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省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
- 2025-07-08 07:00:00
各地争相构建低空“数字底座”,一场关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新经济竞赛正在中国上空悄然展开。

2025年夏天,武汉低空经济创新生态大会现场,一块大屏实时展示着湖北省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的模拟运行画面:密密麻麻的无人机和通航飞机航迹在电子地图上闪烁移动,飞行计划申报、气象情报更新、空域使用状态等数据流不断刷新。
这个被称为湖北“低空大脑”的系统将于年底全面建成,届时将把湖北低空资源装进“一张网”,实现全省低空空域资源统一配置。
湖北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山东、安徽、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近十个省市相继推出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一场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的竞赛正全面展开。
01 平台密集落地,低空经济竞争白热化
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迎来爆发之年。各省市纷纷布局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建设,将其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
在华中地区,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平台建设。该平台计划于6月底初步搭建完成,年底全面上线运行。湖北共获批24条低空航线,包括8条载人航线、15条载物航线和1条监测航线。
华东地区,山东步伐更快。今年7月,山东省低空飞行服务公司正式组建,省级综合平台和济南、青岛、日照、滨州等市级平台已投入试运行。
青岛云世纪综合监管系统可为20余万架无人机提供飞行服务,规模居全国首位。

安徽则建成全国首家省级无人机管理服务平台——安徽省低空无人机管理与服务平台(低空公共安全管控平台)。该平台已累计保障安徽省无人机飞行3812.87万架次,飞行时长286.82万小时。
长三角区域,上海提出到2026年实现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的目标。浙江绍兴发布全省首个地市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南京也出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设立37个条款规范低空飞行活动。

最南端的广东于6月30日正式上线公测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低空数字底座”。
这些平台共同构成中国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网络,为“天空之城”的崛起奠定基础。
02 技术架构揭秘,低空飞行的“智慧大脑”
这些省级平台背后,是复杂而精密的技术架构和统一的设计理念。各省平台虽各有特色,但核心功能高度相似,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低空管理体系。
核心功能高度统一。湖北省平台面向各类用户提供三类服务:为低空活动参与者提供空域协同、飞行计划申报和飞行情报服务;为飞行器用户提供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飞行数据;
为监管部门提供统一审批窗口,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南京市的平台则具备飞行计划管理、运行动态监视、航行情报发布等五大功能。
枢纽地位承上启下。湖北省平台作为国家低空体系的省级枢纽,向上对接国家系统,向下整合地市数据,横向通过军地民协同系统联通。
广东省平台同样扮演着联通国家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军民航空域及计划管理系统的角色。
全域覆盖一张网。湖北致力于打造 “一平台管全省、一张网联全域” 的低空服务体系。山东省计划在2025年6月前建成运行全省智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一窗口申请、一站式审批、一张网通管”。
安全保障智能化。广东省平台整合飞行器动态、信号状态、气象、地理障碍物及空域数据,实现全域可视化管理;实时比对计划与轨迹,分析多源数据,主动识别风险并告警。这些技术手段确保低空飞行 “看得见、叫得着、管得住”。
03 千亿产业规模竞赛,平台背后的经济账
各省争相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产业规模竞赛。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湖北省将低空经济列为12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该省正在推动建设 “一核多点” 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以武汉市为中枢核心,8个区同步开展。
山东也不甘示弱。该省计划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基本形成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等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目前山东拥有通用机场22个,居全国第6位;低空飞行起降平台239个;经营性通航企业42家,居全国第4位。
安徽预计2025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600亿元8。该省已集聚合肥亿航、零重力、览翌航空等一批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推动低空航空器“安徽造、安心飞”。
产业规模背后是应用场景的拓展。绍兴市已初步形成以整机制造为核心,航空关键零部件和航空新材料等为辅的发展格局,集聚相关企业近500家,2024年低空经济总产值达150亿元。
04 政策法规护航,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随着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的密集上线,各地也加速构建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地方立法先行。浙江绍兴出台《绍兴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这是浙江首个地市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该办法共28条,分为建立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建设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五大核心板块。
南京发布的《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更为详尽,设有37个条款,涵盖体系建设、飞行主体管理、飞行活动服务保障和安全监管等方面。该办法创新性提出7大保障措施,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空域管理创新。山东省计划在2025年12月前,全面完成空域分类划设,制作低空数字空域图,出台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办法,推动低空空域灵活转换、动态使用。该省已划设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2.82万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超前布局。绍兴市提出适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空新基建。武汉市已布局1000个低空飞行起降场、起降点,初步形成低空地面基础设施网。
军民地协同机制。广东省平台建立了军民地低空空域运行协调机制,主要由运行指挥决策系统、军民地协同管理系统等构成。这种机制使军民航空管部门可实时掌握全省低空飞行态势,动态管理全省空域航线。
05 未来趋势展望,低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省平台的陆续上线,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展现出广阔前景和明确趋势。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域覆盖加速推进。上海市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2024年在金山、浦东等重点区域实现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覆盖;2025年在市内热点飞行航线区域实现连续覆盖;2026年实现上海市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
应用场景爆发增长。上海计划率先在金山低空协同管理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多样化低空应用试点,包括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规模化应用,探索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行模式。山东省计划开通5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和20条以上城际无人机物流航线。
技术融合深化发展。山东省提出综合运用北斗、ADS-B、5G-A、甚高频等技术,政府与企业协同构建天地一体的低空通信监视网络。安徽省打造了全球首个“5G-A多模技术融合低空智联网样板”,开展无人机外卖、快递等配送服务。
安全监管持续强化。安徽省平台严格执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提供无人机和飞手的实名制登记管理、适飞空域查询等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将无人机“黑飞”信息推送属地公安机关落地核查。

随着平台间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一张覆盖全国的低空智联网正在形成。广东省平台作为“数字底座”,已实现数据整合与管理、设备连接与协同、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应用场景快速构建四大核心功能。
低空经济不再停留在纸面上,它已悄然融入城市生活脉络。随着各省平台年底前陆续上线,中国天空将变得更加繁忙有序——这片曾被忽视的空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场。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