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标准落地,解锁八大场景飞行安全密码

7 月 9 日,一项关乎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正式实施 —— 由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城交、国睿科技、中国铁塔等头部单位共同制定的《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T/CMSA0056-2025)团体标准,为我国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立下首个 “规矩”。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将为低空经济的安全、有序发展注入关键动力。

为什么需要这份 “气象标准”?

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崛起,但气象条件始终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核心因素 —— 突如其来的阵风、低能见度天气,都可能对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场景造成严重影响。然而,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缺乏统一规范,设备参数不兼容、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 “隐形壁垒”。

“很难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不如先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的总体要求先行先试。” 作为标准项目负责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蔡银寅教授解释道。这份标准的出台,正是为了让各地在规划建设时有据可依,从气象基础设施这一 “关键环节” 切入,为低空经济筑牢安全防线。

八大场景全覆盖,从 “无序建设” 到 “标准先行”

这份标准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明确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的 “建设蓝图”。根据飞行器种类、用途、场景特征等,它将需要气象保障的低空场景划分为八大类:

通用机场(含低空飞行活动)
低空测试场
低空集散中心
城市低空起降设施
独立管理的低空航线
低空临时飞行区
低空试验区
行政区低空全域

针对这些场景,标准详细规定了建设内容、设计准则、软硬件要求等 —— 小到气象监测设备的参数标准,大到数据处理系统的兼容性要求,确保从设备建设到数据应用的全流程 “有章可循”。例如,在 “城市低空起降设施” 中,标准明确了不同类型起降点的气象设备配置要求;在 “跨区域航线” 中,统一的数据格式让多地气象信息实现无缝对接,为无人机跨城物流扫清技术障碍。

不止于安全:标准如何激活低空经济新动能?

气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带来的远不止飞行安全的提升。它正从多个维度为低空经济 “赋能”:

  • 场景落地更高效
    在应急救援、海岛运输、低空旅游等领域,实时标准化气象数据可优化路径规划、提供精准预警。比如,灾害救援中,无人机可根据气象预警避开危险区域;低空旅游项目能依托数据提前调整行程,提升体验感。
  • 跨区域协同加速
    统一的 “场景分类编码” 和 “起降设施标准”,让不同城市的低空基础设施实现 “互联互通”,为构建全国性低空交通网络打下基础,推动低空空域资源高效利用。
  • 产业链协同升级
    标准中 “关键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等任务,将倒逼气象监测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如设备制造商、数据服务商、运营企业)形成协同闭环,激活产业生态。
  • 政府决策更精准
    规范化的气象数据共享,能帮助政府部门提升空域监管、应急响应能力,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动态气象支持,让低空经济发展更可控、更有序。

未来展望:从 “先行先试” 到 “生态成熟”

蔡银寅教授表示,这份标准只是起点。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融入,标准可能进一步扩展至自动化气象预警、跨行业数据融合等领域。而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将反哺标准体系的完善,形成 “实践 - 标准 -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

从无序到规范,从探索到落地,《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正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新阶段。当每一次低空飞行都有精准气象保障护航,每一片低空空域都能高效利用,这片 “空中蓝海” 必将释放出更澎湃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