会的明星产品——零售机器人“小贩”。据介绍,它能在超大空间中主动巡游,通过语音和屏幕精准识别并靠近潜在顾客。机身搭载60种商品,用户轻触屏幕选择,扫码支付后对应商品即刻弹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成都世运会国际来宾,“小贩”的交互界面和语音已升级为中英双语版本。



紧随其后的是配送机器人主力军,它们早已是成都天府双塔、万象城等高端写字楼的“熟面孔”。用户在工位下单,机器人便能自主呼叫电梯、通过闸机,将楼下的咖啡奶茶精准送达。本次世运村将部署6台此类机器人,负责各楼栋内部的“最后100米”配送。其多舱设计(支持1个大舱或4个小舱切换)能灵活适配不同尺寸物品。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除了这6台室内配送机器人,世运村还将部署2台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路宝”。作为成都世园会实战经验的升级版,它专为世运村复杂园区而生。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阴雨连绵,“路宝”都能穿越园区,跨楼栋运送物资。它能自主应对减速带、闸机,甚至排队使用电梯——多机协同调度系统确保十余台机器人在同一空间高效、有序通行。



配送、零售服务之外,成都世运村里还将配备一台巡逻机器人。它专为超大园区设计,具备室内外全天候运行能力。搭载的视觉传感器可智能识别异常人员与行为,红外测温模块则能预警火灾隐患。机身上的紧急求助按钮,让工作人员或运动员能随时呼叫后台支持。



今年4月,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世运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联合发布《2025年成都市科技赋能世运场景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申报指南》“我们今年也申报了科技赋能世运场景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智能机器人赋能世运会场景项目’成功立项。”刘翔介绍说,“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们的产品也再次进入国际赛事中,而和以往不同,这是首次在世运村部署室内外配送、零售及巡逻四大类、共十余款机器人产品,形成覆盖村内主要场景的服务矩阵




科技局搭台

从校园实验室走向国际赛场

和我们在酒店常见的末端物流配送机器人不同,刘翔介绍说,所有机器人的“大脑”,即完全自主研发的导航算法系统是其核心竞争力。它让机器人能在超大空间(如园区)、复杂人流中自主规划路径,“像人一样定位和思考”。越凡还攻克了机器人自主通行电梯、闸机的行业难题,其自研的AIOT(物联模组)方案已向行业赋能。


这种突破,根植于成都肥沃的科创土壤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在我们所有的机器人生产中,80%的零部件在省内就能解决。”刘翔表示。随着四川机器人产业近年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供应链企业聚集,本土配套日益完善。公司位于天府机场附近的西南地区首条万台级服务机器人生产线,不仅满足自需,也承接代工与ODM业务。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从“试验田”到“国际舞台”,越凡的成长也是成都科创生态的缩影。


这支从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队走出的创业团队,曾因缺乏应用场景陷入困境:“2021年底公司开始推动产品在市场上的应用,最初曾面临巨大阻力,即使免费提供也难以获得合作机会与试验场地。”关键转折源于政府的场景开放支持——成都积极协调开放大量真实楼宇场景供其测试迭代。在OCG国际中心,机器人日均配送量从3单增至87单,算法历经213次迭代。如今,越凡配送机器人已在成都几十栋写字楼、住宅公寓等场景落地,且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复用率超过80%。


图片


成都市科技局则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等系列活动,精准对接世运会场景需求,架起企业与国际顶级赛事的桥梁。


刘翔说:“前期我们多次参加市科技局组织的世运场景对接活动。正是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系列活动搭建的平台,我们与执委会多个需求场景进行精准对接,最终促成了机器人产品在世运场景的应用落地,让机器人技术和‘成都造’今天走向世运舞台的机会。”


目前,越凡机器人年产量超千台,在写字楼与社区场景市占率居国内前列。其构建的末端配送SaaS系统,不仅已与头部地产深度合作,应用场景更从赛事、楼宇延伸至云南三甲医院(药品配送)、富士康工厂(内部搬运)等。公司规模也从创始初期的20余人(核心为电子科大冠军机器人队成员)扩展到百余人的团队。



世运场景开放

经验驱动产品迭代“出海”

成都世运会也成为越凡科技技术演进的催化剂,刘翔坦言:“世运村场景复杂、人流高峰集中、多语言需求、权限管理精细,这些都对产品和技术提出极高要求。


为应对运动员集中归村的高峰流量,团队开发出多机协同调度算法:当6台配送机器人同时抵达电梯间,系统自动分配乘梯次序;巡逻机器人发现可疑人员时,会联动配送机器人绕行该区域。通过实战,团队将积累国际赛事保障和超大型园区末端配送的独有经验,驱动产品迭代升级。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更大的愿景也随之展开。成都世运会是“成都造”机器人向世界展示实力的绝佳窗口。公司正积极筹备出海,此前产品已试水东南亚市场,并参与了成都市科技局主导的“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会。刘翔提及,对比国内外高昂的人力配送成本,智能配送的性价比显著,“随着国际安全标准对接的推进,‘成都造’服务机器人走向更广阔天地前景可期。


成都世运会期间,当运动员在村内便捷收取物资、工作人员通过机器人高效配送物品时,一支由成都本土孕育、政府与企业合力托举的智能力量,正悄然刷新国际顶级赛事服务保障的新标准。赛事终会落幕,但这套凝结成都创新智慧的末端配送系统,其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也将回流至成都的写字楼、社区、医院,持续惠及城市生活,并带着“成都创造”的烙印,奔赴更远的疆界。


正如刘翔在签约仪式上所言:“世运之后,这些机器人将走进更多城市的毛细血管。但无论它们行至何方,机身上‘成都造’的标识,永远铭刻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来源:成都发布(ID:cdfb-szfxwb)

摄影/视频:唐建军

美编/校对:何秋霆


你“在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