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的群山中,云和以“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瘠资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木玩产业奇迹,全球每三件木玩,就有一件来自云和;全国每三件木玩,就有两件来自云和。这座常住人口不足13万的小县,用木头搭建起通向世界的桥梁,也展现了“草根创业”的更多可能性。
01 小木头撬动的大产业
木制玩具是云和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今,云和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创制、出口基地,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和“中国木制玩具城”。
产值规模:2024年,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实现产值75.2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97%。其中,木制玩具规上企业产值26.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3.3%。
市场份额:产量占全国的66%、世界的40%,产品畅销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企业规模:全县木玩企业超千家,其中规上企业57家,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微配套”的梯队结构。
产品体系:木制玩具产品达十大类、上千个系列、数万个品种,包含益智、轨道交通、积木、情景、拼图拼版、绕珠串珠、拖拉、语言与音乐感知、童车摇马、拼装、户外拓展、科探、运动、幼儿教育、装饰等多种细分类型。同时,云和木玩突破了玩具制造的边界,通过玩具+幼教、玩具+康养、玩具+文创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玩具场景,如动漫衍生玩具、老年益智木玩等。幼教玩具和老年益智木玩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就业带动:直接就业3.1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4.5%;间接带动物流、设计、电商等关联产业就业1.2万人,成为县域经济的“就业引擎”。
品牌建设:成功注册“云和木玩”和“云和教玩”两个集体商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产品3个。
02 虚实结合的产业集群
云和木玩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地理集聚与数字互联协同发展的格局。
地理集聚:云和木玩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和经开区,形成“原材料配送—零件加工—组装包装”的全链条集聚,构建起木玩产业核心区。政府投资6.5亿元建设木材加工配送中心、滚漆中心、小微企业产业园等平台,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例如,滚漆中心集中处理全县80%的木玩表面涂装,不仅减少污染,还让中小企业无需自建涂装线,专注核心环节。另外,云和木玩文化产业园也聚集了一批木玩企业,形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云和中心城区木玩产业载体分布
数字互联:随着数字化改造推进,云和木玩产业的协作已突破地理限制。上线云和木玩产业大脑,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推动木玩产业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产业链的高效协同。95家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评估1.0全覆盖,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0%、效率提高10%以上。部分企业建立了云智造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云端协作体系日渐完善,数字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云和木玩产业大脑

03 半个世纪的产业蜕变之路
云和的木玩基因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但真正产业化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72年的历史性突破,最终让云和走向全国、闻名世界。
(1)初创期(1972-2000年):家庭作坊里的“第一单”
1972年,云和农民何寿祯在自家木工坊里制作出响板、溜溜球、陀螺等4件木制玩具,凭借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的4000元外贸订单,开启了云和木玩的产业化之路。这一时期,产业以家庭作坊为主,产品集中在简易木玩,年产值从1972年的10.4万元增长至2000年的4.3亿元,解决了数千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玩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千家万户”投身于木制玩具产业,实现了产业量的扩张。1994年,在首届全国特产之乡评比中,云和被评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1995年8月,云和玩具行业协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云和木制玩具业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扩张期(2001-2010年):“小县大城”战略下的集群成型
2001年,云和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木玩产业因劳动密集特性,成为吸纳农民进城的“主引擎”——58%的农民下山转移,80%的人口在县城居住,很多人从事木玩相关工作。
2003年,云和被授予“中国木制玩具城”称号,产业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企业数量突破500家,年产值跃升至12亿元。
(3)转型期(2011年至今):从“贴牌代工”到“全球标杆”的跃升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外贸订单锐减,国内环保标准趋严,倒逼云和木玩从“OEM代工”向“自主品牌+技术创新”转型,推动“木玩+”多元融合,并加速数字化转型。近年来,产业加速融合“银发经济”“数字经济”,开发老年益智木玩200余款,建成全国首个木玩电商平台,2024年全行业产值达75.27亿元,出口交货值8亿元,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04 进阶百亿级产业
站在木玩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云和提出以“1259”工程为抓手,力争木玩产业产值规模突破百亿,推动木玩产业逐步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绿色智造、跨界融合、产品出海成为其中的重点。
绿色智造:深化“数智设计+优质制造+自主品牌”模式,推动产学研在数字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建设数字化孪生工厂,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帮助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
跨界融合:深化老年木玩研发,占据全国适老玩具市场更大份额;推动木玩与动漫、幼教、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借力“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打造木玩主题工旅线路,让生产线变身体验线。
产品出海:拓展欧洲高端市场(如德国、法国),提升自主品牌出口占比。通过“海外仓+跨境电商”组合拳,构建多语言木玩营销网络。
云和木玩产业的崛起,是一部“草根创业”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县域经济“特色突围”的教科书。产业的萌发需要机会,也需要抓住机会的实力。产业的壮大,是找准定位、坚持创新、拥抱融合、善用数字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此,“小木头”才有可能做成“大产业”,“山区县”一样能变成“全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