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的士”298元/15分钟:合肥航线为何首周爆单2000+?——低空经济“合肥模式”背后的爆款逻辑
- 2025-07-01 07:00:00

一、当科幻照进现实:合肥人“打飞的”成日常
2025年6月,合肥的天空格外热闹。骆岗公园上空,形似“钢铁蜻蜓”的亿航EH216-S飞行器频繁起降,载着游客俯瞰巢湖风光。更引人注目的是,首条商业化“空中的士”航线开通首周,预约量突破2000单,平均每2.5分钟就有一架次起飞——这场面,宛如科幻电影照进现实。
数据说话:这条航线的定价为298元/15分钟,看似高昂,却比传统直升机观光(均价500-800元/10分钟)更具性价比。而首周爆单的背后,是合肥市民的尝鲜热情与市场策略的双重驱动。一位体验者感慨:“从滨湖新区到市中心,8公里仅需6分钟,比堵车时段的出租车快3倍,值!”
二、爆单密码:合肥如何破解低空经济“不可能三角”?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一直面临“安全、成本、需求”的三角难题,而合肥用一套组合拳给出了答案。
1. 政策红利:从“纸上谈兵”到“真金白银”
合肥市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堪称“快准狠”:
补贴加码:对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取证补贴1500万元,物流无人机按架次最高年补1000万元;
法规破冰:全国首个省级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地,空域划分、适航审定等制度先行试点;
基建先行:滨湖新区、骆岗公园等区域密集建设停机坪与充电站,形成“空中驿站”网络,解决起降“最后一公里”问题。
案例:合肥某民宿老板将天台改造为停机坪,直言:“未来民宿就是‘空港’,客人直飞入住!”
2.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临门一脚”
电动垂直起降(eVTOL):亿航EH216-S累计试飞超6万次,续航提升至58分钟,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安全性与经济性双提升;
自动驾驶:AI算法实现动态避障与路径优化,事故率低于传统直升机;
空管系统:低空飞行服务监管平台实时监控飞行器,避免空域冲突,确保“空中路网”有序运行。
场景:一位程序员乘客分享:“飞行器自动规划路线,避开高压线和鸟群,全程无颠簸,比坐地铁还稳。”
3. 需求引爆:从“高端玩具”到“大众尝鲜”
合肥精准瞄准三类需求:
商务出行:跨城通勤、机场接驳的高净值人群,愿为时间买单;
旅游观光:巢湖、骆岗公园等景点推出“空中瞰城”套餐,吸引游客打卡;
应急刚需:暴雨天地面交通瘫痪时,“空中的士”成救援“生命线”。
数据佐证:合肥试点初期仅开放5条航线,日均运力200人次,但需求缺口超10倍,供不应求推高市场热度。
三、争议与挑战:爆单背后的冷思考
尽管合肥模式初战告捷,但隐忧仍存:
价格门槛:8公里125元的定价是传统出租车的6倍,普通市民难以常态化使用;
噪音治理:密集起降引发的噪音投诉增多,部分居民区已出现抵制声音;
法规细化:飞行器事故责任认定、保险配套等仍需完善。
专家观点:安徽大学交通专家王教授指出:“空中出租车应定位为‘高端补充’,与传统交通长期共存,避免盲目扩张。”
四、未来已来:低空经济的“合肥启示录”
合肥的爆单绝非偶然,而是政策、技术、市场协同发力的结果:
产业链整合:从电池(国轩高科)、飞行器制造(亿航)到运营平台,形成闭环生态;
场景创新:探索“空中的士+物流配送”“空中医疗救援网”等衍生服务,拓宽盈利边界;
全球化野心:依托“一带一路”输出技术标准,抢占国际低空经济话语权。
展望:到2026年,合肥计划将航线扩展至20条,日均运力提升至2000人次,并联动长三角城市群构建“30分钟低空经济圈”。
结语:低空经济,一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革命
当老张头从最初惊讶“这玩意儿真能坐人”,到如今淡定查询“空中公交”时刻表,合肥已悄然完成了一场交通革命。298元/15分钟的“空中的士”,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正如民航局领导所言:“安全这关过了,想象力就关不住了。” 低空经济的“黄金时代”,正从合肥起飞。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低空经济风口已至!加入「低空产业圈」,免费展示、共创项目、链接无限商机!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