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不产银,却做成了全国银饰之都;它原本是盐碱地,却建成了全国第二大银饰交易市场;从业者原本游走全国,却在本地打造出了近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银饰产业所在地——福建莆田秀屿。
2023年8月,当秀屿捧起“中国银饰之都”的牌匾时,其银饰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故事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01 敲打出来的银饰之都
秀屿能拿到“中国银饰之都”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
  • 产业集聚:已形成原料供应、电镀加工、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电商直播、文化旅游等完整产业链,并带动文创、模具、包装、物流、人才培训等13个关联行业蓬勃发展,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 产业规模:日均白银交易量5-6吨,年工业产值达70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银饰交易市场、海峡西岸最大的金银珠宝集散地。
  • 企业数量:珠宝城入驻了149家生产企业,以及200多家商贸企业,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 产品类型:产品品类从最初的简单银饰扩展至黄金、白银、玉器、宝石、寿山石雕、首饰包装等10多个种类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精、细、全”的产品特色,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品牌建设:拥有1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培育了“七度银匠世家”“金师傅珠宝”“银好银饰”等知名品牌。其中,“黄金码头”是中国黄金的指定供货商,“六桂福”已跻身央视《大国品牌》荣誉企业,并与故宫、敦煌两大IP合作推出国潮首饰产品。
  • 就业带动:直接从业人员2万人,辐射全国相关从业者超5万人。
从空间分布看,秀屿的银饰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峤镇上塘村,以上塘珠宝城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整体形成上塘银饰小镇,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
上塘珠宝城是秀屿区银饰产业的核心集聚区,集珠宝制造、工艺展示、文创体验、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以上塘珠宝城为中心,周边的村庄也有部分从事银饰相关产业,如模具生产、包装材料供应等。
2016年,上塘珠宝城入选福建省首批28个特色小镇,规划区面积扩大至3.1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由此升级为上塘银饰小镇。根据规划,上塘银饰小镇将打造“五园两区一中心”的功能格局,包括金镶玉产业园、银饰产业园、人造宝石产业园、物流园、电商园、配套辅料区、电镀集控区以及生活配套中心。
另外,为缓解核心区承载压力,秀屿同步推进外围产业空间建设,主要是银饰珠宝产业综合体和工艺美术小微产业园A区。其中,银饰珠宝产业综合体占地55亩,投资10亿元,将集成珠宝MALL、酒店、写字楼等业态和功能;工艺美术小微产业园A区面积8.8万平米,聚焦银饰标准化生产,将引入智能铸造设备。
02 没有原料怎么做产业?
秀屿产盐但并不产银,没有原材料的支撑,秀屿的银饰产业是怎么无中生有的发展起来的呢?
一是需求导向的技术萌发。秀屿银饰产业的源头可追溯至清朝年间,当时东峤一带就已出现以家庭式手工作坊为主的手工制银传统,俗称“打银”,银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周边百姓的婚嫁、寿庆、满月等重要场合制作精美的银礼饰品。
二是商贸反向引导加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勤劳的上塘人开始学习锻打技艺并购入首饰模具,有的在家门口支摊补锅、打银,有的则挑起担子游走各地,从推销首饰模具起步,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开启了银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阶段。通过推销打开市场后,逐步带动加工能力的提升。
三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从上塘珠宝城的建设,到招商引资,乃至银饰产业的做大做强,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 1990年代:从模具销售转向金银加工,形成“珠宝一条街”雏形。
  • 2006年:政府开发废转盐田建设上塘珠宝城,引导200多个家庭作坊集群化发展。
  • 2008年:获首个“中国银饰之乡”称号,实现从地摊经济到产业基地的跨越。
  • 2016年:入选福建省首批28个特色小镇,定位为产城融合示范区。
  • 2023年:获“中国银饰之都”授牌,确立全国行业领导地位。
03 未来的产业蓝图
面对全球珠宝产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个性化等挑战,秀屿正以“产业升级、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为抓手,推动银饰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产业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 智能化改造:2026年前完成50%生产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如引入AI质检、智能铸造设备等,目标是将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率降低至1%以下;
  • 标准化建设:制定《银饰工艺标准》《银饰质量检测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秀屿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 品牌培育:重点打造“上塘银饰”区域品牌,培育3-5个“中国驰名商标”。
数字赋能:从“线下”到“全域”的转型
  • 直播电商2.0:建设“珠宝直播基地”,引入更多的主播,推动直播销售额实现新的突破;
  • 元宇宙布局:探索“虚拟银饰”设计,如NFT数字藏品,积极谋划推出首款元宇宙银饰产品;
  • 数据驱动:搭建“银饰产业大脑”,整合生产、销售、消费数据,为企业提供“精准营销+柔性生产”支持。
文旅融合:从“工业”到“文化”的延伸
  • 银饰文化IP:建设“银饰文化艺术中心”,展示银饰历史、工艺传承与现代设计文化内涵;
  • 工业旅游线路:开发“上塘银饰一日游”,含工厂参观、DIY体验、夜市购物等,目标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 节庆经济:举办“中国(秀屿)银饰文化节”,融合非遗展演、设计大赛、直播带货,打造全国性产业盛会。
绿色发展:从“高耗”到“低碳”的转型
  • 环保升级:2027年前完成电镀集控中心二期建设,日处理能力1万吨,实现产业废水“零直排”;
  • 循环经济:推动银饰边角料回收再利用,开发“再生银”系列产品,如环保银饰等;
  • 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供电、余热回收等技术,推动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0%。
从盐碱地到金银滩,秀屿银饰产业的故事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逻辑——市场需求可以突破原材料等产业基础匮乏的阻力。
当老匠人的铁锤声与电商直播的倒计时在此交汇,秀屿正用白银锻造着自己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