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空域一张网”破局,低空经济起飞的“中国样本”
- 2025-06-29 07:00:00
引子:一声“开飞”,打破十年空域困局
2018年12月24日,成都龙泉驿洛带机场。西部战区空军指挥官一声令下,数架直升机腾空而起。与此同时,数十公里外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大屏上,飞行轨迹、气象数据、实时监控信息流畅切换——全国首个军地民协同管理试点首飞成功。

这一刻,四川用一年时间,将“低空目视自主飞行”从理论推入实践,为中国低空空域改革撕开一道历史性缺口。
01 从“孤岛”到“通途”:空域重构的创新实践
· 破冰“四点三片一通道”
四川的首批试点空域被形象称为“四点三片一通道”:
“四点”:成都周边的龙泉驿洛带、都江堰安龙等4个通航机场;
“三片”:都江堰-崇州、洛带、彭山3片连片空域;
“一通道”:连接洛带与彭山的低空目视飞行通道,宽度达3公里。
这一设计直击传统低空飞行的痛点——“孤岛空域”。过去,通航飞机只能在隔离空域内飞行,跨区域需多重审批;如今,通过目视通道串联,首次实现空域“联网成片”。
· 流程革命:7天变1小时
驼峰通航飞行员雷文天亲历变革:
“以前飞一次要提前一周申请,跑遍军方、民航多个部门。现在通过运行中心APP提交计划,1小时内获批,真正‘说飞就飞’!”
这一变化源于审批环节的“三合一”:将军航、民航、地方政府的三重审批,压缩为一站式报备。
02 军地民协同:三股绳如何拧成一股力?
四川试点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 “军地民”铁三角架构:
军方:西部战区空军主导空域安全评估;
地方政府:成立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需求;
民航:提供技术标准与运行监控支持。
· 技术赋能“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
在双流区的运行中心大厅,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实时追踪所有飞行器状态。首飞直升机上装载的终端,每秒回传位置、高度、速度数据,确保低空飞行全程透明。
“下一步将融合5G+北斗,动态保障能力再升级。”——省低空办特聘专家严智
· 立法破局:从“人治”到“法治”
四川同步出台《低空空域协同运行规则》,首次明确:
飞行员承担目视自主飞行主体责任;
目视通道暂禁无人机(因监控技术未成熟);
空域使用违约纳入信用管理。

03 经济激活:万亿市场“叩门”而来
· 企业成本直降70%
首批空域覆盖全省17家通航企业(占全省73%),仅驼峰通航一家,年飞行时长就从改革前800小时跃升至3000小时,物流配送成本下降超70%。
· 产业“链式反应”爆发
制造端:成飞集团牵头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运营端:顺丰在川试点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
服务端:低空旅游订单年增300%,九寨沟、峨眉山开辟观光新航线。
· 空域资源“沉睡资产”变“黄金通道”
至2025年,四川试点空域从2000平方公里扩至7800平方公里,形成“环成都+川南川北”低空网络,拉动通航产业规模突破450亿元。
04 全国样本:四川经验的“可复制基因”
四川模式迅速辐射全国:
省份 | 创新点 | 成果 |
---|---|---|
湖南 | ||
海南 | ||
江西 |
· 深层次突破:破解“三大矛盾”
安全与效率:目视自主飞行平衡两者;
军民需求冲突:动态空域划设实现共享;
地方试点与全国体系:政策上升为国家标准(如《无人驾驶航空器条例》采纳四川数据)。
05 未来之战:从“区域试验田”到“国家空域网”
四川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短期:打通成都周边低空环路;
中期:全省空域“联网成片”;
长期:无人机融入空域体系,构建立体交通网。
“当洛带-彭山通道延伸至全川,四川将率先触摸‘三维交通’时代。” ——严智

结语:天空属于敢“破壁”的人
四川的“空域一张网”,不仅是技术与管理创新,更是打破军地、央地、行业“三重壁垒”的制度突围。它证明:当军方敢放权、地方敢担当、企业敢创新,低空经济就能从概念升华为改变14亿人生活的新质生产力。
正如首飞直升机掠过龙泉山时,驾驶舱内响起的那个声音:
“协同中心,川报号申请进入通道。”
“允许进入,祝飞行顺利!”
这片天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