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特色产业:山东德州宁津健身器材产业
- 2025-07-01 20:25:00
产值规模:2024年,宁津健身器材产业全产业产值达139亿元,出口额近百亿元。

企业数量:2024年,宁津注册体育装备企业达2986家,相当于每平方公里3.6家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小微企业"的梯队结构。
产业指数:发布宁津·健身器材产业指数,包含产品价格指数、产业发展指数、科技创新指数及品牌竞争力指数,动态指引健身器材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话语权。

市场份额:宁津健身器材占全国商用健身器材市场70%以上的份额,产品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欧美高端市场60%的份额。 市场覆盖:服务国内5万家健身俱乐部,产品覆盖全国2000余个市县。
生产端:焊接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激光切割机等智能装备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标准配置,60%的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焊接机器人普及率达90%。 产品端:2024年,宁津健身器材产业智能设备占比突破60%。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如无人值守健身房系统入选国家级科研项目。力量训练器集成体脂监测系统,可扫码生成个性化方案。GYMERA健身机器人,占地仅0.5㎡却具备AI动作捕捉能力。 平台支撑:引入腾讯云、忽米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国首个健身器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多家企业上云。
产品体系:产品覆盖商用、家用、医养康养三大领域,拥有有氧、力量等400余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不仅包括传统的跑步机、动感单车、力量训练器等商用和家用健身器材,还涉及到医养康养等新兴领域,如康复训练器、智能体脂监测仪等。 专利数量:累计获得专利1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 40 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400 余项,外观设计专利 800 余项。 研发平台:在深圳、北京设立研发中心,联合上海大学等50余所高校攻关技术。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个。

核心园区:宁津经开区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6.6平方公里,聚集了健身器材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展示。 半小时配套圈:健身器材所需的钢管、电机等原材料本地化率达95%以上。激光切割钢材、传感器芯片、物联网系统、发泡坐垫甚至包装箱均实现半小时配送,集聚效应明显。健身器材零部件制造分散于周边乡镇,组装与物流沿交通干线分布。

起步阶段(2001-2011年):2001年,健身教练周月明依托家乡五金加工技术仿制出首台健身器材,创立“大胡子”品牌(后升级为罗赛罗德),随后宝德龙、迈宝赫等企业相继涌现。初期以家庭作坊为主,分散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 规模化阶段(2012-2016年):全民健身政策红利释放,宁津抓住机遇整合产业链。2016年获评“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部分龙头企业崭露头角。 智能化阶段(2017年至今):政府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引入焊接机器人、AGV小车等智能装备,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健身器材产业迎来转型升级。2023年3月,宁津再次获得“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荣誉称号。
技术跃迁:搭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数据中心,推动健身器材产业数智化;聚焦智能传感、体脂监测、人机交互三大领域,支持企业在北上广设研发“飞地”,联合高校攻关“高精度运动姿态识别算法”“低功耗生物传感器”等技术。 品牌升级: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宁津健身器材”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建设覆盖高、中、低端的自主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身器材品牌。 产业融合:发展“健身器材+医疗康复”,开发老年慢病管理器械、术后康复设备;布局“健身器材+文旅”,推出“健身主题公园”“户外智能健身仓”等场景化产品。 绿色转型:规划东部新区5000亩产业用地,发展低碳制造,应对国际贸易环保壁垒;推广使用再生钢材、可降解塑料等环保材料,推动绿色产品占比超50%。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科技区角网立场。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点击这里
扫码添加微信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