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清华AIR执行院长刘洋:对话式AI医疗大模型在当前医疗场景完全不够
- 2025-07-01 18:03:03


出品|搜狐科技
“我的想法是,未来在西藏的一个牧民,只要能连上手机网络,你就能够看北京协和的医生,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刘洋表示。
随着AI的发展,医疗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科技变革,不少大厂纷纷宣布开始向医疗领域进军。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AIR)作为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力量,也正积极投身于这场变革的核心。
近日,搜狐科技对话清华AIR执行院长,就紫荆智康与清华AIR共同发布的“Agent Hospital”(智能体医院)系统进行了深度探讨。
“做医疗AI现在大家可能关注单点技术,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专门根据医患对话生成病历。但我们是在做一套新的医院体系,重新定义整个诊疗流程。”刘洋表示。
在对话伊始,刘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未来医疗的核心在于“共生”——即人类医生与AI智能体的深度协作与融合。他认为,AI并非旨在取代医生,而是作为医生的“数字化分身”,在关键环节提供智能建议,辅助医生做出决策。这种协作模式的精髓在于,AI通过学习和反思医生的修改与采纳行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能够近乎100%地复刻人类医生的决策行为 。
刘洋在与搜狐科技对话中多次表示,目前的医疗AI产品与国内的医疗体系并没有做到紧密的结合:“很多是在科室数据上训练一个垂域模型,能对话,也说这是AI医生。我们始终做的是hospital(医院)而不是doctor(医生)。”
Agent Hospital的核心是在计算机中搭建了一个“虚拟医院”。在这个数字世界里,所有的病人、护士和医生角色都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扮演。当前,Agent Hospital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多项实际功能。
首先,在医生正式接诊前,由AI医生智能体提前与患者对话,采集症状和病史信息,完成预问诊环节。根据问诊对话内容,系统将实时自动生成包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要点的完整电子病历。在患者通过系统中的虚拟护士完成智能分诊后,可直接线上预约检查及挂号,实现诊前的远程分流与登记。
在医生侧,AI智能体可在关键决策节点为人类医生提供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建议,最终由医生决定是否采纳。除此之外,Agent Hospital还具备健康状况分析与预警、诊后随访提醒、多语言医疗交流等功能。同时,医院管理端亦已搭建,方便医院对入驻科室、医生排班放号等进行统一管理。
在Agent hospital中,咨询、分诊、挂号等环节可在线上完成,而影像检查、手术治疗等必须线下进行的操作则与实体医院配合完成,最终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诊疗闭环。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有望减少患者奔波,使就医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以下为搜狐科技与清华AIR执行院长刘洋对话精编:
搜狐科技:在您的构想中,未来AI是替代医生的角色,还是辅助医生的角色?
刘洋:我们觉得还是要共生的。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把这个实现在系统里了,最终模式是在一些重要环节内AI会给出一些建议,医生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如果采纳就直接发出去了,如果不采纳可能会做修改。AI会记住这些修改,从而成长。相当于为每一个人类医生都做了一个数字化分身,能够复刻人类的决策行为。未来绝大部分决策都是AI来做,但最后那个按钮还得人来按。我们跟医生聊,他们把这个叫做“永生化”,我们认为这是人机共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搜狐科技:系统会不会对疾病做一些分类?系统会遵循统一流程,认为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线上问诊、取号、去医院看医生吗?
刘洋:这块其实很关键,核心取决于第一它是不是病,第二它的症状是否严重,以及治疗方案本身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会设第一关在家庭医生这。你有啥问题直接问自己的AI家庭医生。如果它判断不严重,靠自身免疫能恢复,就不用去医院,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但如果判断非常严重,不及时去医院会拖延出问题,那就得去医院。所以这一关会非常重要。
搜狐科技:对于目前的医疗智能体来说,数据采集会是难点吗?
刘洋:我们目前的判断是,已有的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豆包、千问作为基座,再通过我们的进化技术,结合一批真实数据和合成的大批数据,提供的医疗服务已经具备了辅助医生的水平。如果辅助水平都达不到,医生每句话都得改,那就没必要了。达到辅助水平后,我们就能获取数据。核心数据主要来自患者,我们会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如果同意,联系数据和留存数据会被用到,我们会根据情况推荐合适的医生、疗法,数据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搜狐科技:现在Agent Hospital接的模型都有哪些?
刘洋:我们现在接的是国内的开源模型像DeepSeek、千问、豆包等。未来我们会做自己的专用模型,但目前精力有限,等有足够资源时再做。
搜狐科技:如果未来迭代的话,您觉得哪个方向会是一个主要发力的方向?
刘洋:首要的是要和医院合作,让它真正落地,让医生和患者用起来,并证明有效。下一阶段我们会做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AI家庭医生,现在已经在做了,只是目前还是健康分析和预警,还没写到平台。
搜狐科技:落地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洋: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数据不出院,这点非常麻烦。理想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系统和医院的HIS系统完全对接,用户体验会超级好。但这非常困难,我们也在想办法。
搜狐科技:这种“不出院”模式下我们怎么合作呢?是在当地医院部署我们的系统吗?
