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锥子一把剪,不用晒头不晒脸,马扎一坐就挣钱,挣钱还是挣美元”。
当临沭人在自家小院里一边编柳条一边说出这句顺口溜时,富民兴业此刻具象化了。
山东临沭,这片位于鲁东南的土地,因柳编而闻名于世。柳编,从当地百姓自用的生产生活用具,逐步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临沭不仅享有“中国柳编之都”的美誉,更在2024年1月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工艺之都”称号,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走向国际的典范。手艺活一样可以做到世界级。
01 十万人编织的产业图景
如果要总结临沭柳编产业的发展成就,可以用这么几个关键词:
10万人:临沭从事柳编产业的企业有400余家,其中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6家,整体从业人员约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5%。
10万亩:临沭是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基地,全县杞柳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主要分布在沭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年产优质柳条15万吨。
10大类:临沭柳编制品从传统的编“簸萁”“箢子”发展到家具、装饰、园艺等十大类、200多个系列、数万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体系。目前,纯柳编产品只占所有编织工艺品的三成左右,竹、木、草、柳、铁、布,甚至是小麦秸秆等多种材料被应用到柳编工艺品的制作中。产品远销欧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亿级:2024年,临沭柳编产业规上企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4.6%,柳编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
从空间分布看,临沭柳编产业呈现出“沿河集聚、网状散布”的特点,形成了“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的景象。
沿河集聚:临沭柳编产业主要分布于沭河流域,核心区覆盖青云镇、郑山街道、曹庄镇,这里有10万亩的杞柳种植基地,有柳编特色工业园区,已形成“种植-加工-旅游”融合产业带。
网状散布:临沭全县设有1000余个柳编加工点,采用“龙头企业+加工点+农户”模式开展柳编生产加工,构成柳编产业的基础生产网络。
02 手艺活的变现之路
临沭柳编始于唐代,距今1400余年,发源于沭河沿岸的青云镇柳庄。沭河两岸的沙壤沃土孕育的杞柳“纤细柔韧、色泽白亮”,成为编织簸箕、箢子等生活用具的优质原料,当地人慢慢掌握了柳编谋生技能。现在来看,柳编这项手艺活的变现之路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奠基期(1953-1978年):
1953年,成立首家县属条编厂,推动家庭作坊向集体生产转型。
1973年,纳入国家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开启外贸之路,当年出口200余套,打破了我国柳制品的出口空白。
1978年,组建了全国最早的柳编制品外贸企业——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
改革开放转型期(1978-2010年):
1979年,实现柳编工艺品出口180万元。
90年代,首批民营企业兴起,全县柳编企业超百家,形成“村村有作坊、乡乡有工厂”的格局,但产品以低端实用器具为主。
2000年,临沭柳条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5000万美元。
2009年6月,临沭首次获得“中国柳编之都”荣誉称号,确立了在全国柳编行业的龙头地位。
创新升级期(2010年至今):
2010年,注册“临沭柳编”地理标志商标。
2019年,“中国柳编之都”复评成功。
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筹建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2024年1月,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工艺之都”称号。
03 编织未来的希望
面对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品牌影响力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临沭积极谋划柳编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一是品牌与技术双升级。建设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提升“临沭柳编”地理标志和“山东手造·尚品临沭”非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打造“绿色柳编”认证体系,推广无污染染色工艺,开发碳足迹追踪系统,抢占ESG贸易先机。
二是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扩增电商直播团队,打造跨境线上展厅,推动跨境电商与国内电商双轨并行,开拓内需市场新空间。
三是文旅深度融合。深入发掘和保护柳编文化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加强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规划沿沭河农旅产业带,推出柳编研学游线路,开发“临沭伴手礼”文创。
四是青年人才培育。联合高校设立非遗课程,培养柳编技艺传承人,引进设计人才,破解“后继无人”困局。
从柔软的柳条,到编制器具,再到工艺产品,临沭柳编产业的发展之路,生动的说明了每一种技能都可能发展成一个产业。展望未来,如果能打好文化牌,将千年文化底蕴更好融入多元化的柳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特色,临沭柳编产业的韧性将进一步激发,更好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