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时间,低空经济从专业领域的小众概念一跃成为30多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从深圳到自贡,从芜湖到东莞,一座座低空经济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走进芜湖航空产业园,你会被这里的产业生态所震撼——不出园区就能造出一架完整的飞机。近200家航空产业链企业聚集在此,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从螺旋桨到航空部附件,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生态。

而在深圳宝安燕罗低空经济产业园,蓝白色天空主题的大门内,66家企业正在全新升级的智能空间里探索低空边界。园区配备了eVTOL停机坪与134个智慧停车位,形成 “空中+地面”立体交通体系。

热潮:产业园的爆发式增长

2024年被业界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预计2025年将达8500亿元。更加宏伟的蓝图是,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在政策东风的推动下,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份、100余座城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仅苏州就新增了6个低空产业园

2027年前,全国计划建成超过4600个起降场,其中深圳、重庆规划均超过1000个

芜湖计划到2025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深圳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起降点

资本的热情同样高涨。2024年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56起,总融资金额约245.38亿元,较上年增长47.7%。4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

虚火: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在产业繁荣的表象下,一系列数据却敲响了警钟:

截至2025年4月,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7.8万家,但上市企业仅232家,占行业总量的1.08%

2024年,7家无人机、通航飞机、eVTOL主机厂中,仅1家净利润略增,其它均出现亏损;近30家产业链企业中,也有13家出现亏损

无人机年产量突破300万架,但工业级无人机实际使用率不足40%,部分产业园空置率达60%

2025年1-6月,低空经济产业样本企业收入规模小幅下降4.97%

国际市场的警钟早已敲响。2025年初,被称为低空领域“特斯拉”的德国明星企业Lilium第二次宣告破产。这家曾经估值高达230亿元、创造世界上第一辆eVTOL的公司,最终未能挺过商业化难关。4同样,另一家eVTOL明星公司Volocopter也于2024年底申请启动破产程序。

“一边是尚未全面崛起的市场需求,一面是全国各省的‘比学赶超’,在这样不对等的供需关系下,市场乱象百出。”

部分企业将农业植保机等传统产品包装成“低空经济独角兽”,或用进口样机充数产业园项目;西南某县采购百架物流无人机,却因山地信号覆盖不足,日均飞行不足2架次,设备长期闲置。

破局:产业园的生存之道

在这场低空经济竞赛中,成功的产业园正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务实策略开辟生存之路:

场景驱动:自贡的“打飞的”革命

在自贡航空产业园,一架载着8名旅客的皮拉图斯PC-12飞机从凤鸣机场起飞,90分钟后降落在重庆梁平通用机场。相比乘坐汽车节省约3个小时,“打飞的”成为现实。

自贡还率先“解锁低空医疗应用新场景”,无人机仅用8分钟就完成了市中心血站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血液标本运输,比汽车节省12分钟。

技术突围:芜湖的国产化之路

芜湖钻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EC2.0L发动机,是国内首个取得型号合格证的活塞发动机,实现了批量生产,有望全面取代国外产品。

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型无人机可以载重200公斤,飞行时速达180公里,2024年销售了20多台无人机,2025年预计生产100架。

制度创新:谢岗镇的改革试验

东莞谢岗镇创新推出《低空经济管理暂行办法》,突破性地将空域审批、安全监管、数据管理等23项制度集成创新,构建起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制度实验室”。

空间适配:厚街的“园中园”模式

东莞厚街镇在厚山现代化产业园区内打造低空经济“园中园”,总投资10.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0.3万平方米。厂房设计首层层高达10米,最长可布局130米连续生产线,满足固定翼无人机整机装配需求。

前路:跨越三道鸿沟

尽管产业园遍地开花,低空经济要实现真正腾飞,仍需跨越三道鸿沟:

技术鸿沟:当前eVTOL普遍航程短于200公里,飞行时间多限制在30分钟内,主要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与瞬时充放电倍率的技术瓶颈。7同时,eVTOL需要更高集成化和更高性能的芯片,这片市场主要由高通、英特尔和英伟达等主导,国产芯片仍存在较大挑战。

认证鸿沟:适航认证周期漫长。亿航智能EH216-S在2023年10月取得型号许可证,申请共耗费3年时间,随后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许可证的申请,又花费了1年。4整机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较高,且eVTOL等核心飞行器仍处于初期试飞阶段尚未实现完全商业化。

商业鸿沟:如何实现盈利仍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Volocopter破产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断裂,但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根本原因。

“目前全国展开的各种形式的试点和探索,具备稳定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几乎没有。”北京东进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宁一针见血地指出。

未来:从泡沫中淘金

低空经济产业园的未来,不在于数量上的增长,而在于质量上的突破和生态上的协同。

成功的产业园正呈现出四大发展范式:技术抢位型(上海、南京)、场景磁吸型(合肥、重庆)、制度领航型(深圳、杭州)、资本聚合型(成都、芜湖)。

在自贡航空产业园,园区已构建起制造先进、应用广泛、运维保障有力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本地配套率超50%,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年产能达400架。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是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园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加速商业循环。那些能够精准定位、深耕场景、构建生态的园区,将在洗牌中脱颖而出;而那些盲目跟风、缺乏特色、脱离市场的园区,则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低空经济绝非简单的产业园建设竞赛,而是一场涵盖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场景培育和生态构建的系统工程。产业园作为这一新兴产业的空间载体,既承载着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梦想,也面临着避免资源浪费的现实挑战。

当无人机掠过产业园上空,映照出的不仅是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更是对地方决策者智慧与定力的考验。在万亿市场的诱惑面前,保持理性、尊重规律、深耕价值,或许才是穿越泡沫、抵达未来的唯一航向。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精选推荐

掘金千亿蓝海:低空经济三大盈利模式全解析
低空经济创富指南:普通人抢占万亿风口的实战策略
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发展规划与组织架构体系方案
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拆解:千亿市场如何从“图纸”飞入现实?
深度解读低空经济:万亿级新蓝海,如何重构城市天空与产业未来?
百万人才缺口下的机遇:低空经济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低空经济:国家为何全力布局这一战略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