刘洋: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在医院部署——但这对医院要求很高,医院得采购GPU服务器把整个系统布起来。第二种方式是我们并不入院,双方两套系统隔离,但仍然能提供服务,就是可能会让患者本身要做一些额外的操作。
搜狐科技:我们现在的落地进展是怎样的?
刘洋:我们现在的进展是,应该会首先在清华的医院先落地。因为挨得近,对接很方便。其他医院其实一直都挺着急想合作的,我们认为只要把这一家弄通了,其他的再合作就可以了。我们还可能考虑跟一些新建的医院合作,做到完全100%数据打通这种。我们这个系统其实不只是一个大模型,而是一整套完整系统。它未来可以作为AI的一套基础设施,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都可以连进来:你做完检查、换完检查单,数据自动全都生成了,所以我们可能会考虑跟一些新建医院100%深度合作。
搜狐科技: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看到很多知名医院也在引入所谓的“AI医生”, 您怎么看我们和市面上这些已有AI医生应用的区别?
刘洋:最早我们在去年上线内测时把它叫做“Doctor Agent”(医生智能体)。后来写文章的时候觉得老百姓可能不懂这个词,就叫它AI医生。至少按照我们原始定义,我们认为AI医生必须是一个智能体,具备跟环境交互、学习、反思的能力。
去年11月我们上线后,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概念,很多人也开始说自己有AI医生、大批“智能体”出来,但其实不完全等价。他们很多其实是拿某个科室的历史数据训练了一个垂直领域模型,这个模型能对话,他们也说这是AI医生。其实这两个概念不完全等同,包括“AI医院”也不太一样。简单讲,我们始终在做的是整套Hospital,而不是单一Doctor。
现在大家关注的多是某个单点技术,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根据医患对话生成病历,但我们做的是一套新的医院体系。
搜狐科技:那种垂直模型跟我们这个基座模型+训练系统双轨的方案相比,有什么区别?
刘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绝大部分号称训练了大模型的,肯定不是自己从头训一个那么大的模型,而是拿开源模型,然后用自己科室历史上积攒的很多数据在上面微调,得到一个模型。所有的垂域模型基本都是这么做的。这条路线存在几个问题:第一,通用模型变化太快。现在各大医院一窝蜂采购服务器部署某模型,但是新版本出来以后是不是又得重新来一遍?最后发现可能又出了个更好的,你又得重新训练。
第二,作为一个垂直模型,它的功能本身是有限的。不管是通用大模型还是垂直大模型,它本质只是个模型,不是一个智能体。它核心是对话:你输入一句话,我输出一句话,如此往复。这在医疗场景中远远不够。医疗场景非常复杂,不是单纯为了对话而已。所以他们相当于拿着锤子找钉子,看看这个垂直模型在哪些场景可以用。我们的路线是反过来的——我们先根据场景建一个虚拟世界,然后再来训练智能体。所以这两条路线本身就不太一样。
搜狐科技:咱们这个系统从开始布局到现在发布大概用了多久?
刘洋:我们其实从23年开始立项,24年1月份定了虚拟世界的路线,24年5月份发了第一版论文。然后24年11月份AI医生内测上线,再到今天这个发布,其实很长时间了。因为它太复杂了,不光是AI这边的事,还有医疗那边的事。
搜狐科技:所以您预计可能下半年我们就真正落地了?
刘洋:不是“预计”,下半年我们的计划是必须得有,哈哈。我们想下半年争取正式运行,面向全国公开运行——我们争取啊。当然这取决于一是我们开发的进度,二是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批。
搜狐科技:如果我们有互联网医院牌照,某种意义上其实可以直接ToC,不一定非要依托实体医院对吗?
刘洋:是可以的。但我觉得ToC不一定是个特别好的模式。因为受众面特别大,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健康的,他就医频率非常低。不生病谁会用你的App?然后你给的健康建议很多是反人性的——比如不让吃这个不让吃那个——人性是“我要躺平、我要看短视频”,所以我说实话,ToC的医疗产品非常难成功,ToB的也很难成功,因为“医院数据不出院”这个壁垒,会导致大量定制化工作。我们是和医院一起合作,我觉得是为患者提供好的服务。因为来医院看病的一定是有病的,这就解决了C端用户在医院就医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我们是在帮助医院解决患者的问题,不完全是卖一个系统给医院。
搜狐科技:如果患者用我们的系统,是要单独付费吗?
刘洋:未来肯定是要付费的,但具体模式我们还没想清楚。总体上我们还是希望给患者提供低廉的服务,要远远比现在看病便宜。其实我们盯的不是北京这些人,我们盯的是偏远地区的人。
我的想法是:你在西藏的一个牧民,只要能连上手机网络,你就能够看北京协和的医生,就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生给了你一些建议,说建议你去做一个血常规,然后你就去当地社区医院做个血常规,再把数据传回来,再让协和医生看。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真正普惠的模式,我们也在一步步推进。


运营编辑 | 曹倩 审核|孟莎莎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