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纳入新基建!企业抢滩三大战略窗口期
- 2025-07-12 07:00:00

2024年初,当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时,许多企业家还在观望这个新概念的市场前景。不到半年时间,全国已有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深圳,一场“楼顶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华为坂田基地和大疆天空之城的楼顶,智能停机坪装备了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实现360度障碍物监测。
01 政策红利,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
低空经济被明确纳入新基建范畴,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获得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可。202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2024年2月1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随后,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政策,争当“低空经济第一城”。
在深圳,政策要求新建高度超过100米的商务楼宇和公共建筑,应当预留直升机停机坪或无人机起降场,并给予300元/平方米的专项补贴。这一政策推动下,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湾1号等超高层建筑的停机坪,正从“奢侈品”变为“标配”。
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热烈。2024年6月,淄博市成立10亿人民币的低空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都则设立规模2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聚焦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将低空经济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比例由25%提高至30%。这一政策为地方政府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02 低空新基建:三大核心支柱构筑产业地基
随着低空经济纳入新基建范畴,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地竞争的焦点。经过对多个成功案例的分析,低空新基建已形成三大核心支柱。

起降网络:城市空港的节点革命
在深圳宝安区顺丰低空智慧物流枢纽,300平方米的楼顶停机坪被科学划分为“卸货区-充电区-起飞区”,搭载自动分拣机械臂,无人机降落30秒内即可完成货物接驳和电池更换。
这种“空中驿站”模式使宝安无人机配送时效提升至7分钟/单,而停机坪的建设成本通过“物流收益+广告位租赁+碳积分交易”实现3年回本。
深圳计划到2026年,新增建设5G-A通感基站500个,通信基站8000个,实现全市起降点和运营航路全覆盖。
数字底座:空天信息的智能融合
2025年1月,中科星图正式发布“星图低空云V1.0”,打造低空经济的新基建。该平台基于数字地球十圈层数据及天基卫星的数据供给能力,以数字地球超级计算机和先进的空域网格剖分技术为支撑。
中科星图的低空战略概括为“1+2+N+M”:构建一朵“星图低空云”,建设两个低空试验场,打造N个区域示范,挖掘M个行业场景。该公司正在布局建设电磁星座、气象星座、遥感测绘星座等天基卫星星座,为低空飞行提供全方位数据保障。
通信导航:5G-A网络的空域覆盖
中国电信广东深圳分公司已经先行一步。该公司已建成5G网络规模2.9万套,在南山人才公园打造了低空高精度感知示范区。
深圳正在构建全球首个市域级“5G+毫米波+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全覆盖安全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8万个、升级5G-A基站超2.3万个、新增通感基站67座,基本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连续覆盖。
03 三大战略窗口期:企业布局的关键机遇
窗口期一:政策红利期(2024-2025年)
当前正处于政策密集落地期,各地政府争相推出扶持措施。成都最新出台的14条政策措施中,对新建通用机场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对低空起降场按建设投资10%补助。四川省则对新建A类通用机场项目给予10%的省级财政补助。
企业行动指南:重点对接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争取首批示范项目资格。山东高速集团、济钢集团等国企已开始布局基础设施,抢占政策红利先机。
窗口期二:基建加速期(2025-2026年)
随着专项债资金到位,低空基础设施将迎来建设高峰。深圳计划三年内新增通感基站500个、5G-A通信基站8000个。中科星图与合肥市、青岛市共建低空试验场,验证空域管理和飞行安全管控的有效性。
企业行动指南:参与标准制定,锁定技术路线主导权。深圳组建全国首家城市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共18项。
窗口期三:场景爆发期(2026-2027年)
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应用场景将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深圳实现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开通无人机航线250条,直升机载人飞行2.8万架次。成都正大力拓展“干-支-末”低空配送网络,对运营企业进行分类补贴。
企业行动指南:聚焦商业化场景,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深圳的楼顶停机坪已衍生出起降服务费、能源服务、广告位租赁等多种收入来源,单个站点月均收益超2万元。
04 前瞻布局:企业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的三大战略
战略一:生态卡位——绑定区域龙头
与地方政府共建试验场是中科星图的成功实践。通过与合肥市、青岛市合作建设低空试验场,企业不仅获得了真实测试环境,还锁定了区域市场准入资格。山东正培育济南、青岛双核引领的低空经济格局,到2027年产业规模目标1000亿元。
2024年5月,中科星图通过子公司在山东德州成立中科星图数智科技,联合当地交通物流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构建区域生态圈。这种“技术+资本+本地资源”的模式,成为企业区域扩张的有效路径。
战略二:技术融合——空天地一体化
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是技术体系的竞争。中科星图布局的“空天信息网”包括电磁星座、气象星座、遥感测绘星座等天基卫星星座。这些设施为低空飞行提供了全空域的数据保障。
深圳正在打造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系统),支持接入市CIM平台及三大运营商通感基站数据,具备在数字孪生场景中监视特定区域内目标飞行物的能力。企业需突破空管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壁垒,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战略三:场景创新——商业化闭环设计
深圳的楼顶停机坪创造了“建设-运营-分成”的商业模式,前海案例显示5年可回本。这些停机坪不仅是起降场,更是数据、能源、资本的新型汇聚点。
在应用层面,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与深圳市血液中心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平台”,全面实现全市无人机血液运输智慧化管理。
企业需要挖掘不同场景的商业价值:物流无人机单次起降收费3-5元,eVTOL预计百元以上;充电服务结合峰谷电价差,深圳测试站点月均收益超2万元;停机坪周边广告位在深圳南山某写字楼年标价已突破百万。
05 低空经济新基建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规模化发展仍面临挑战。低空空域管理存在较大难度,随着飞行器增多,如何有效管理空域资源、确保飞行安全成为关键问题。
空域管理改革已迈出实质性步伐。2024年11月,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深圳则率先探索“一坪多证”机制,同一停机坪经备案可交替执行物流、载人、应急等任务。
低空飞行技术的普及和标准化也是难题。行业需要通过试验场、技术验证以及跨行业合作,推动技术成熟和应用的标准化。中科星图的低空试验场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点。
保险和风控机制尚不完善。2024年4月,深圳市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深圳地区)示范性条款》,但全国性的保障体系仍有待建立。成都最新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物流、载人、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低空商业应用险种。

低空经济的新基建竞赛已经鸣枪起跑。随着各地政府专项债资金到位,2025年将迎来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爆发期。那些提前布局的企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空中交通时代奠定基础。
当城市的天空逐渐繁忙,谁掌握了空域的数字地图,谁就掌控了未来低空经济的话语权。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